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碗三伏湯,把上半年的氣血虧虛都補回來,老少鹹宜

作者:中醫翟理黃教授

來源:中醫思維十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最難過的時節,也是防病養生的上佳時機。

除了艾灸、貼穴位等,三伏天養生需要注意的是适當進補。

夏天本來就是生長的季節,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旺盛,營養消耗量很大,需要好好補養。

正所謂“春夏養陽”,以利于“秋收”和“冬藏”。然而夏天又是特别難調養的季節。因為太熱了,太潮了、太難受了。暑氣逼人,把人往空調房裡、往涼食冷飲上誘惑。沒胃口、沒精神、脾氣大、睡不着,成為大家一時的通病。

三伏天更是暑熱難耐。中醫認為暑熱最能耗傷人的正氣。氣溫高,人體大量出汗,體内的正氣也随着汗水往外走。汗就是津液啊,出汗太多就會造成氣津兩虛。伏天雨水也多,濕氣影響脾胃運化,導緻脾氣虛,消化功能減弱。

此外,夏季心火旺又會克肺。是以說,一夏無病三分虛。就是這個道理。虛者補之,要匡扶人體的正氣,就一定要在三伏天進補。

一碗三伏湯,把上半年的氣血虧虛補回來。

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的食療文化,早在《皇帝内經》中就提出了治病的原則是:“藥以祛之,食以随之” 。

材料:反複蒸曬過的黃精、桂圓幹

一碗三伏湯,把上半年的氣血虧虛都補回來,老少鹹宜

做法:黃精10、桂圓幹20-50,一隻雞,入鍋煲上一個小時,煲好以後盛出來加點鹽,喝湯吃肉。

這個食療方,老少鹹宜,但要注意,孕婦不喝!

桂圓,不輕不重,作用在人體的中焦,它是補益心脾的,可以養氣血,血虛的人常吃桂圓,可以補血,脾虛的人吃桂圓,可以補脾。

我們不要以為桂圓就是水果,它的功能是随便說說,任何水果都有的,大家可以先看看下面張錫純關于桂圓的醫案。

有個婦人,40多歲了,一開始的症狀是心中發熱,氣機不舒,醫生給用了清熱瀉火,理氣行氣的藥。

結果吃完,就開始不停地拉肚子,而且止都止不住。然後趕緊地換醫生,醫生一看,用涼藥腹瀉,那就趕緊換成溫藥吧。換成溫藥之後,剛開始還有點兒效果,不怎麼拉了。

可是沒幾天,又繼續腹瀉,一天要瀉到四五次不止。

是以當這位病人後來找到張錫純先生的時候,身體非常虛弱,虛汗淋漓,心中慌亂驚恐,飲食很少。

張先生想了又想,随後用了一個方子,裡面的組成就隻有三味藥:龍眼肉、生山藥、炒白術各一兩,補脾兼補心腎。沒想到,婦人服用後“數劑瀉止”。

一碗三伏湯,把上半年的氣血虧虛都補回來,老少鹹宜

其實這三味藥裡,山藥和龍眼肉都是食物……真正的名醫,就是可以這樣随便用些常見的食物,捎帶手的就把病給治好了。

人類和大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是以大自然中最常見的食物,一定是最有益人體健康的。大家永遠不要小看我們身邊這些珍貴的食物,它們就是良藥,良藥也并不全都苦口。

黃精,李時珍稱它為“氣血雙補之王”,在《本草綱目》中突出強調其“補諸虛、填精髓,平補氣血而潤”的作用。

常言道“南有黃精,北有人參”,黃精自古以來就是養生的好食材。

一碗三伏湯,把上半年的氣血虧虛都補回來,老少鹹宜

古人把黃精看為芝草之精,為吸收了大自然黃土之精華的存在,甚至被民間譽為“太陽草”。

《日華子本草》說,黃精補五勞七傷。凡百病最後沒有不傷到脾胃的,是以治虛勞也得從脾胃培養起來。而脾胃又為氣血生化之源!也就是說要想氣血充盈,必須要先把脾胃調養好才行。

黃精可嚼食飽腹,是以古籍上說它可度兇年,就是說,一遇上災荒沒有收成了,用這個黃精當食物吃,充饑,是可以幫助人度過難關的,可見,它自古就是藥食兩用之物。

這個方子的好處就在于它是一點點補起來的,沒有特别快的效果,虛弱之人,就是應該慢慢來,不可過于着急太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