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總理逝世21年後,私人賬戶竟被查出46萬存款,調查結果令人感動

作者:軍史檔案

逝世的周總理竟然有四十六萬的存款?明明一個月隻有400元的工資,周總理哪裡來的這麼多錢?1997年,中國銀行按照上級的要求,開始進行内部核算,這一算不要緊,竟然發現在周總理的賬戶中發現了四十六萬元的存款。

周總理逝世21年後,私人賬戶竟被查出46萬存款,調查結果令人感動

這個數字讓所有的從業人員都吓了一跳,他們最初以為是自己核算錯了,可是無論他們怎麼調查,答案都是一樣的,在周總理的賬戶中,有着足足四十六萬元的存款。要知道,雖然周總理的地位極高,但是當時在确定工資标準的時候,周總理一再的下壓工資标準,将自己的工資标準定在了400元的檔位上。

而周總理的夫妻鄧穎超,工資也不過是350元,按照這樣的标準,兩人每個月隻有七百多元的工資,這絕對算不上是富裕,但是即使如此,周總理和他的夫妻依然十分的勤儉,每個月攢下來的錢除了要幫助貧困的孩子上學,其餘的都被攢了下來,周總理和自己的夫妻已經約好了,每次當錢攢夠5000元的時候,就将其捐獻給國家。到周總理離世的時候,賬戶裡面剩下的也僅僅隻有幾千元。

那麼這多出來的四十多萬元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銀行的從業人員無論怎麼都查不到這筆錢的來曆,最終隻能将這件事報告了上去,而在聽了這件事之後,上級隻有一個訓示,務必查清楚這筆錢的來曆。

周總理逝世21年後,私人賬戶竟被查出46萬存款,調查結果令人感動

一時間,所有能動用的系統全部動用,開始對這筆巨款進行調查,随着調查的深入,一個讓人淚目的故事出現在了人們的面前。經過調查之後,這筆錢其實早在1976年就已經轉入了周總理的賬戶,而當時轉入周總理賬戶的時候使用的并不是人民币的形式,而是英鎊的形式。

而這麼多年下來,中國銀行的系統早已經按照了曾經的匯率将其兌換成了人民币,加上這麼多年存款的利息,轉入周總理銀行賬戶的1.2萬英鎊最終成了這46萬元的存款,那麼這問題又來了,這1.2萬的英鎊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根據中國銀行的記載,當時這一筆1.2萬英鎊的存款是由一個匿名的賬戶打進周總理的賬戶的,這麼多年過去了,當時辦理這一筆業務的從業人員早就不知道去了哪裡,這要是查起來簡直就是大海撈針。

正在所有人都一籌莫展的時候,匿名賬号這個線索讓一個曾經在周總理身邊的從業人員想起了一件塵封的往事,根據他的回憶,在1967年的時候确實有這麼一件事情,當時周總理接到了一封匿名的來信,當時信上說,這些錢是自己的一些積蓄,希望可以捐獻給國家,支援國家的建設,因為不熟悉捐款的管道,是以為了保險起見,就将這筆錢交到了周總理這裡。

周總理逝世21年後,私人賬戶竟被查出46萬存款,調查結果令人感動

當時大陸的各種建設也是才剛剛起步,财政上相當的緊張,而這1.2萬英鎊在當時可是一個不小的數目,但是周總理在看到這封信件之後,卻皺起了眉頭,很快,周總理做出了自己的批示,這是個人存款,國家不能收,要盡快查到捐款的人,将這筆錢退還給他們。

為了這筆巨款的安全,周總理暫時将其存入了自己的賬戶中,然而當時國家的事務繁多,每天周總理要審閱大量的檔案,一旁的從業人員也忙得不可開交,當時這個匿名的捐款人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有用的資訊,是以一時間也無法找到這名捐款人,到了後來,這件事也就暫時被擱置了下來,這1.2萬英鎊也就這麼靜靜地躺在銀行中。

在知道了這1.2萬英鎊的來曆之後,上級很快就下達了訓示,一定要找到這個捐款人,經過了多方的努力之後,一個名為劉道蕊的英國女孩進入了調查組的視野,雖然這是一個英國人,但是她卻擁有中國的國籍,而且劉道蕊來到中國的時間也正是1967年,英國人,1967年來到中國,無論是國籍還是事件都對得上了,但是這個英國女孩是怎麼獲得中國國籍的呢?

