天天看點

夜雨丨劉澤安:〈國民革命軍軍歌〉唱響古鎮

作者:上遊新聞
夜雨丨劉澤安:〈國民革命軍軍歌〉唱響古鎮

〈國民革命軍軍歌〉唱響古鎮

劉澤安

“打倒列強,打倒列強……”的歌聲響砌在1924年底重慶綦江縣古鎮東溪的上空,這首歌的詞作者是東溪革命黨人羅振聲,那麼他是在什麼環境下創作的?故事還得從1920年那場影響中國革命曆史程序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講起。

1920年8月28日清晨,随着重慶朝天門碼頭的一聲聲長鳴汽笛,一股風從東溪的上空吹過。

這一天,綦江東溪鎮上大家族羅家的獨生子羅振生,踏上了重慶留法勤工儉學的“吉慶”号輪船離開了重慶,也離開了他家鄉東溪。一路上,留法學生自動組織起來互相照顧,經過八天的航行,羅振聲和他的同伴80多人平安到達上海,在上海候船一個星期,又乘坐法國二等郵船“波耳多司号”離開上海,經過40來天的海上航行,途經香港、新加坡、馬六甲海峽、科倫坡,穿越印度洋到達紅海,又通過蘇伊士運河,在埃及的彼得港稍停之後,進入地中海,于當年10月19日抵達法國的馬賽,第二天到巴黎。由于法國的經濟狀況日益惡化,法郎貶值,留法學生增到1400多人,留學生處于無工作可找無錢入學的境況,領事館又停發維持費。留學生們成立了中國留法勤工儉學學生聯合會,召集各地代表向公使館請願,定名為“反饑餓”運動。羅振聲是四川學生選出來的代表,還有趙世炎、向警予、王若飛、蔡和森、李富春等為發言人,代表勤工儉學學生到公使館遞交請願書,要求繼續發放生活維持費,鬥争遭到法國警察的驅散,很多學生被打傷,但他們沒有退縮,而是繼續鬥争,在強大的社會與論聲援下,取得了“反饑餓”運動的階段性勝利,迫使中國政府向勤工儉學學生繼續發放生活維持費。經過這次實踐鬥争,羅振聲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北洋軍閥政府的腐敗和反動,更加堅定了尋求救國救民的信心和決心。在巴黎的這一段時間,他在周恩來、蔡和森、王若飛、李富春等人物的影響下,如饑似渴地閱讀共産主義書籍和進步刊物,在思想上有了質的飛躍,完成了由自發到自覺的轉變。

旅歐的法國留學生中,周恩來、趙世炎在中共中央的上司下,先後秘密組織成立了中國旅歐支部和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由周恩來介紹,羅振聲于1922年加入了旅歐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并在旅歐支部的直接上司下積極開展工作,被旅歐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執行委員會選舉為執行委員,周恩來任書記。至此,他活躍在廣大勤工儉學學生和旅歐華人中,組織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共産主義的教育。學習中先學理論,提倡每一個人自覺努力學習,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集體群組織的作用,互幫互助,共同前進,讓水準高的與基礎差的結成固定關系,有目标有重點的進行幫助。羅振聲結有一個對子叫周維桢,寫信與他探讨。

振聲同志:

關于共産主義的書籍,望你常常留心多看些,這是我們研究共産主義者必須做的事,吸收同志,是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工作,我們是信仰共産主義者,就是要時時刻刻不忘宣傳,有機會宣傳便要宣傳,不要有一點顧忌流俗人的笑罵,在可表明我們的态度的時候,無妨誠懇的說出我們是共産主義者,我們的行動處處都是依照主義走的。

我現在是作包工,一天可得十三四元,但是生活仍然是艱難,大有不能支援之慨,作工外,很少有時間來讀書,真是一件恨事。無産者生活大抵如是,其實又何必恨呢!努力養成我們革命的精神非身受無産者的痛苦難為無産者的事的。我十分覺得我過苦工的生活是造成我革命的思想,不知你的感想如何?

周維桢

一九二三年五月三日

1923年6月,羅振聲在周恩來、周維桢的培養教育下,經這二人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成為一名中國共産黨黨員。

經過四年艱苦的勤工儉學生活,1924年7月,羅振聲在法院巴黎大學政治經濟系和巴黎工業學院機械學系完成雙學曆,獲得學士學位回到祖國。

由于革命形勢的飛速發展,中共中央為了适應革命形勢的需要,号召旅歐的共産黨員和共青團員“努力學習,從早回國”,直接投身于火熱的革命鬥争。1924年夏天,中共中央決定調周恩來回國,根據旅歐支部的決定,羅振聲、劉伯莊、周子居三人随周恩來先期回國,回國前,旅歐共青團部分成員開會并合影留念,照片中有聶榮臻、李富春、鄧小平等。7月下旬,周恩來、羅振聲等四個同志滿懷激情離開法國,由海路回國,9月1日,輪船使達香港,周恩來給黨中央寫了一封報告信。

中央執行委員會:

此番我們同行歸國的同志有四人,劉伯莊、周子君兩位同志直往上海,羅振聲同志和我至香港後須往廣州一行,故不克直達上海報到。

我們在廣州耽擱的日期,我須俟C.P中央指令而定。振聲同志原欲入廣州國民黨軍官學校,如可能當即在廣州住下,否則或不久亦将轉往上海。

旅歐青年團委托我和伯莊同志的使命:關于應成統系的報告,我已和伯莊分别呈書面報告,關于零星事件當由伯莊作口頭報告便是。至此,本年内團中如有何種會議,旅歐青年團得派代表出席的,望早日通知我們為盼?我在廣州的通信位址,可由平山同志處轉。

共産主義的敬禮!

