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廷戰時抱佛腳買成萬國武器博覽會,戰争中吃足了後勤混亂的大虧

作者:天刑17

#曆史冷故事#​#清末#​

關于清末民初的步槍口徑之路一:從萬國武器博覽會開始

衆所周知,步機槍是一個國家的基本武器,特别是對于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所需要的步機槍那就是海量,随之配套的彈藥也是一個天文數字。是以這武器口徑的标準化,當然是好處多多的。

清廷戰時抱佛腳買成萬國武器博覽會,戰争中吃足了後勤混亂的大虧

其實在清末的時候,上層的一些有識之士就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們進行了步機槍口徑标準化的嘗試,試圖在當年“百鬼夜行”的萬國武器博覽會的中國,找出一種最适合自己的制式口徑。而這中間,就經曆了七九到六五,又到制式口徑六八,再回到七九的一個迂回曲折的過程。

一、萬國武器博覽會的清軍

這清軍裝備洋槍洋炮其實很早,特别是在鴉片戰争中吃了英法的大虧之後,有識之士就開始大量購買西洋武器。到了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太平軍和清軍的精銳部隊都大量裝備洋槍,甚至還有像“華爾洋槍隊”這樣的西方雇傭軍。

清廷戰時抱佛腳買成萬國武器博覽會,戰争中吃足了後勤混亂的大虧
以李鴻章的淮軍為例,他們在1864年6月進攻蘇州常州的太平軍時,僅郭松林、楊鼎勳、劉士奇、王永勝這四軍的一萬餘人,已經有洋槍萬餘枝,劉銘傳部7000多人,也有洋槍4000枝。到次年底與撚軍作戰時,"計出省及留防陸軍5萬餘人,約有洋槍三四萬杆"。從步槍的裝備比例來說,淮軍已經非常高了。

而當時的清軍洋槍種類非常龐雜,可以說是毫無章法,有什麼就買什麼。當時列強的名牌産品,如英國的馬梯尼、士乃德、法國的哈乞開司、德國的老毛瑟、美國的林明敦和黎意等槍種,都可以在清軍中找到。從清末到民國的“萬國武器博覽會”,這個時候已經初現端倪了。而清軍中的精銳部隊也利用這些洋槍洋炮,在戰場上取得過一些勝利。

清廷戰時抱佛腳買成萬國武器博覽會,戰争中吃足了後勤混亂的大虧
比如在1876年左宗棠西征中,根據左宗棠收複新疆的奏章,當時遠征軍的各式洋槍有20000多支:"前督臣左宗棠、撫臣劉錦棠出關,攜運後膛來福馬槍,哈乞開斯、馬蹄泥、标針快、利名登、七響、八響、十三響槍共二萬餘杆。"

而在中法戰争中著名的“鎮南關大捷”之中,馮子才部隊用的主要用的就是李氏1879/1882步槍。那還是在1884年,清廷通過德國的瑞生洋行,向李氏公司購買9000支M1882步槍,機匣上烙刻有“林明敦廠制造 瑞生洋行經承”中文字樣。此外還加購了3900-4000枝現成的M1979舊款槍,并交給雷明頓廠改膛,以使用相同的槍彈。

清廷戰時抱佛腳買成萬國武器博覽會,戰争中吃足了後勤混亂的大虧

該批總數高達13000支的步槍運到之後,正好趕上了中法戰争。在1885年3月25日-28日,老将馮子材率領的清軍精銳部隊,與法國的外籍軍團在鎮南關附近的大青山,鳳尾山隘口鏖戰三天。法軍傷亡463人,占入侵兵力1/5。最後法軍損失過大而退走,清軍一路追到諒山,史稱鎮南關大捷。法軍事後報告指出,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自己的步槍裝填速度比不上清軍的步槍,是以在火力上吃了大虧!

這些性能優良的洋槍洋炮,在當年的戰争中給清軍不少幫助。是以當年清廷中的一些有識之士,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重臣,都紛紛大量采購西式武器。

二、甲午戰争前數量龐大的洋槍洋炮

而在多年的采購和積累之下,到甲午戰争之前,清軍中的洋槍洋炮已經積累到非常驚人的數量。在1894年7月,編修曾廣鈞對此有過統計。據他的呈文中說:

