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作為唯一擁有“英文名”的皇帝,他為什麼能坐穩造反得來的皇位?

作者:叙小話

作為曆史上鮮少造反成功的帝王之一,永樂大帝朱棣,自帶英文名,大家都親切的稱呼他為“Judy”。朱棣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有趣的是他的聲名霸業起于榆木川,後又出征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一個造反的藩王,如何得到天下的歸順?登上皇位後如何能開創“永樂盛世”?朱棣集結天時地利人和的好處,但他的稱帝之路并非一通坦途。

一、能臣良将誓死追随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明太祖朱元璋馬背上打下江山,其文韬武略不必多說,是以朱棣與兄弟們從小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朱棣早年在外征戰為他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更有能臣良将願意追随,與蒙古作戰中張玉降明,張玉原本是元朝樞密院知院,後成為朱棣身邊良将之一,在靖難時期東昌之戰中為救朱棣被敵軍包圍戰死。朱能也是朱棣的心腹之臣,朱棣參軍時與之結識,後成為生死兄弟,朱能在靖難之役中沖鋒陷陣,力挽狂瀾,擊敗耿炳文與李錦隆将軍,奪取北平九門。朱棣:輔吾成大業者,能也。後朱棣多次率師出征肅清沙漠,參與北方軍事活動,朱能發揮其作用,輔佐朱棣擊退外敵。燕王棣文武兼備,戰功赫赫,在軍中積累起一定的威望,屢戰屢勝但不好戰,不動幹戈屈人之兵,後蒙古大将乃兒不花率大軍歸順降服。

二、察民生多艱而勒令百官

洪武九年,剛剛成婚的朱棣被派往鳳陽龍興之地,體察民情的同時準備三王練兵演武。幾年的民間生活使朱棣明白了民生多艱和百姓的訴求。洪武十三年,洪武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浮出水面,同年就藩的朱棣受命為錦衣衛指揮使,朱元璋重設檢校,内察A錢枉法奸臣,外檢偵緝民冤,取名錦衣衛親軍指揮使司。此令一出,引起群臣反響。在錦衣衛以行職責友善為由抄勳貴家、抓捕官員、濫用刑罰數事下,錦衣衛被推上風口浪尖,在朝堂上可謂臭名昭著,人人又畏又恨。朱棣更被群臣彈劾,因為他做了一把懸在朝臣脖頸上的刀,百官行差踏錯刀就會落下。朱棣受父命,甘願背負罵名,駕馭不法群臣,以肅朝堂清廉公正之風。空印案,其案發時間尚在争議,有洪武九年之說,也有洪武十三年之說,是明初百官最大殺人數案之一,牽連官員數不勝數,朱元璋為此震怒。空印,就是在文書上預先蓋上印章,需要時再填寫具體内容,朱元璋認為官吏利用無字公文作弊,為A錢枉法行事廣開門徑。草根出身,受官員地主壓迫而起義的朱元璋無法忍受佞臣A錢盤剝。朱棣巧破空印案,将欺君罔上之人繩之以法,但此案最難的不在破案處,而是如何處置涉事官員,這些官員中許多是有從龍之功的老臣,自恃曾與陛下同甘共苦,行事毫無忌憚。朱棣與太子朱标就如何處置官員大吵一架,二人本感情深厚,太子朱标将幼年時的朱棣教養在身邊,仁慈寬厚的朱标是朱棣最敬愛的兄長。朱标認為此案涉及太廣,況且處置勳貴有功之臣不僅有卸磨殺驢之疑,更因處置群體龐大而動搖國本,而先前的胡惟庸案已經清算大批官員。天下有能之士對官場的殘酷嗤之以鼻,對科舉應仕心灰意冷,造成官場職位高懸無人,政事積壓不決之患, 這是後話。朱棣堅持嚴打清算,朱元璋也是如此決定,唯有民生不能辜負,“一家哭好過一路哭,百官哭好過百姓哭。”即便矯枉過正,但不可不改,腐敗是一個國家堕落的開始。

三、稱帝之路天命所歸

鳳陽盤踞經曆中更重要的是,朱棣又收獲了一批追随于他的肱骨之臣,這些能臣起于鳳陽,朱棣在隐瞞身份微服之時與之結交,張武等人皆身懷絕技,有可用之才,在之後的與蒙古的軍事作戰中發揮中流砥柱之能。八百裡加急捷報傳入宮中,朱元璋撫掌大笑:“肅清沙漠者,燕王也!”舉國歡慶的表面下暗潮洶湧,功高蓋主之人将會受到忌憚是不變之理。

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北平。就藩之初,僧人道衍足智多謀,經他勸導,朱棣稱帝的念頭,一冒出就再也不可掐滅了。但朱棣之上父親朱元璋尚在,太子如友如父,秦晉二王正值壯年,朱棣此時想要稱帝如何能行?隻能将念想壓住。朱元璋已年老,不可避免的繼統紛争冒出尖尖角,秦、晉、燕三王,早已開始明争暗鬥,晉王自三王演武落敗後便一直心有芥蒂,朱棣招降蒙古大将乃兒不花之後,雖然大戰取勝但由于作戰方式過于冒險,晉王告發朱棣勞師冒險,置軍隊安危不顧,一時間二人劍拔弩張,關系降至冰點。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因過勞重病纏身去世。朱元璋立皇孫朱允炆為皇太孫,但諸王對皇位的觊觎并未停止。

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暴虐無道,被朱元璋厭棄,據說被三名老婦人下毒緻死。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前夕,晉王病逝。

朱元璋給朱棣一道敕谕,将朱棣看做大明王朝的棟梁之柱,又擔憂藩王權勢蓋過帝王,留下“諸王臨國,毋得至京,聽朝廷節制”的指令。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稱建文帝,下令遵遺诏諸王不得至京,即便是奔喪也不允許,更無視喪葬制度,立刻将朱元璋下葬,急迫地登上皇位。朱允炆聽齊泰,黃子澄上書之議厲行削藩,不到一年,周、湘、齊、代王等親王先後被廢,抄家流放,而朱棣最心愛的弟弟,更是不堪受辱與家眷在親王府中自焚。自此,朱棣謀反提上日程,擴建軍隊,打造兵器,收斂鋒芒,佯狂成功騙過使者,日夜練兵。終于等到朝廷廢朱棣燕王封号和逮捕燕王官署的诏書到北平,靖難之役爆發。“朝無正臣,内有奸逆,舉兵誅讨,清君側”,從此,長達四年的戰争開始了。戰争有勝有敗,朱棣的妻子(史稱徐皇後)不離不棄,輔佐燕王成就王圖霸業,聰慧多謀,有女貢生之稱,鼓勵朱棣,安撫軍心,是天下女子的表率。

建文四年,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南京城陷,朱允炆失蹤,還是被終身囚禁,未可知。

或許是因為奪來的皇位終究來路不正,朱棣稱帝後對自己要求嚴格,定要成為一代明君,好不負九泉之下的明太祖。外交上鄭和多次下西洋示明朝國威,文化上編撰永樂大典,留下珍貴的史料,軍事上多次出征蒙古,大破宋代靖康之恥給漢族帶來的陰霾,邊境安甯樂業,這是明朝一個深刻的魅力點,驅逐元朝外族,奪回漢家天下,明朝得位正。朱棣設立内閣制度,完善了文官制度,最值得稱道的是遷都北京,親自鎮守于與蒙古邊境接壤處,形勢險要,是一段霸氣側漏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