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區裡來了一丘之“貉”,能摸一摸嗎?

作者:澎湃新聞

王放 x 澎湃問吧

這兩年來,不論是荒野還是城市,野生動物越來越多地進入人類視野:2021年6月,北有東北虎“完達山一号”暢遊東三省,南有12頭亞洲象北上徒步雲南;繼在上海小區“落戶”後,2022年7月,多隻野生貉在武漢小區出沒......

當人類活動範圍與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不斷折疊,我們應如何與它們和諧相處?澎湃問吧邀請複旦大學生命科學院博士生導師王放,一起聊聊人類與野生動物的沖突與共存。

小區裡來了一丘之“貉”,能摸一摸嗎?

野生動物進城記

@小豬嘿嘿:前幾天去上海動物園玩,在遊客行走的道路上遇到了兩隻小動物自由奔跑,請問這種現象多嗎?

王放:上海動物園裡面有連片的森林和綠地,也有健康的水體,那裡面其實野生動物還挺多的。比如貉,最多的時候曾經有超過50隻,都是土生土長的野生貉。這樣的現象在上海動物園、上海植物園、辰山植物園、共青森林公園、濱江森林公園這一些大片的綠地都算常見。

@狼裡個狼個狼個狼:進入城市内的野生動物,會不會變得越來越依賴人類社會?

王放:高度依賴。比如紐約中央公園的松鼠,吃大量的人類食物還導緻高血脂;華盛頓的浣熊和日本的貉都因為過度依賴人類食物導緻肥胖和皮膚病;奈良的小鹿吃太多人類食物也會導緻健康問題和攻擊性。它們在城市數量增加、食物擷取容易,但是也因為依賴人類導緻一系列問題。

@智慧魚888:動物進城是他們的栖息地遭到破壞嗎?

王放:不一定。很多動物是主動進城的。動物的需求主要是食物、水源、繁殖地和藏身的地點,對于少數城市物種來說,城市不僅能夠提供這些基本需求,甚至可以比野外更加輕松地獲得食物。這些動物進城更多是一種主動的對于城市環境的适應和選擇,比如英國的赤狐、美洲的浣熊、中國和德國的野豬,上海和武漢的貉。

小區裡來了一丘之“貉”,能摸一摸嗎?

“上海林業”微信公号 圖

@MagicWaltz:前幾年為啥東北虎、大象這種大體積的野生動物會突然進城市?過去也會有這些案例嗎?

王放:可以說說東北虎,去年發生的東北虎進村的确讓人吃驚,但是如果看看咱們的鄰居俄羅斯,會發現其實人虎沖突(包括最輕級别的目擊和最進階别的傷人)每年會發生數百起,而印度的人和大型貓科動物沖突更是數量巨大。

從這樣的對比看來,大陸人和大型食肉動物的沖突整體是非常少的,但是确實有可能會出現增加的趨勢,我想整體來講有幾個主要原因吧:1.野生動物的自然栖息地大部分被人占據;2.尚存的自然栖息地被公路、農田、居民點阻隔;3.野生動物需要遷移、擴散,也在逐漸适應人類活動。是以這樣的新聞漸漸多了。

小區裡來了一丘之“貉”,能摸一摸嗎?

人與動物共存指南

@二桉:在日常生活中,蚊子和蟑螂這兩種生物殺之不絕,煩不勝煩,人類是否有必要與這兩種生物共存?要如何面對它們的滋擾?

王放:其實蚊子和蒼蠅滋生、蟑螂泛濫、或者尺蠖等蟲子爆發的城市環境,往往是生物多樣性最差、城市生态系統出現顯著問題的地方。想象一下,如果在一個綠地、水體規劃得當的健康城市生态系統中,蝙蝠、蟾蜍、鹟、螳螂、家燕、蜻蜓和水虿......會有一大批生物作為捕食者,控制有害生物,生态系統反而是以更加健康。是以其實維護健康的生态系統,也可以減少有害生物的滋擾。

@小豬嘿嘿:疫情期間小區裡出現了一隻黃鼠狼,天天來等鄰居喂食,幾家人還為此大吵一架,有的認為擾民不應該喂食,有的說要關愛小動物,您怎麼看?怎樣做才是正确的态度?

王放: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投喂野生動物。人類的食物高糖、高鹽、高油脂、高熱量,整個過程中有不必要的細菌和病毒風險,而且會誘導動物改變行為,形成對人類的依賴,反而增加人獸沖突的可能,誘導攻擊行為的形成。

@啊對對對dui:可以摸野生動物嗎?

王放:别摸。攻擊性、疫源疫病、人類的氣味細菌和傳染病、不必要的緊張或者依賴......各種各樣的威脅下,不要主動觸摸野生動物啊。

小區裡來了一丘之“貉”,能摸一摸嗎?

@智慧魚888:進城的野生動物我該如何對待他們?要是傷人該怎麼辦?

王放:首先還是需要考慮是否需要迅速移除傷人個體。每一個案例都需要具體分析,比如搞清楚沖突發生的原因,是偶然還是存在必然性,并且具體分析是否可避免,是否需要采取更快速的行動。傷人之後的處理也會因物種而異,比如版納莊稼地周邊的亞洲象傷人很難直接處理,更多是預警;但是杭州或者南京如果野豬傷人,就更可能會清除掉肇事野豬,這個還是有物種和生态系統的複雜性的。

@澎湃網友UvYbqu:疫情之中動物們過得怎麼樣,聽說很多流浪貓狗都餓瘦甚至餓死了?

王放:一些動物會因為人類活動少而受益,比如上海的鳳頭鷹因為公園沒有遊客繁殖的更自由了,濱江森林公園因為封城期間污染更少螢火蟲更多了。但是還有一些依賴人類的動物,比如流浪貓狗或者貉,疫情期間會更艱難。

城市 or 野外?

@要月亮奔我而來:有些野生動物也是國家保護動物,對于這些保護動物,是把它們人工圈養比較好,還是放任它們自由生活更好?

王放:永遠是就地保護,保護野生動物的自然栖息地更好。就是除非物種不能夠正常維持、種群急劇下降、栖息地難以維系,否則都應該在野外就地保護優先。

@使用者名戶用:在城市中活動的野生動物是否可能成為危險病原體的攜帶者,并且将之傳播給人類?如有此可能,應當如何管控城市野生動物帶來的公共衛生風險?

王放:不是沒有這個可能,是以持續的疫源疫病監測非常重要。實際上各個地方都有人從事野生動物的檢疫,比如我們在上海,就剛剛和政府從業人員一起對野生動物進行了取樣,發現目前不存在狂犬病等的風險。還有一些從業人員長期在崇明這些鳥類遷徙地進行取樣,排除禽流感的風險。這些工作都是在背後長期默默推進的。

@Aquarius小瓶子:動物在城市中是不是會比在野外,生活得更好一些?不然所有生物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如果過得差就不會留在城市中了吧?

王放:首先,不是所有動物都能在城市生态系統中生活,隻有那些食性廣(什麼都能吃)、栖息環境多樣(哪裡都能住)、不容易應激神經大條(什麼都能忍)的物種,才能在城市中生活。是以盡管一些物種可能在城市中達到野外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密度,但是翻來覆去還是比較少的一個物種清單,比如赤狐、灰松鼠、浣熊、臭鼬、野豬、貉等,單子不長。對于環境要求高又敏感的物種,還是很難生活在城市裡面的。

責任編輯:黃雅竹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