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植物界全系列」菊目—菊科(四):紫菀

作者:麟劍的人類史

菊目—菊科(四):紫菀

25.翠菊屬

翠菊屬(拉丁文:Callistephus Cass.)是被子植物門菊科紫菀亞族下的一個屬,該屬為一年生草本。現僅分布于中國。該屬共1種,具有頭狀花序且兩性花花柱、花苞呈總苞半球形和瘦果稍扁是該屬的主要特征。該屬的模式種:翠菊(Callistephus chinensis (L.) Nees) 。該屬是法國植物學家亞曆山大·亨利·加布裡埃爾·德卡西尼(1781–1832)于1825年發現并設立。

「植物界全系列」菊目—菊科(四):紫菀

(1)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葉互生,有粗齒或淺裂。頭狀花序大,有異形花,單生于分枝頂端。總苞半球形;苞片3層,覆瓦狀排列,外層草質或葉質,葉狀,内層膜質或幹膜質。花托平,蜂窩狀或有短托片。外圍有1-2層雌花,中央有多數兩性花,全結實。雌花花冠舌狀,通常紅紫色,舌片全緣或頂端有2齒;兩性花管狀,輻射對稱,檐部稍擴大,頂端有5個裂齒。花藥基部鈍,全緣。兩性花花柱分枝壓扁,頂端有三角狀披針形的附片。瘦果稍扁,長橢圓狀披針形,有多數縱棱,中部以上被柔毛。冠毛2層,外層短,冠狀,内層長,糙毛狀,易脫落。

(2)生長習性

本屬的翠菊生長于山坡撩荒地、山坡草叢、水邊或疏林陰處。海拔30-2700米。

本屬隻有1種,原産中國。分布于中國吉林、遼甯、河北、山西、山東、雲南以及四川省等。

(3)園林價值

該屬物種主要用于供觀賞用,既可花壇群植,又可花徑列植,也可與其他花混植,還可盆栽,既能作切花,又能作瓶花,用途廣泛。該屬通常引為植物園、花園、庭院及其他公共場所的觀賞栽植者。在日本、北韓都有廣泛的栽培和野生類型。原蘇聯國家地區及歐洲其他各國的植物園都有引種作花卉觀賞的 。

(4)翠菊

翠菊(學名:Callistephus chinensis),又名五月菊(雲南)、江西臘,為菊科翠菊屬中唯一一種植物,最初被分入紫菀屬,後單獨成一屬。翠菊在日本是非常重要的園藝切花材料。

産于中國吉林、遼甯、河北、山西、山東、雲南以及四川省等。生長于山坡撩荒地、山坡草叢、水邊或疏林陰處。海拔30-2700米。通常引種為植物園、花園、庭院及其他公共場所的觀賞栽植。在日本、北韓都有廣泛的栽培和野生類型。前蘇聯及歐洲其他各國的植物園都有引種作花卉觀賞。

翠菊是國内外園藝界非常重視的觀賞植物。國際上将矮生種用于盆栽、花壇觀賞,高稈種用作切花觀賞。翠菊在中國主要用于盆栽和庭園觀賞較多,已成為重要的盆栽花卉之一。

26.狗娃花屬

狗娃花屬(學名:Heteropappus), 也稱狗哇花屬,是菊科下的一個屬,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該屬約有30種,主要分布于亞洲東部、中部及喜馬拉雅地區。中國有12種。

狗娃花屬植物大多數具有清除瘴氣,減輕發炎等功效,用于治療流感,麻疹,猩紅熱和血熱等疾病,是中國的傳統中草藥。

「植物界全系列」菊目—菊科(四):紫菀

(1)植物學史

該屬是由德國實體學家克裡斯蒂安·弗裡德裡希·萊辛(英語:Christian Friedrich Lessing 1809–1862)于1832年設立。

該屬常被合并于紫菀屬中。據德國實體學家克裡斯蒂安·弗裡德裡希·萊辛認為狗娃花有些物種的舌狀花有極短的冠毛;是與紫菀屬差別特征,但紫菀屬的少數種也有此特征。日本植物分類學家田村道夫把冠毛同形的紫菀屬的一個組的一些種也合并入此屬。美國植物學家勒德洛·格裡斯科姆指出狗娃花屬管狀花花冠裂片4短1長而呈兩唇狀,較長的裂片超過其它裂片約1毫米(有些物種達到花冠全長的五分之一),與紫菀屬的管狀花花冠裂片有基本差別。

