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梵高、莫迪利亞尼的“畫後之畫”:并非傳奇,揭示創作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黃松 編譯

近日,以色列一博物館發現,館藏20世紀著名藝術家莫迪利亞尼(Amedeo Modigliani)的一件油畫作品《戴帽子的裸體》下,藏着三幅不為人知的素描。

無獨有偶,蘇格蘭國家美術館研究員在對梵高作品《農婦頭像》進行X光檢查時,在其畫布背後發現了梵高自畫像。

莫迪利亞尼和梵高作品的發現,并不是“失落傑作”的概念,它們的不完整和無法觸及的狀态将是一個誘人的謎團。這不僅讓研究和修複人員無比興奮,也給藝術家“品牌”帶來了更多價值。

梵高、莫迪利亞尼的“畫後之畫”:并非傳奇,揭示創作

蘇格蘭國家美術館研究員,展示《農婦頭像》和新發現的X光下的梵高自畫像。

梵高自畫像在蘇格蘭被發現,不是尼斯湖的幻影。而是在對作品例行保護和編目過程中的發現,這件不可見的作品,預計是梵高1886年移居巴黎後所作。

莫迪利亞尼的《戴帽子的裸體》是以色列海法大學赫克特博物館的收藏,因借展10月将在費城巴恩斯基金會舉辦的莫迪利亞尼展進行X射線掃描,由此發現了隐藏作品。

雖然,梵高與莫迪利亞尼現實中全無交集,但他們的境遇卻有相似之處。生前潦倒,死後卻被認可,他們的作品每每亮相均是追逐的熱點。

梵高、莫迪利亞尼的“畫後之畫”:并非傳奇,揭示創作

海法大學赫克特博物館展廳,莫迪利亞尼1908年的作品《戴帽子的裸體》被倒挂,因為同一畫布背面還有另一件作品《慕德·雅班德絲(Maud Abrantès)肖像》

“畫布上的速寫本”,莫迪利亞尼一塊畫布含五件畫作

莫迪利亞尼出生于意大利,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現代主義藝術家之一。1906年到巴黎,與畢加索等人同在蒙馬特高地下居住,并且向布朗庫西學習雕塑。但是他性格古怪,沉默寡言,是蒙馬特畫家圈中最不安分的青年。他的作品受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開始傳入法國的非洲和希臘藝術影響,有着細長的頸部和面部。

他揮霍金錢和天分,畫中隐藏着一種欲望的滿足。但由于貧困和肺病的折磨,莫迪利亞尼隻活了36歲,于1920年1月24日在巴黎去世。

在去世後95年(2015年),莫迪利亞尼《斜倚的裸體》以超過1.7億美元的價格拍出,成為有史以來最昂貴的畫作之一。他的另一件作品《向左側卧的裸女》2018年以1.57億美元在紐約拍賣會上售出。驚人的價格再次提升了公衆對其作品的認知和關注度。

梵高、莫迪利亞尼的“畫後之畫”:并非傳奇,揭示創作

莫迪利亞尼,《向左側卧的裸女》,1917年,成交價格:157,159,000美元

2017年,在意大利熱那亞公爵宮舉辦的莫迪利亞尼展覽,多件作品被指赝品,博物館不得不提前關閉了展覽。2018年,X射線技術在倫敦泰特美術館藏莫迪利亞尼作品下發現了過去不為人知的肖像。

梵高、莫迪利亞尼的“畫後之畫”:并非傳奇,揭示創作

英國泰特美術館所藏莫迪利亞尼《女孩肖像》的X射線圖檔

莫迪利亞尼1908年的《戴帽子的裸體》本身已經是一幅不同尋常的作品。其畫布的兩面都有畫。進入赫克特博物館展廳的參觀者會看到一組颠倒的肖像——倒挂着的是《戴帽子的裸體》,背面是藝術家的女性朋友慕德·雅班德絲(Maud Abrantès)的肖像(正面朝上)。

梵高、莫迪利亞尼的“畫後之畫”:并非傳奇,揭示創作

莫迪利亞尼,《慕德·雅班德絲肖像》,1907

其實,早在2010年,赫克特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就注意到雅班德絲的衣領下方有第三個人的眼睛,直至今年,隐藏的形象才逐漸明晰,成為焦點。

梵高、莫迪利亞尼的“畫後之畫”:并非傳奇,揭示創作

海法大學赫克特博物館藝術史研究者Inna Berkowits指出了莫迪利亞尼的《慕德·雅班德絲肖像》中依稀可見的有第三個人的眼睛。

“當我們決定進行X光檢查時,隻是想了解更多關于慕德·雅班德絲身下隐藏人物的資訊。”赫克特博物館藝術史研究者Inna Berkowits說。除了一個戴着帽子的隐藏女人外,還發現了另外兩幅肉眼完全看不見的肖像:一個是男人,另一個是挽了一個發髻的女子。

梵高、莫迪利亞尼的“畫後之畫”:并非傳奇,揭示創作

手機照片中顯示了莫迪利亞尼《戴帽子的裸體》X光照片

這幅《戴帽子的裸體》可以追溯到莫迪利亞尼藝術生涯的早期,那是在他從意大利搬到巴黎後不久,當時正在為自己的作品尋找買家。1983年,赫克特博物館的創始人買下了這幅畫。

