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村題材電視劇需要新視角

作者:光明網

作者:張潔

由鄭曉龍、劉雪松等聯合執導,趙冬苓編劇,曹平擔任制片人,趙麗穎、劉威、唐曾領銜主演當代農村題材電視劇《幸福到萬家》正在東方衛視熱播,該劇播出以來引起了觀衆的熱議。劇情講述了農村姑娘何幸福曆經事業與婚姻、愛情與親情的多重考驗後不斷成長,該劇展現了鄉村振興主題以及農村公德心建設、法治文明建設的成果。在農村題材明顯式微的市場情況下,《幸福到萬家》收獲了良好的口碑,該劇主創在受訪時談起了這部劇的現實主義創作。

情理交鋒豐富鄉村叙事

《幸福到萬家》根據陳源斌的長篇小說《秋菊傳奇》改編,故事背景設定在2009年左右,中國經濟騰飛,一批新農村拔地而起,中國鄉村正處在向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轉型出現沖突,沖突産生陣痛,陣痛促生張力,該劇的戲劇張力便在鄉村的轉型沖突中創立。

該劇導演之一是鄭曉龍,代表作品有《渴望》《四世同堂》《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金婚》,大家都耳熟能詳。《幸福到萬家》是他少有涉獵的農村題材作品。鄭曉龍在接受采訪時透露,“希望該劇真實折射農村的變化,既不營造對立,也不誇大沖突,展現一個實實在在的農村。”

全劇一開篇就是“高能”戲份。王家娶親,公婆甯可誤了吉時也要堅持等着村支書萬善堂“光臨”,鄉裡鄉親眼看萬傳家拽着何幸運“鬧婚”也無人阻止。于是當何幸福為救妹妹腳踹大門、手掄闆凳,砸了萬家獨子萬傳家的腦袋,一個外來的規則打破者成了她的出場設定。在周遭絕大多數人把陋俗陳規當“鄉俗民風”,在家裡人面對被侵犯時選擇“息事甯人”,何幸福不依不饒,發起了一個人的戰鬥。

她堅持不懈,終于讓道理越辯越明,萬善堂開始反思鬧婚存在的合理性,最終決定張榜宣告,禁止了村裡由來已久的鬧婚習俗。這一戰,僅僅是開端。“鬧婚”告一段落,何幸福又遇到征地補償、水污染等一系列事件,在她梗着脖子誓要讨個說法的同時,觀衆的情緒也被點燃。

新的話題還在源源不斷地接踵而來,“何幸運被職場性騷擾”“建保健品廠征地糾紛”“萬書記踢傷王慶來”等情節頻繁沖上熱搜,掀起了觀衆源源不斷的讨論。職場中面對潛規則要如何捍衛自己的安全?從人情社會過渡到法治社會的過程是不是注定會産生無法調和的沖突?追劇網友們在社交平台上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其中不乏很多“90後”“00後”的年輕人。

耿直、倔強的何幸福嫁入了萬家莊,在軟弱的婆家與強勢的萬家莊村支書萬善堂所形成的夾縫中,開啟了自己波折不斷的征程。一邊是何幸福在婚姻生活中,如何勤懇地開動大腦謀生存,建大棚種有機菜、進城務工融入城市生活、返鄉開民宿助力鄉村振興,她的每一步路都走得紮紮實實;一邊是何幸福對農村的舊俗陋習以及“權威”的挑戰,從隻求辨個是非曲直,到尋求律師的專業幫助拿起法律武器為自己維權、為村民維權,她的點滴進步聚沙成塔,完成了一個平凡女性的成長到強大。

對于故事的主人公何幸福,鄭曉龍說,一開始選演員的時候就确定了趙麗穎:“她是最合适的,身上有那個倔強勁兒,有股蓬勃的生命力。我們很早就定了她,後來她懷孕生孩子,還有了做母親的經曆,要的就是這個感覺。”