清廷戰時抱佛腳買成萬國武器博覽會,戰争中吃足了後勤混亂的大虧
"中國後膛槍炮之多,甲乎天下。各局制造購辦不可悉舉"。按照他的個人意見,把當時的步槍共分為甲乙丙三等。甲等有江南制造局制造的快利、德國的毛瑟(1871/84)和馬梯尼、單音哈乞開斯、黎意(可五子連環遞放)等五種,并稱毛瑟和馬梯尼"江南軍裝局存儲極多,彈子亦複不少。有由淞滬陸軍八營遣撤後繳出者,有尚未開箱者"。乙等槍有英國馬梯尼、十三音雲者士得,"此二種中國購置亦複不少"。

而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曾廣均都看不上的。比如他列入丙等的美國林明敦:

"系美國極舊之式,乃上海制造局同治十二年(1873年)起造,至光緒十五年(1889年)止,所造至百餘萬杆,除已發各營外,實存六十餘萬杆,彈子稱足"。盡管林明敦槍"後膛走火,又易炸裂,又不甚準",但"中國甲槍已屬不少,足敷陸軍之用",而且"已購之彈子尚屬山積"。

當然了,這清軍中的洋槍雖然不少,他說的上百萬美國“林明敦槍”也是誇大其詞。據小編陳天刑查閱《江南制造局記》中的生産記錄,當年雷明頓邊針槍共自造了大約2.5萬支,另外還外購了至少14400支。而除此之外,在李鴻章的3萬多淮軍之中,還裝備有大約2萬支毛瑟1871/84步槍,至少5000支哈奇開斯步槍(購買記錄不全)。

清廷戰時抱佛腳買成萬國武器博覽會,戰争中吃足了後勤混亂的大虧

另外這老李還挺會省錢,他按照四兩銀子一支的價格,把數千支老式前裝的斯奈德1853步槍,給改造成了後裝的斯奈德1866——從這個角度來說,這老李雖然有錢,但也不是啥也不懂亂花錢的主兒,還是挺會精打細算的。

而在淮軍的裝備中,除了毛瑟、哈奇開斯、斯奈德、馬梯尼這些正常步槍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連發槍。這其中以十三響溫徹斯特連發槍的火力最為猛烈,九響的斯賓塞步槍屈居其後。這兩種連發槍主要裝備淮軍的騎兵,比如著名的盛軍飛雲馬隊,全部裝備的就是溫徹斯特十三連發槍,近戰火力非常兇猛!

不過呢,這品種衆多口徑各異的步槍,再加上清軍根本沒有系統後勤保障機構,這就在後勤供應上造成極大的混亂。在戰争之中,宋慶的毅軍就曾經報告,其使用的馬梯尼槍子彈大小竟有四、五種,給士兵的實際使用造成了巨大的混亂。

三、甲午戰争中緊急購買的步槍

而在中日開戰之後因為武器缺乏,各大督撫都争相外購武器,又大大加劇了後勤的混亂。這裡面買的最多的就是李鴻章。

清廷戰時抱佛腳買成萬國武器博覽會,戰争中吃足了後勤混亂的大虧
截止1894年9月,他已先後委托駐各國公使購買武器,其中駐英公使龔照瑷購哈乞開斯快槍7000枝,駐德公使許景澄購毛瑟槍12000枝,連珠快炮8尊,小口徑毛瑟五音快槍四批共10000枝,子彈1000萬顆。到了1894年12月,又奏報委托許景澄代購毛瑟槍10000枝,子彈412萬顆,大小口徑快槍300枝,子彈10萬顆;委托駐美楊儒代購哈乞開斯六響槍3000枝,子彈200萬顆;委托龔照瑷代購馬梯尼槍10000枝,小快炮若幹門。

概算下來,僅李鴻章這邊就買了各式毛瑟步槍32000支(其中7.92毫米的1888委員會步槍1萬支,11毫米的毛瑟1871/84步槍2.2萬支),馬梯尼槍10000支,哈奇開斯槍10000支,合計至少在52000支以上。而除此之外,其他督撫大手筆的采購也不少:

清廷戰時抱佛腳買成萬國武器博覽會,戰争中吃足了後勤混亂的大虧
而據湖廣總督張之洞于1894年奏報:委托駐德國公使許景澄購德國新式小口徑五連珠快槍3000枝,子彈300萬顆;從信義洋行購十響連珠毛瑟槍1250枝,子彈150萬顆;平響毛瑟槍5000枝,子彈250萬顆;兩江總督劉坤一至1894年9月,已購馬梯尼槍14000枝,毛瑟馬槍1000枝,子彈280萬顆。10月,又準備再購比利時快槍10000枝,每槍配子彈500顆。吳大澂曾先購"戰炮十尊,精槍數百杆",後又購奧地利小口徑槍8000枝,子彈100萬顆。福建省購買德國毛瑟槍5000枝,子彈500萬顆。還有的将領自己設法購買,以改善裝備,如吳宏洛即商之洋行,"購快炮一尊,馬槍百杆,子彈數萬粒,以補不足"。