周總理逝世21年後,私人賬戶竟被查出46萬存款,調查結果令人感動

經過調查組的消息調查,事情的真相漸漸地浮出水面,事情還要從劉道蕊在英國的工作說起,劉道蕊作為一個英國人,曾經在中國銀行倫敦分行工作,當時的劉道蕊還是一個叫多利的英國姑娘,性格十分的開朗,并且經常幫助他人,是以在當時的倫敦分行,這個英國的姑娘是最受歡迎的從業人員之一,但是在1944年,也就是多利在倫敦分行工作的第四個年頭,變故發生了。

周總理的私人賬戶中突然發現了四十六萬來曆不明的巨款,經過調查,這些巨款的竟然來自海外,但是最終的調查結果卻讓所有人都沉默了。

1944年,中國的抗戰進入最艱難的時刻,為了集中所有的力量抵抗侵略者,中國銀行倫敦分行中設立了一個捐款箱,希望海外華僑可以對國内的抗戰出一份力量,這個捐款箱剛剛設立,就有大批的海外華僑捐款。可是多利漸漸發現了一個問題,雖然捐款的人數很多,但是每次盤點的時候捐款箱中的錢卻很少。

周總理逝世21年後,私人賬戶竟被查出46萬存款,調查結果令人感動

為了搞明白這個問題,多利暗中觀察了一段時間,終于,她知道了捐款箱中的錢為什麼那麼少了。當時負責倫敦分行的是國民黨的官員,但是有些高官卻将這個捐款箱當成了自己的聚寶盆,每次捐款之後,他們都會從捐款箱中拿出大部分的錢财放進自己的錢包中。然後隻留下少量的錢财,作為捐款箱中的誘餌,引誘更多的愛國人士捐款。

在知道這些國民黨高官的所作所為之後,多利憤怒了,她不明白為什麼有人在這樣的情況下都要中飽私囊,為了保護這些善款,多利采取的最笨的辦法,她将捐款箱放在了自己的櫃台下面,故意讓這些高官們找不到這個捐款箱。但是銀行畢竟隻有這麼大的地方,多利的行為很快就被那些國民黨的高官發現了。

對于他們來說,多利就是在斷他們的财路,但是他們也不好意思當衆說多利什麼,于是他們聯合起來向着銀行經理施壓,要求銀行的經理以私藏募捐箱為理由,将多利開除。此時的倫敦分行雖然還在正常的運作,但是倫敦卻有大量的人失業,如果這個時候被辭退,對于多利來說就是失去了自己生存的倚仗。

周總理逝世21年後,私人賬戶竟被查出46萬存款,調查結果令人感動

銀行的經理也知道這個情況,可是面對那些國民黨高官的壓力,他也頂不住,他隻能選擇委屈多利了,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一個熟悉的英雄救美的戲碼上演了,多利正在辦理離職手續的時候,一個男人突然将多利手中的檔案拿走了,多利擡頭看的時候,發現這個拿走她離職檔案的是一個剛剛調到倫敦分行不到一年的新人,他的名字叫做劉本昆。

劉本昆是清華大學畢業的高才生,原來在上海分行工作,因為表現優秀,是以最後被調到了倫敦分行,雖然已經到了這裡一年多了,但是劉本昆并沒有和多利有過多的交集,但是即使和多利并不是熟悉劉本昆也知道,這些都是那些國民黨官員的詭計。

于是劉本昆直接将這件銀行中的從業人員都知道的醜事抖了出來,一時間群情激憤,尤其是那些曾經在捐款箱中捐款的華僑,沒有人想到,這些國民黨的高官竟然将自己愛國之情當做他們斂财的工具。眼看這件事越鬧越大,國民黨的高官也坐不住了,很快出面裝模作樣地處理了一批人,多利作為這件事情的核心,自然也是被留了下來。

