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魏征被李世民視為鏡子,淩煙閣功臣中排第四,為何死後墓碑被推?

作者:醉風文史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已經45歲,按照古代平均年齡來看,李世民已經可以被稱為老年人了,人一旦上了年紀就容易懷舊,即使是英明雄武的李世民同樣也是如此。

魏征被李世民視為鏡子,淩煙閣功臣中排第四,為何死後墓碑被推?

李世民經常回憶起早年四處征伐、金戈鐵馬的峥嵘歲月,但随着歲月變遷,曾經熟悉的面孔一個個逝去,李世民也不免感到有些傷感,于是他指令閻立本繪制24功臣畫像,挂于淩煙閣中以便随時緬懷。

而以直言進谏著稱,幫助李世民實作貞觀之治的魏征就在其中位列第四。後世多将李世民與魏征稱贊為君臣相得的典範,那麼李世民又是出于什麼原因非要推掉為魏征立的墓碑呢?

“讨人厭”的魏征

魏征早年做過道士,在瓦崗寨當過土匪,後來跟随李密投降李淵,結果又被窦建德擒獲,等到窦建德被李世民打敗之後,魏征又回到了大唐的懷抱,不過在選擇主公時,他選擇效忠太子李建成。

魏征被李世民視為鏡子,淩煙閣功臣中排第四,為何死後墓碑被推?

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李元吉等人被誅,身為李建成陣營的重要謀士,魏征的結局自然是被李世民俘虜。于是,魏征被壓到李世民面前問話,李世民責問魏征:

爾阋吾兄弟,奈何?

你為何要離間我們兄弟?李世民的問話殺氣騰騰,誰知魏征卻無比冷靜,他的回答更是令人吃驚:

太子蚤從徵言,不死今日之禍。

所有人都認為魏征必死無疑,然而李世民卻放過了他,并且還委以重任。李世民愛惜人才,他認為魏征是輔佐他成為明君必不可少的人物,不過,魏征可不是一個唯唯諾諾的媚上者,他對李世民有不少的“成見”,于是魏征開始在朝堂上一步步“刁難”皇帝。

魏征被李世民視為鏡子,淩煙閣功臣中排第四,為何死後墓碑被推?

有一次,李世民稱贊魏征為忠臣,沒想到魏征卻表示不想做忠臣,而想做良臣,擺出一副我與其他人不同的樣子。李世民見此自然追問良臣、忠臣有何差別,魏征進一步解釋忠臣就是關龍逢、比幹這類的人物,隻有在“君陷昏噩、喪國夷家”時期才會出現。

魏征不愧是“陰陽怪氣”的行家,這一出口就背刺李世民。其實,忠臣、良臣都是皇帝需要的好臣子,但在魏征口中,忠臣和良臣反而成了對立的一面,這讓李世民非常難堪,但李世民也隻能稱贊魏征的機智,誇他是忠臣都能說出那麼多花樣。

魏征被李世民視為鏡子,淩煙閣功臣中排第四,為何死後墓碑被推?

死後極盡哀榮

魏征一有機會就在朝堂上“勸谏”李世民,經常令李世民下不來台,當然,魏征的勸谏也的确是利國利民,為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出了力,但皇帝也是人,也愛面子,魏征經常這樣做,李世民能不生氣嗎?

而魏征的高明之處就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勸谏李世民,讓李世民有火也發不出。

魏征被李世民視為鏡子,淩煙閣功臣中排第四,為何死後墓碑被推?

長孫皇後去世後,李世民傷心不已,為此還專門在苑中建造高台以眺望埋葬皇後的昭陵,有一次李世民讓魏征同登高台,結果魏征卻故意說他什麼也沒看見,李世民不疑有他,指着昭陵方向示意。

魏征卻陰陽怪氣地說他以為李世民望的是獻陵(唐高祖李淵的陵寝),李世民作為一個丈夫,思念亡妻本是人之常情,魏征卻硬要提起他的父親,以不孝這一點來壓制他,使得李世民不得不拆掉高台,怪不得古往今來,像魏征這樣的人都不讨人喜歡。

魏征被李世民視為鏡子,淩煙閣功臣中排第四,為何死後墓碑被推?

不過,也正是在魏征的直谏下,李世民才締造出“貞觀之治”,是以當李世民得知魏征病重的消息後,親自帶着太子李承乾和衡山公主(與魏征之子有婚約)到魏府探望,魏征去世後,李世民不僅親臨魏府吊唁,還宣布罷朝五日,令太子在西華堂為其舉哀:

是夕,帝夢徵若平生,及旦,薨。帝臨哭,為之恸,罷朝五日。太子舉哀西華堂。……谥曰文貞,……陪葬昭陵。

不僅如此,李世民還親自為魏征撰寫碑文,這年二月,李世民命閻立本為24功臣畫像,懸挂于淩煙閣,其中魏征位列第四。

李世民的憤怒,墓碑被推

那麼後來又發生了何事,讓李世民憤而推倒魏征的墓碑,并且終止了女兒衡山公主與魏征兒子的婚約呢?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貞觀年間發生的太子李承乾謀反案牽連到了魏征。太子李承乾是李世民與皇後的嫡長子,也是李世民着力培養的繼承人,隻不過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并非穩如泰山,因為他有足疾,行動不便,很難想象大唐未來的主人竟然是個殘疾。

魏征被李世民視為鏡子,淩煙閣功臣中排第四,為何死後墓碑被推?

李承乾自然也知道這一點,加上魏王李泰同樣深受李世民寵愛,這讓李承乾感到了巨大的壓力,于是與杜荷、侯君集等人密謀起兵,逼迫李世民退位。

結果事情敗露,李承乾被幽禁,其他參與人員要麼被殺,要麼被貶,那麼這與已經去世的魏征有什麼關系呢?首先,魏征此前是太子太師,作為太子的老師未能及時發現、糾正太子的過錯,導緻李承乾後來犯下謀逆大錯,魏征難辭其咎。

魏征被李世民視為鏡子,淩煙閣功臣中排第四,為何死後墓碑被推?

其次,參與謀逆案中的幾位重量級大臣中有些是魏征舉薦的,比如侯君集、杜正倫等,魏征曾在李世民面前誇贊兩人有宰相之才,結果兩人卻參與到謀逆案中,李世民有理由懷疑魏征是在結黨營私,他對此感到非常憤怒。

而最終令李世民怒火迸發出來的則是魏征曾經把他的谏言整理成冊,交給史官褚遂良看。衆所周知,李世民是個好面子的君主,特别是他身上還有着“玄武門之變”的污點,是以他極其看重自己在史書中的評價,而魏征的做法徹底惹惱了李世民,于是李世民下令:

乃停叔玉昏,而仆所為碑,顧其家衰矣。
魏征被李世民視為鏡子,淩煙閣功臣中排第四,為何死後墓碑被推?

這幾件事情加起來,才最終導緻魏征下葬沒幾年,其墓碑就被李世民下令推倒了。

結語

其實,李世民的這一舉動得不償失,差點毀掉了自己忍受魏征十幾年塑造的善于納谏的“明君”形象,不過李世民反應也夠快,借助征讨高麗失利之機彌補魏征,不僅厚賜魏家人,還複立魏征的墓碑,由此來看,李世民還真的從來沒有否認過魏征的功績……

(圖檔來源于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