(2)形态特征

葉互生,全緣或有疏齒。頭狀花序疏散傘房狀排列或單生,有異型花,即外圍有1層雌花,放射狀,中央有多 數兩性花,都結果實,有時僅有同型的兩性花而無雌花。總苞半球形;總苞片2-3層,近等長或稍覆瓦狀,條狀披針形,草質,至少内層邊緣膜質。花序托稍凸起,蜂窩狀。雌花花冠舌狀,舌片藍色或紫色,頂端有微齒,或極少舌片不存在;兩性花管狀,黃色,有5不等形的裂片,其中1裂片較長;花藥基部鈍,全緣;花柱分枝附片三角形。冠毛同形,有近等長的帶黃色或帶紅色的細糙毛,或異形而在雌花的冠毛極短且成冠狀,或有時雌花無冠毛。瘦果呈倒卵形稍微扁,下部極狹,被絹毛,有較厚的邊肋。

(3)狗娃花

狗娃花(學名:Heteropappus hispidus)是菊科狗娃花屬的植物。

狗娃花喜陰,耐寒耐旱,稍耐水濕,耐土壤貧瘠。生長于海拔2400米的荒地、路旁、林緣及草地。分布于中國北部、西北部及東北部各省,也見于四川東北部(城口、巫山、萬縣)、湖北、安徽、江西北部、浙江及台灣。也分布于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地區)、北韓及日本。

藥用:苦,涼。清熱降火,消腫。主治瘡腫,蛇咬傷。

觀賞:觀花,白色小化展開,花量繁多,花期長,花色鮮豔,黃色花心猶如小眼點綴其間,侏型較高不太緊湊,群叢效果充滿野趣。可叢植、片植于花境、花壇及庭院綠地中,可做背景材料,或片植。

27.東風菜屬

東風菜屬(學名:Doellingeria)是菊科下的一個屬,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約7種,分布于亞洲東部。大陸有2種。

此屬曾被列入紫菀屬的一個組 (Aster sect. Qrthomeris A. Gray) 中,但有近圓柱形、兩端稍狹而具5厚肋的瘦果,不難差別。Nees 的屬名最初還包括美洲的另一個具兩層冠毛的屬,後來 De Candolle 用來專指東亞的東風菜 (Doellingeria Nees emend. DC.) 屬。Maximovicz 所述的瘦果三棱形,有6肋,其中3肋較厚而3肋較細,也常可見到。大陸的種都可列于一個系 (ser. Eu-Doellingeria Kitam.) 中;此兩種的總苞都較花盤為短。

「植物界全系列」菊目—菊科(四):紫菀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地下莖。莖直立,葉互生,有鋸齒,稀近全緣。頭狀花序稍小,傘房狀排列,有異形花,外圍有1層雌花,放射狀,中央有多數兩性花,都結果實。總苞半球狀或寬鐘狀;總苞片2-3層,近覆瓦狀排列或近等長,條狀披針形,厚質或葉質,邊緣常幹膜質。花序托稍凸起,窩孔全緣或稍撕裂。

雌花舌狀,舌片常白色,矩圓狀披針形,頂端有微齒。兩性花管狀,黃色,上部鐘狀,有5裂片;花藥基部鈍,近全緣;花柱分枝附片三角形或披針形,尖。冠毛同形,污白色,有多數不等長的細糙毛,與管狀花花冠等長或不超過花冠的管部。瘦果圓柱形,兩端稍狹,或稍扁,有5厚肋(除邊肋外,一面有1肋,一面有2肋),無毛或有疏粗毛。