概算下來,這些督撫購買了各式毛瑟槍15250支(1888委員會步槍3000支,毛瑟1884步槍1250支,毛瑟1871單響步槍5000支,毛瑟馬槍1000支,品種不明5000支),馬梯尼槍14000支,比利時快槍10000支,奧地利小口徑槍8000支,總量也應該在5萬支以上。

清廷戰時抱佛腳買成萬國武器博覽會,戰争中吃足了後勤混亂的大虧

如果加上李鴻章采購的至少52000支,各地零散采購的數千支,甲午戰争時清廷緊急采購的各式步槍,至少也在11萬支以上。這其中最多的是毛瑟1871/84有煙步槍,以及新式的1888委員會無煙步槍。合計近50000支。如果加上淮軍中原有的近20000支毛瑟1871/84步槍,則毛瑟槍總數當在70000支以上,是名副其實的第一大槍種。

清廷戰時抱佛腳買成萬國武器博覽會,戰争中吃足了後勤混亂的大虧

其次是各式英國馬梯尼步槍,總量也有近3萬支。另外各個品種的雷明頓槍、李氏步槍、哈奇開斯槍、比利時快槍、奧地利小口徑槍,各自也都有上萬支之多。

四、口徑龐雜造成的混亂

可是這總數雖然不少,型号卻太龐雜了。當時的清軍武器種類已經是實實在在的八國聯軍,各種槍支分别來自德、英、法、美、英、比、奧等國,進口槍炮的型号可達三四十種。而少數的國産武器,也由于各大督撫各管一攤兒,存在着天差地遠的差別。當時最先進的湖北漢陽兵工廠,已經開始準備開工最新式的7.92毫米1888委員會步槍,沿海的著名大廠江南制造局,也抛棄了過時的雷明頓,開始試制快利步槍這個縫合怪。而内地的四川機器局,卻還在生産過時的馬梯尼步槍,而大多數兵工廠,甚至還在生産擡槍。

清廷戰時抱佛腳買成萬國武器博覽會,戰争中吃足了後勤混亂的大虧

據不完全統計,當時清國各兵工廠仿制的有煙步槍,就有13毫米的雷明頓邊針槍、11.43毫米的馬梯尼槍、8.89毫米的雷明頓中針槍、11.46毫米的施耐德槍、11.2毫米的黎意槍、11.39毫米的毛瑟1871/1884槍等至少六種不同的口徑。

這各種槍械的口徑不一,成了當時困擾清軍的頑疾。對此情況,當時的人其實也不是沒有意識到。安徽癛生朱照一介書生,都能總結道:

"炮則有格林、阿姆斯特郎、克虜伯、田雞炮、開花炮等種,槍則有新舊毛瑟、林明敦并中國自制之快利槍,名色繁多,殆難屈指。夫槍炮一種有一種之彈藥,即一種有一種之施放之法。彈藥或誤,則與槍炮格格不入,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松或緊,皆不适于用,則有器與無器等"。"此炮之彈,或誤入他炮,則必不能開放"。

而除此之外,清軍中較低的兵員素質,也更加進一步造成了後勤的混亂。如果說在一開始,淮軍中那兩三萬老兵還對槍械比較熟悉的話,那後來臨時新抓的壯丁,則是根本對各種槍械一竅不通,絕大多數更是學習能力很差的文盲:

清廷戰時抱佛腳買成萬國武器博覽會,戰争中吃足了後勤混亂的大虧
“臨陣時往往有槍與彈不合之弊。蓋由常兵入伍者多系椎野粗鹵之夫,不能一一辨認;間有一二老于兵者,雖有辨認,而倉卒時或信手誤攜,贻害匪淺。況種類繁夥,即營官、哨弁尚有不能盡識者哉?”

是以說,甲午戰争的失敗,确實是絕非偶然,清廷确實是全方位失敗的。不過這清國有個好處,就是還算記打,每次挨打以後都會從睡夢中醒來,奮發圖強地努力一番。然後努力幾年以後,又覺得高枕無憂,再次昏然入睡去也。

清廷戰時抱佛腳買成萬國武器博覽會,戰争中吃足了後勤混亂的大虧

而從1895年甲午戰争失敗,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清朝确實是曾經努力過一把的。成果就是不僅建設起了近10萬人的新軍,而且還進行了全國統一制式步槍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