周總理逝世21年後,私人賬戶竟被查出46萬存款,調查結果令人感動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多利和劉本昆兩個人也漸漸熟絡了起來,劉本昆被多利的善良之心吸引,而多利對劉本昆的正義之心癡迷,兩個國籍不同,膚色不同的人就這樣走到了一起,1949年,兩人在倫敦結婚,而多利也給自己起了一個中國的名字,劉道蕊。

兩人結婚後不久,就收到了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并且倫敦分行也收到了一個來自新中國的消息,要求他們當機國民黨的所有資産,保護國家的财産不受損失,可是當時倫敦分行的負責人是國民黨的成員,在收到了這個消息之後,不僅沒有按照要求當機所有的财産,反而是在秘密的準備将這些資産轉移到島上,其中甚至包括很多國家儲備的外彙。

但是一個大行動,不可能瞞過所有人,尤其是像劉本昆這樣的高層,為了阻止這個國民黨卑劣行徑,劉本昆和四個愛國人士經過秘密商議之後決定起義,他們通過種種手段,終于在國民黨将資産轉移之前,當機了所有的資産。

周總理逝世21年後,私人賬戶竟被查出46萬存款,調查結果令人感動

在這件事中,劉本昆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而借着這個機會,劉本昆向我們提出了回國工作的申請,可是介于當時的情況,我們并沒有同意,反而是讓劉本昆負責當時倫敦分行的一些業務。劉本昆也不是一個不明事理的人,就這樣,劉本昆回國的事情就這麼擱置了起來。而那1.2萬英鎊,正是這件事的産物。

周總理的賬戶中出現了四十六萬來曆不明的巨款,調查組幾經周折,終于将目标鎖定在了一個名為劉道蕊的英國姑娘的身上。

當時劉道蕊和自己的丈夫劉本昆一起,并且在1957年加入中國國籍,夫妻兩人在中國銀行倫敦分行工作到了1967年, 在此期間,劉本昆數次申請調回國内工作,随着倫敦分行漸漸穩定下來,我們終于同意了劉本昆的申請。

周總理逝世21年後,私人賬戶竟被查出46萬存款,調查結果令人感動

在收到了我們同意回國的消息時,劉本昆高興得差點跳起來,他以最快的速度變賣了歐洲所有的财産,當時他們居住的房子,如果他們不這麼着急的話,最起碼可以賣到4萬英鎊但是為了早日回到祖國,劉本昆以1.2萬英鎊的價格就将房子出售了。就這樣,夫妻二人終于踏上了回國的旅途。

劉本昆出國的時候還是一個小夥子,但是回國的時候,卻已經是一個中年人了,在回國之後看着國内欣欣向榮的樣子,劉本昆和劉道蕊商量,将他們買房子所獲得的1.2萬英鎊捐給國家,為國家的建設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劉道蕊二話沒說就同意了。可是當他們拿出這筆錢的時候,卻犯了難。

因為剛剛回國,他們對很多事情都不熟悉,雖然有一些捐款管道,但是他們并不怎麼放心,思來想去,他們決定将這些錢交給周總理,讓周總理代他們捐獻給國家,于是周總理就收到了一封匿名的信件,那1.2萬英鎊的彙票也在信件之中。

周總理逝世21年後,私人賬戶竟被查出46萬存款,調查結果令人感動

這件事查清楚之後,上級很快就下達了指令,繼續執行周總理30年前的指令,将這些錢退還給劉本昆夫婦,但是當從業人員找到劉本昆夫婦,說明情況的時候,劉本昆夫婦卻拒絕了這筆錢,當然不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已經不需要這筆錢了,恰恰相反,當時劉本昆夫婦的生活并不如意,但是他們說,當年這筆錢就已經捐獻出去了,是沒有再拿回來的道理的。

可是銀行的從業人員也犯了難,上級給的指令就退還給劉本昆夫婦,而劉本昆夫婦卻堅決不肯收下,這怎麼辦呢?最終,劉道蕊出面,提議用這筆錢來建立一個基金會,用來表彰銀行優秀的員工,這個問題到這裡終于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