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周藝術人物|波普藝術家奧登伯格、畫家劉勃舒辭世

作者:澎湃新聞

錢雪兒 高丹 畹町

瑞典波普藝術雕塑家克拉斯·奧登伯格近日在曼哈頓家中去世,享年93歲。他以将櫻桃和雨傘等日常物品巨大化的“軟雕塑”而廣為人知,創作了一系列公共委托雕塑作品。

在中國,徐悲鴻的弟子、中國國家畫院原院長劉勃舒因病,上周在京逝世,享年87歲。京滬兩地,瑞典攝影師埃裡克·約翰遜帶來超現實主義攝影展,德國藝術家安格拉·格萊紮呈現了“紙張的戲劇”。《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道一周以來的熱點藝術事件與人物。

美國|波普藝術雕塑家克拉斯·奧登伯格

93歲去世,曾以巨型物體雕塑著稱

一周藝術人物|波普藝術家奧登伯格、畫家劉勃舒辭世

瑞典波普藝術雕塑家克拉斯·奧登伯格(1929-2022)

7月18日,瑞典波普藝術雕塑家克拉斯·奧登伯格(Claes Oldenburg)在曼哈頓家中因跌倒引起的并發症去世,享年93歲。奧登伯格以将櫻桃和雨傘等日常物品巨大化的“軟雕塑”而廣為人知,他創作了一系列著名的公共委托雕塑作品,并曾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舉行展覽。

一周藝術人物|波普藝術家奧登伯格、畫家劉勃舒辭世

克拉斯·奧登伯格與妻子庫斯耶·範·布魯根 1988年創作的《勺子橋和櫻桃》

奧登伯格1929年出生于斯德哥爾摩,1936年随家人搬遷至芝加哥。在耶魯大學學習藝術和文學後,奧登伯格搬到了舊金山,在那裡他靠為殺蟲劑廣告繪制插圖維生。1956年,他來到紐約,着迷于街頭生活的各種元素。在畫了幾年畫之後,受到偶發藝術(Happenings)的啟發,他開始對要求觀衆以某種方式參與的作品,以及夢境和無意識感興趣。1961年,奧登伯格創作了《商店》(The Store),作品位于紐約下東區,是一個租來的店面,裡面擺放着石膏複制商品,還有收銀機模型和打廣告的名片。在當時的妻子帕蒂·穆夏(Patty Mucha)的幫助下,奧登伯格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對這件作品進行了多次改進,加入了巨型織物雕塑,如冰淇淋筒和蛋糕等商品。

巨型物體的概念成為奧登伯格接下來60多年職業生涯的焦點。和其他波普藝術運動藝術家一樣,奧登伯格将消費生活的庸俗物品作為創作主題,但是他的選擇更加周密,傾向于那些與人有密切聯系的物品,例如浴缸、列印機、電扇等。

1970年,奧登伯格離婚後認識了藝術史學家庫斯耶·範·布魯根,兩人在1977年結婚,之後一起工作了30多年。他們不斷對日常物品的巨大潛力進行擴充探索,共同在全球城市規劃并安裝了具有紀念意義的雕塑。(文/錢雪兒)

上海|德國藝術家安格拉·格萊紮

個展“空間撕裂”建構“紙張的戲劇”

一周藝術人物|波普藝術家奧登伯格、畫家劉勃舒辭世

安格拉·格萊紮

近日,德國藝術家安格拉·格萊紮(Angela Glajcar)的首次中國大陸個展“空間撕裂”(Torn Space)在Bluerider ART上海·外灘舉行,呈現藝術家以紙張為媒介的标志性雕塑,包括為本次展覽創作的大型懸浮作品,以及四個系列的新作。

一周藝術人物|波普藝術家奧登伯格、畫家劉勃舒辭世

安格拉·格萊紮個展《空間撕裂》展覽現場,2022年,Bluerider ART上海·外灘

安格拉·格萊紮1970年出生,曾接受知名英國雕塑家Tim Scott的指導,早期以鋼鐵、木材等材料進行創作,近年來則專注于使用紙張作為雕塑的獨有材料。格萊紮稱自己為“空間的書寫者”,她用雙手撕裂紙張建構形态,賦予這種典型的二維媒介全新的三維面貌。格萊紮利用特殊紙,打造出筆直銳利的邊緣、幾何塊面及延伸性空間,讓造型富有節奏與變化,産生戲劇性的觀看效果。