周恩來

1924年9月1日 于香港

24歲的羅振聲随周恩來經深圳回到了當時中國革命的中心———廣州。通過考試,他進入廣州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習,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由一個具有初步共産主義思想的青年學生成為了一名政治上受過嚴格訓練的無産階級革命戰士。同年12月,在中共黃埔支部的上司下,羅振聲同其他同學倡議組織“火星社”作為共産黨的外圍組織,這個組織是效法列甯在1900年創辦

取得了東征的徹底勝利,統一了廣東,穩定了革命根據地。從此,這首〈國民革命軍軍歌>唱響了祖國大江南北,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為民族的解放事業抛頭顱灑熱血。其軍歌的歌詞是:

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鬥,齊奮鬥。

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齊歡唱。

這首〈國民革命軍軍歌>詞曲簡單,演唱起來卻又铿锵有力,在黃埔軍校内外影響甚大,其東征和其他鬥争中都起到了激勵作用。羅振聲寫的這一首歌詞使他在黃埔軍校學生中的威信大大提高,在國民黨黃埔軍校特别黨部第二屆執行委員會的改選中被選為執行委員。

孫中山逝世後,國共合作走向分裂,蔣介石排共反共日漸公開化。東征途中,蔣介石多次要求周恩來交出在軍隊和軍校内的共産黨員名單,被周恩來拒絕。為此公開身份的共産黨員開始逐漸退出軍隊,離開軍校,經中共中央把這部分人配置設定到全國各地。經周恩來的安排,羅振聲回到重慶開展地下工作,到重慶中法大學任教,并任中共重慶地委委員,共青團重慶地委員,中共重慶中法大學支部委員,中法大學體訓主任。重慶中法大學頓時成為四川省學校中的一面紅色旗幟,為革命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1926年4月11日,羅振聲因父病故從重慶傳回家鄉東溪辦理喪事,其間發生了震驚巴蜀的“東溪米案”。

1927年3月31日,英、美、日、意炮轟南京,引發全國人民的憤慨。重慶各界在打槍壩舉行反對英帝炮擊南京的市民大會,中共重慶地委和重慶各級黨部全體成員都出席了大會,根據大會安排,羅振聲等人負責場内指揮勞工糾察隊和童子軍維持會場秩序。上午11點左右,大會剛剛開始,場外突然傳來一陣激烈的槍聲,場内特務以為是發出的破壞會場秩序的信号,一大批流氓、打手手持刀槍棍棒向大會主席台人員和場内群衆瘋狂擊殺,會場一片混亂,傾刻間,正在維持秩序的羅振聲自己左手臂中槍,鮮血直流。在群衆的幫助下,他趁亂之際跳牆脫險,秘密回到了東溪鎮家中養傷。頓時,重慶一片白色恐怖,中法大學等進步學校被國民黨搗毀,重慶的地下黨組織遭受了嚴重破壞。

羅振聲傷愈後,決定暫時隐蔽自己是中共黨員的身份,一方面等待組織的訓示,另一方面積極為家鄉的教育作些力所能及的事。1928年初,他在東溪安裡高等國小教書,經常向學生傳播共産主義思想,要求學生刻苦鑽研,将來長大後投身革命,報效祖國,此間,他又結識了東溪本地的開明進步人士吳舉宜、田鬥寅等人,交往後成為摯友,商讨如何辦學,為國培養人才。

後來,羅振聲同吳舉宜等人一起,創辦了東溪女子模範師範學校,自任校長,傳授紡織技術,讓她們能有一技之長,學生成為了東溪織布廠的技術骨幹,兩年後改名為女子職業學校,增加了專業課,學校招生一時興旺,後來又改名為亮初國小。女子模範學校的開辦,打破了千百年來束縛婦女的封建枷鎖,是羅振節對救國救民的大膽有益的實踐。

1934年11月,羅振聲在東溪紙市開辦金和号茶館,作為革命需要的陣地,一大批進步人士在茶館内商讨時事政治。中共黨員陳翰屏也常到這兒秘密聯系地下黨員,作為黨的開會地點。

1939年10月18日,羅振聲因患嚴重肺炎醫治無效在東溪鎮家中病逝,臨終前,他大喊三聲:恨,恨,恨。憂憂而去,悲憤不甘而去,年僅39歲。

羅振聲曾跟周恩來、鄧小平共赴法國,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東征時創作〈國民革命軍軍歌>,激勵一代青年奮勇殺敵,青春閃光,豪情滿懷,因病回到家鄉創辦學校,繼續宣傳革命思想,不過英年早逝,令人扼腕歎息。

羅振聲是東溪鎮,或者說也是綦江縣傳播共産主義的先行者,是最先吹進東溪鎮的共産主義之風。這個風是紅色的,是古鎮紅色的風。

羅振聲是中國共産黨的曆史上應該記住的一個人物。在中國革命的低潮時期,他沒有消沉下去,服從組織安排,因傷回到家鄉也時不忘自己是一個共産黨員的初心,不畏犧牲繼續宣傳共産主義思想,踐行了一個共産黨人的使命。

一首〈國民革命軍軍歌〉揚名東征,由羅振聲掀起的一場共産主義之風拂過古鎮。

東溪,一個紅色基調的中國曆史文化名鎮。

(作者系重慶市綦江區作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