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3日4時07分大暑:大暑三秋近 林鐘九夏移

作者:每日

視訊加載中...

視訊制作:胡彥竹

新華社天津7月21日電(記者周潤健)“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中原標準時間7月23日4時07分将迎來大暑節氣,此時節,熱浪滾滾,萬物如同被蒸煮,大陸大部分地區迎來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23日4時07分大暑:大暑三秋近 林鐘九夏移

海報制作:方金洋

天津民俗專家、專欄作家由國慶介紹,公曆每年7月22日至24日,當太陽到達黃經120度時,為大暑之始,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大暑一般在“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中伏”的俗諺。此時節,大陸大部分地區天氣非常炎熱,經常會出現4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驕陽如烈火,酷熱難耐;當陰天下雨時,天氣更是悶得令人喘不過氣來,如在蒸籠之中。

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将大暑分為三候,其中的二候為“土潤溽暑”,意思是說土壤浸潤,天氣悶熱,濕氣很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土潤溽暑”有解釋:“溽,濕也,土之氣潤,故蒸郁而為濕;暑,俗稱龌龊,熱是也。”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蘇轼等文人墨客也都曾用“蒸郁”一詞來形容大暑前後的悶熱潮濕之感。

23日4時07分大暑:大暑三秋近 林鐘九夏移

海報制作:方金洋

大暑前後,土地濕潤,天氣炎熱,農作物生長最快,草木郁郁蔥蔥,蚱蜢、蜻蜓、蟋蟀等昆蟲也比較活躍,是以有些地方的百姓在茶餘飯後還有以鬥蟋蟀為樂的風俗。

小暑接大暑,大暑連三秋。大暑一到,也意味着離秋天越來越近了。唐代詩人元稹說“大暑三秋近,林鐘九夏移”,這裡的“林鐘”是古樂十二律之一,随着律音響起,夏天(九夏)就要過去了。

大暑前後大衆該如何養生?由國慶結合養生保健專家的建議提醒,此時節頻現高溫天氣,要注意預防中暑,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及時補水,盡量少喝冰水;調整好出行時間,盡量規避高溫時段出行;注意室内降溫;不熬夜,保證充足睡眠;講究飲食衛生。

23日4時07分大暑:大暑三秋近 林鐘九夏移

海報制作:方金洋

在日常餐飲方面,除了要多吃新鮮果蔬外,還應适當多吃些清熱祛濕、益氣補脾的食物,如荷葉綠豆粥、海米冬瓜湯、老鴨湯、薏仁鲫魚湯、番茄牛肉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