(2)東風菜

東風菜(學名:Doellingeria scaber)是菊科東風菜屬的植物。分布于中國、北韓、日本、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在中國廣泛分布于東北部、北部、中部、東部至南部各省,生于山谷坡地、草地和灌叢中,極常見。耐陰、喜肥水及抗寒性極強。

東風菜在中國東北每年4月下旬開始萌發,5月長出莖葉,6-7月為花期,花期基部葉開始枯萎脫落,8月果熟,9月果後營養期,10月初植物體開始枯黃。

藥用:該植物在中國浙江民間廣泛應用于治療蛇毒,效果良好。又據李時珍本草綱目,此植物“主治風毒壅熱、頭痛目眩、肝熱眼赤,堪入羹臛食”。據《中藥大辭典》中的記載,東風菜根和全草味辛、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行氣活血等功效,主治毒蛇咬傷、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咽喉腫痛等症。各界醫藥學專家及學者們通過對東風菜總皂苷及單體化合物生物活性實驗、科學地分析藥理作用研究表明東風菜及根部所含成分在提高細胞免疫、抗惡性良性腫瘤、神經保護、抗病毒及降脂等方面更有效果。

食用:東風菜的幼苗、嫩莖葉可供食用,山裡老百姓春季采收食用。其嫩莖葉,涼拌、炒食、做湯、炖洋芋或肉類,還可做天婦羅等,味道鮮美口感較好。

營養:每100克含水分76克,蛋白質2.7克,粗纖維2.8克,胡蘿蔔素4.69毫克,尼克酸0.8毫克,維生素C 28毫克,其中胡蘿蔔素比胡蘿蔔的含量還高出許多。其根還含有豐富的鐵(Fe)、錳(Mn)、鋅(Zn)、銅(Cu)、钼(Mo)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是以,東風菜是營養價值較高的山野菜。

28.女菀屬

女菀屬(學名:Turczaninowia DC.)是菊科下的一個植物屬,單種的屬,分布于中國北部至東部以及北韓、日本和蘇聯西伯利亞東部。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葉互生。頭狀花序小,多數密內建複傘房花序,有異形花,輻射狀,外圍有1層雌花,中央有數個兩性花,部分不結果實。總苞筒狀至鐘狀;總苞片3-4層,覆瓦狀排列,草質,邊緣膜質,頂端鈍。花托稍凸起,蜂窩狀,窩孔撕裂。雌花舌狀,舌片橢圓形頂端有2-3個微齒或近全緣;兩性花管狀黃色,檐部鐘狀,有5裂片;花藥基部鈍,全緣;花柱分枝附片三角形或花柱不發育。冠毛1層,污白色或稍紅色,有多數微糙毛。瘦果稍扁,邊緣有細肋,兩面無肋,被密短毛。

(2)女菀

女菀(學名:Turczaninowia fastigiata),又稱菀、織女菀、女腸、羊須草、茆,為菊科女菀屬下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是該屬唯一一種,喜好生長在潮濕處,高30至100厘米。其莖直立,葉綠色,無柄,線狀披針形。秋季開花,頭狀花序,柱頭2裂。結一毫米長的長圓形瘦果。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甯、内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具有溫肺化痰,健脾利濕之功效。常用于咳嗽氣喘,瀉痢,小便短澀。夏季采摘其全草或根入藥,有溫肺化痰、和中利尿的功效。

29.紫菀屬

紫菀屬(學名:Aster)是菊科下的一個屬,同時也是菊科的模式屬,其模式種為雅美紫菀(Aster amellus)。這個屬曾經包括歐亞大陸及北美洲的近600種植物,但是在經過了20世紀90年代中對于該屬的形态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研究後,人們認為其中一些來自北美洲的種應該被分入其他的一系列近緣屬裡。在這次拆分後,這個屬留下了大概180個種,其中除一種外,其餘均原産于歐亞大陸。

在英文中,紫菀的名字Aster來自于古希臘語的單詞astron,意思是“星”,并經過具有同樣意思的拉丁文單詞astrum而被引入,實際上人們用這個詞是在描述紫菀的花序。