如今,這件作品被發現包含了五幅莫迪利亞尼的畫,可能當時為了節省,畫家才如此堆疊。Berkowits稱這幅作品為“畫布上的速寫本”,展示了莫迪利亞尼的反複嘗試和“對藝術表達的永無止境的探索”。

通過隐藏作品了解“藝術天才”的工作方式

梵高《農婦頭像》背後的自畫像,也說明了即使是像梵高這樣看似自發的“瘋狂天才”也會重複使用畫布,并重新整理和重複自己,在正反兩面作畫并展示更好的一面。雖然藝術家本人可能不會承認,但他們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别人看到。也許梵高明白,鮮花、夜空、當地生活比自我檢討和表現更能引發共鳴。 探索自己對藝術家而言是必要的藝術舞台,但對觀衆卻不是。

梵高、莫迪利亞尼的“畫後之畫”:并非傳奇,揭示創作

隐藏在《農婦的頭像》背面的梵高自畫像

這一發現也反駁了梵高(以及一般的藝術家)作為本能的情感主義者、通過宣洩的創作沖動産生藝術的觀點。梵高原是“本能情感主義者”的代表,他由強大的神話支撐,被描繪成命運不公、注定失敗的天才。他瘋狂而有天賦、反複無常而脆弱,是一個不被世俗認可的怪人,他的自我信念近乎妄想,他的性情在狂喜和沮喪之間搖擺。

如果你也是藝術家或創作者,看到梵高、莫迪利亞尼畫布背後或底層的作品會引發共鳴。即便是被藝術史崇敬的名字也可能對自己的作品半途而廢。或者他們隻是覺得作品乏味,不值得再繼續。

美麗而情感充沛的藝術作品,可以在數千年間不斷感動不同時代的觀看者。但其誕生往往是不斷厭倦、調整、重複的結果。通往天才的道路上布滿了平庸的嘗試,這些嘗試也許就在畫布背面,并很快被自己否定。

梵高、莫迪利亞尼的“畫後之畫”:并非傳奇,揭示創作

梵高,《吃洋芋的人》研究草圖,1885

如果你是一位藝術家,你的工作室就是辦公地,從構思開始,你必須長時間的揣摩作品,在沒有做出像樣的作品之前反複調整。這一發現使公衆以“敬業藝術家”的身份再次審視梵高。即使一生都沒有“成功”,但他具有敏感性,并不是每次都能在創意與情感的迸發中産生完美的作品。他們嘗試了一些畫法,意識到不起作用,于是又嘗試了其他。梵高等做了我們所有人會做的事——嘗試展現不為人知的自我意識,以及自我否定和批判。

梵高、莫迪利亞尼的“畫後之畫”:并非傳奇,揭示創作

梵高,《農婦的頭像》 1885

就梵高而言,這幅“隐藏”自畫像的發現也消解了藝術史學家對他的聖徒傾向。其正面《農婦頭像》也不是一件權威、經典的作品,而是在創作《吃洋芋的人》時,對當地人進行的一系列研究習作之一。

梵高、莫迪利亞尼的“畫後之畫”:并非傳奇,揭示創作

梵高,《吃洋芋的人》,1885

事實上,目前還沒有人說這幅重新發現的肖像一旦修複就會是一件具有啟發性的作品。但之是以梵高和莫迪利亞尼的發現被如此關注,或是因為其新穎性和稀有性;每一條新聞都給“梵高”或“莫迪利亞尼”的品牌價值帶來了誘人的沖擊。作為個體的梵高、作為藝術家的梵高和工業流水線下的梵高是三個不同的實體。“梵高”的每一次亮相均涉及賣方市場,但也涉及曆史學家、評論家、學者,不斷研究和強化的“梵高”的重要性。其他藝術家亦是如此。

梵高、莫迪利亞尼的“畫後之畫”:并非傳奇,揭示創作

梵高,《戴帽子的自畫像》,1887年9-10月

一個多世紀前,也就是1890年,年僅37歲的梵高被認為開槍自殺。他一生晦暗,死後作品才被賣掉。他也許難以想象,如今的自己全球知名、作品價格瘋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的《星夜》估價1億美元)。1920年莫迪利亞尼去世時也隻有36歲,且身無分文。

當時任性的、不随波逐流的他們,看到全球藝術界和媒體對貧窮的藝術家自畫像的狂熱時,一定會感到驚訝。 被發現的梵高自畫像是由一個生前遭受苦難和饑餓的人,在一個農舍中完成的。它們提供給世人的不是未知的傳奇,而是對于藝術家人性化的了解和其作品想法的揭示。

注:本文編譯自《衛報》作者比迪莎(Bidisha,BBC、Channel 4 和 Sky News 的播音員、評論家和記者《“新”梵高的美妙之處在于進入了天才的工作方式》和《美聯社》發自以色列海法的報道《未知的莫迪利亞尼素描隐藏在戴帽子的裸體之下》

責任編輯:顧維華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