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鲟滅絕,恐不隻是“嘴”的問題

作者:譚浩俊

2022年7月21日,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最新名錄顯示,長江特有物種白鲟(Psephurus gladius)已經滅絕,與此同時,體形更小的長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滅絕。

聽到這個消息,真的讓人很沮喪,也讓人很痛心,上世紀六十年代有很多、七十年代每年被捕撈50000斤的長江白鲟,僅僅一個甲子年,就被用上了“滅絕”二字。很多人表示,人的嘴真的太厲害了,竟能吃“滅”一個物種。而且這個物種原本并不是稀有物種,而是數量很多的物種。

白鲟滅絕,恐不隻是“嘴”的問題

說人的“嘴”厲害,本身并沒錯。白鲟的滅絕,确實與長江沿岸人的捕捉有着密切關系。但凡有一點生物保護意識,有一點善心,也不會使白鲟滅絕。但是,白鲟滅絕,真的隻是人的“嘴”厲害嗎?真的是完全被捕滅絕、吃滅絕的嗎?顯然,白鲟滅絕,除了捕捉之外,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長江白鲟,又稱中華匙吻鲟,與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屬于匙吻鲟科,也稱為中國劍魚。長江白鲟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5億年前,那段時期被學者們稱為白垩紀時期。在《詩經》中,就有“有鲔有鱏”的描述,其中的“鲔”,就是指的白鲟。而在《禮記》《周禮》中,記載的周天子春季祭祀宗廟場景中,也有“天子始乘舟,薦鲔于寝廟”的描述。

長江白鲟是大型兇猛魚類,四川漁民流傳的俗語“千斤臘子萬斤象,黃排大得不像樣。”,“臘子”指的是中華鲟,“象”指的就是長江白鲟,著名動物學家秉志教授曾經在南京捕獲過一尾長7米,重達1噸的白鲟。長江白鲟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上遊地區,長江白鲟數量出現下降,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

白鲟滅絕,恐不隻是“嘴”的問題

那麼,為什麼長江白鲟會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急劇減少呢?起初,無疑是長江兩岸居民的捕捉,導緻長江白鲟快速減少。但是,随着長江上面橋梁越來越多,也使整個長江的生态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長江白鲟的生存條件也越來越差,繁殖能力也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一方面,捕殺量越來越大,形成“供不應求”的格局;另一方面,繁殖速度越來越慢,能夠提供給捕捉的量越來越少。而市場供需沖突的惡化,使得供應更加緊張,需求則更加膨脹,慢慢地,把長江中的最後一條白鲟也“消滅”了。

也許,最後一條白鲟到底是“滅”于捕殺,還是“滅”于生存環境,在很小的時候就死亡了,已經無從考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長江白鲟确實滅絕了,今後還會不會重制長江白鲟,就看長江有沒有這樣的造化了,看人類有沒有再見到長江白鲟的福氣了。

比較遺憾的是,早在1983年和1987年,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就曾兩次将中華白鲟列入《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且都列為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可是,并沒有得到很好落實,人工繁殖工作也沒有能夠跟上,以至于到了2020年,最後一尾白鲟死亡。而此前的2019年,長江已經開始禁捕。隻是,白鲟已經瀕臨滅絕,再想保護,已經晚了,當2020年最後一尾白鲟死亡後,就等待着正式宣布長江白鲟滅絕了。而在2020年最後一尾長江白鲟死亡到正式對外宣布的兩年時間裡,奇迹也沒有出現,沒有能夠再次找到長江白鲟的身影。

白鲟滅絕,恐不隻是“嘴”的問題

曾幾何時,人類與長江鲟也是和睦相處的。《淮南子》中就曾有過“瓠巴鼓瑟,而淫魚出聽”的描述,刻畫的就是人類和白鲟和諧共處的畫面。可是,随着長江生态被現代造橋技術越來越好、化工等分布在長江沿岸的企業越來越多、排向長江的各種污染物越來越雜,加上人的嘴越來越饞,别說長江白鲟,連長江最多的青魚、草魚、鲢魚和鳙魚“四大家魚”也遇到了産量危機,如果再不禁捕,長江中的魚類,真的要出現大面積滅絕的現象。如果繼續任由各地造大橋,各類生物可能都将面臨滅絕的危險。

長江十年禁捕算是一次亡羊補牢,但是,能否真正把“牢”補好,還需要各地的合力配合和有力支援。特别是長江沿岸的居民,一定要從大局出發,切不要為了一時的利益,繼續破壞長江生态,確定母親河能夠真正亮堂起來、活躍起來、魚兒歡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