「植物界全系列」菊目—菊科(四):紫菀

(1)分類情況

對于紫菀屬的範圍有不同的觀點。廣義的紫菀屬還包括其他鄰近的屬。這些鄰近的屬在中國有東風菜屬 (Doellingeria) ,女菀屬 (Turczaninowia) ,莎菀屬(Arctogeron) ,狗娃花屬 (Heteropappus,馬蘭屬 (Kalimeris,裸菀屬 (Gymnaster) ,紫菀木屬 (Asterothamnus) ,乳菀屬 (Galatella) ,麻菀屬 (Linosyris) ,岩菀屬 (Krylovia) ,堿菀屬 (Tripolium) ,翠菊屬(Callistephus) 等,在這裡都不列入紫菀屬中。至于華菀屬 (Wardaster Small) 主要以花藥基部有稍尖的附片與紫菀屬為差別,但稍尖的附片在個别的紫菀屬植物中也可見到,似仍應列入紫菀屬。

紫菀屬是紫菀族中最大的屬。由于不同學者對屬的範圍的觀點不同,所包括的種的數目也不一緻。據較近的估計有250種 (Burges 及 Alexander, 1933, Cronquist,1933) ,600種(Core, 1955) 或1000種 (Phillips, 1950) 。廣泛分布于亞洲、歐洲及北美洲。狹義的紫菀屬在中國近百種。

在中國紫菀屬的植物分布十分廣泛,各地均産。

(2)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亞灌木或灌木。莖直立。葉互生,有齒或全緣。頭狀花序作傘房狀或圓錐傘房狀排列,或單生,各有多數異形花,放射狀,外圍有1-2層雌花,中央有多數兩性花,都結果實,少有無雌花而呈盤狀。總苞半球狀,鐘狀或倒錐狀;總苞片2至多層,外層漸短,覆瓦狀排列或近等長,草質或革質,邊緣常膜質。花托蜂窩狀,平或稍凸起。雌花花冠舌狀,舌片狹長,白色,淺紅色、紫色或藍色,頂端有2-3個不明顯的齒;兩性花花冠管狀,黃色或頂端紫褐色,通常有5等形的裂片。花藥基部鈍,通常全緣。花柱分枝附片披針形或三角形。冠毛宿存,白色或紅褐色,有多數近等長的細糙毛,或另有一外層極短的毛或膜片。瘦果長圓形或倒卵圓形,扁或兩面稍凸,有2邊肋,通常被毛或有腺。

(3)主要價值

該屬中很多的種、雜交種和變種都被種植在花園裡,因為它們具有吸引人而多彩的花朵。紫菀屬的植物也被一些鱗翅目昆蟲的幼蟲作為食物。其中紫菀(A.tataricusLf)則為常用藥材,産于華北、東北和西北,根能潤肺化痰、止咳。

(4)紫菀

紫菀(學名:Aster tataricus),是菊科紫菀屬一種植物。生于海拔400-2000米的低山陰坡濕地、山頂和低山草地及沼澤地,耐澇、怕幹旱,耐寒性較強。

國内分布:産于黑龍江、吉林、遼甯、内蒙古東部及南部、山西、河北、河南西部(盧氏)、陝西及甘肅南部(臨洮、成縣等)等地。

國外分布:也分布于北韓、日本及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

①藥用

紫菀是常用的中藥之一。《本經》列為上品,從一些本草著述中可知在古代紫菀原植物不止一種。

根及根莖曬幹後切片生用或蜜炙用。性味辛甘苦溫,歸肺經。潤肺下氣,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勞嗽咳血。也用于止嗽散等方劑中。

現代研究證明,紫菀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痢疾杆菌、傷寒杆菌、假單胞菌和變形弧菌的生長。

②植物文化

花語:回憶、真摯的愛。

傳說為癡情的女子所化,為了早猝的夫妻,在秋末靜靜開着紫色的小花等待夫妻漂泊的靈魂。

另一個傳說是死去的人為了告慰夫妻,在秋天時候,墳墓的周圍就會開出淡紫的小花。活着的夫妻看着這小花,就象見到曾經的夫妻一樣,沉浸在美麗的回憶與思念中。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号“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