本次展覽中,格萊紮特别為七米的挑高空間創作了數件大型懸浮作品。同時展出的還有出自四個系列的新作:“盒系列”(Conballare)、“山火系列”(Montcanus)、“孔洞系列”(Terforation)、“撕裂的肖像系列”(Torn Portrait)。其中“盒系列”使用溫州皮紙。溫州皮紙采用桑樹皮為原料,紙質韌性較大,且一面光滑一面粗糙。由于紙紋特殊能夠打造出獨特的肌理效果,擁有一種古樸、殘破的神秘感。

格萊紮紙質雕塑的展出空間不僅限于美術館等正常藝術場所,也被呈現在教堂與紀念館等具有特殊意義的公共空間中,改變觀者對這些的空間的觀看方式,雖是非宗教性的雕塑,卻能引發奇妙的視覺體驗和全新的視角。同時,紙張作為材料,會反映環境中的光線與色彩,并因溫度濕度産生卷曲,擁有一種暫時性的變化,與空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德國藝術史學家、沃爾夫斯堡藝術博物館館長Andreas Beitin指出,格萊紮對于人類存在的課題提出相反的面向:動态與靜态、美麗與毀壞、光亮與沉重、律動與安靜。(整理/錢雪兒)

北京|畫家、中國國家畫院原院長劉勃舒

87歲逝世,擅長畫馬

一周藝術人物|波普藝術家奧登伯格、畫家劉勃舒辭世

劉勃舒(1935-2022)

7月19日淩晨,畫家劉勃舒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劉勃舒,生于1935年11月,江西永昌人。擅長中國畫。少年時即舉辦個人畫展,16歲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拜師徐悲鴻。1955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研究所學生班。曆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副主任、副院長,中國國家畫院院長、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文化部進階職稱評審委員,第八屆、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作品《套馬》入選世界青年聯歡節美展。作品有《三馬圖》、《奔騰急》等。多件作品入選國内、國際美術展覽,并被國内外美術館、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等收藏。

一周藝術人物|波普藝術家奧登伯格、畫家劉勃舒辭世

劉勃舒 《八駿圖》 紙本設色

劉勃舒作為徐悲鴻的弟子,在素描、速寫、中國畫傳統筆墨等方面都具有深厚的功力。他擅長畫馬,筆下的馬潇灑、奔放、富有動感的現代精神,具有一種開拓進取,不僅賦予了馬以人格為秉性,格調高雅、剛勁有力。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楊曉陽在唁電中說:“劉勃舒先生是中國美術界的泰鬥,是享譽海内外的德高望重的藝術前輩。勃舒先生早年曾以天才的藝術才思受到徐悲鴻大師的關注,在徐悲鴻先生的教導下,學術上繼承衣缽,在其一生的藝術創作中,不斷砥砺探索,既具有徐悲鴻先生的藝術風範,更是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感悟,形成了個性的藝術風格,在中國美術界具有廣泛的影響和聲譽。”(整理/畹町)

北京|攝影師埃裡克·約翰遜

超現實主義攝影展,呈現“奇夢幻境”

一周藝術人物|波普藝術家奧登伯格、畫家劉勃舒辭世

埃裡克·約翰遜

瑞典視覺藝術家、超現實主義攝影師埃裡克·約翰遜的中國首展“奇夢幻境——Erik Johansson超現實主義攝影大展”于7月22日在北京今日美術館呈現。

一周藝術人物|波普藝術家奧登伯格、畫家劉勃舒辭世

埃裡克·約翰遜攝影作品

藝術家為中國首展甄選了80幅代表性超現實主義藝術作品,其中大部分以攝影和後期技術為創作手段,建構出奇幻的創意視覺。比如擁抱着巨大月亮的專門為人們提供圓月服務的從業人員、辦公室裡抱着紙飛機企圖出逃的白領、剪裁雲朵的人……約翰遜的作品诙諧幽默,包含着對于現實的批判與挑戰意味——“我的靈感來自于周圍常見的事物與‘要是……會怎樣’的想法”。在約翰遜看來,所有作品從一定程度上都是他的“肖像畫”,反映了他的生活、想法、計劃,創造了真實世界裡并不存在的風景。

展覽由七個篇章串聯,分别是“夢的開始”“我眼中的世界”“記憶倒帶”“私人領地”“未來可期”“緻敬藝術家”和“結束語”。每個篇章在展廳内的所屬區域分别飾以不同主題色,缤紛的場景營造出超現實主義的奇幻浪漫。

今日美術館副館長劉樹慧分評價道:“豐富的想象力和極強的細節表現是Erik Johansson作品的核心要素,他在每件作品中’讓不可能成為可能’。我們衷心期望大家來挑戰自己的想象力,感受攝影師的絕妙創意,體驗成人世界裡的奇幻童話。”(文/高丹)

責任編輯:陸斯嘉

校對:栾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