何幸福受到家人責怪時的委屈和不服、要求萬傳家道歉時的堅決和倔強、安慰妹妹時的溫柔和暖心,趙麗穎演繹的何幸福有原則、不妥協,心中有愛又不乏勇氣,令不少觀衆印象深刻。在鄭曉龍看來,趙麗穎的表演是對角色“消化了解透了”:“一旦她自己不了解,她就過不去。這回拍戲有一個特别有意思的事,我經常要跟她講這個事是這樣的,必須跟她溝通好、說明白,她隻要了解了就能表現出來,特别質樸。基于自己的生命體驗,再真情實感地轉化為有感染力的表演,這是她的優點。”

除了何幸福,另一個備受關注的角色當數劉威扮演的村支書萬善堂。在鄭曉龍看來,他本質是一個善良、正直的人,但他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他也在成長和變化。“他作為老一輩的村莊領頭人,有法治觀念上的局限性,也有些大家長作風,有些落後的意識還沒有改變。他也不是特别會教育孩子的家長,對孩子伸手就打、開口就罵,這可能是過去老的教育觀念。但是後面的劇情裡,何幸福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他也有長輩的格局,去幫助後輩。”鄭曉龍說,萬善堂這個人物是很有典型意義的。

捕捉農村實實在在的變化

《幸福到萬家》不同于多數農村題材劇,它不獨講人們脫貧緻富的過程,而是更多地聚焦口袋富起來之後精神的躍升。鄭曉龍是全國政協委員,趙冬苓是全國人大代表,他們攜手打造的作品,從陳規陋習與文明秩序的碰撞、城市文化與鄉村理念的碰撞、鄉規民約與法治精神的碰撞中提煉出戲劇,又在淳樸的人性、黏稠的人情中提升溫度。

為了符合劇情設定,劇組選在安徽取景,輾轉西遞、屏山、秀裡影視村等多地,樸實清新的皖南村落為劇情鋪墊了濃厚氛圍。鄭曉龍透露,之是以選擇在安徽拍攝,一是因為這些年那裡農村的經濟發展很快,能夠展現經濟上由窮變富的過程。另外一個原因是,徽派建築很有特色,和山水互相映襯,給人的感覺不像城市裡的高樓大廈,符合建設新農村的劇情邏輯。“現在很多城裡人願意到農村去度假、休閑、旅遊,就是因為那裡山好、水好、空氣好,大家都願意去。是以說,拍出來觀衆也會覺得很養眼、很向往。”

因為都是實景拍攝,不同場景之間的距離又很遠,轉場成了拍攝過程中最耗時間的事。“我們從駐地每去一個景拍攝,都要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拍完了回來又是一個多小時,一天要三四個小時在路上,那裡的冬天又經常下雨,路很難走。畫面要拍好看的話,光線很重要,是以要跑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找光線,比如去找特别廣袤的菊花田。”盡管過程不容易,但畫面質感有了保障,鄭曉龍覺得很值。

在細緻入微的群像刻畫中,讓觀衆切身體會傳統社會裡的情法平衡之難,廣大農村地區的樸實與親切也更加現實可感。“要求現實邏輯”和“老百姓愛看”一直是鄭曉龍導演堅持的做劇名額。通過故事、情節、人物的塑造去感動人,這也是《幸福到萬家》這部劇能夠掀起廣泛共鳴的重要原因。

在鄭曉龍看來,前幾年的很多作品都在講農村由窮變富的故事,但現在不能隻講這些,還應該講農村富了以後是怎樣的。“現在有很多農村富裕了,可物質的提升隻是一方面,還有公德心建設,山山水水的變化,人民的精神面貌,價值觀、法治意識等等的變化。我們對最初的劇本進行了很大的修改,把它跟當下的現實結合得更緊。最終的劇本希望既要好看、觀衆喜歡,又要反映出農村實實在在的變化。”鄭曉龍說。

中國電視藝術交流協會影視藝術專委會副秘書長何天平表示,“這部戲裡的演員,他們的演技的品質高,每一種情緒狀态,每一個節點上的表述都非常到位,台詞功底也都不錯。這部劇是表演和劇本互相成就的一個作品。一個作品本來就應該是表演和制作都互相成就的。為什麼我們會說好的演技是稀缺的呢?那是因為我們一段時間的創作出現了問題。”

《幸福到萬家》的故事盡管風格質樸,但又充滿了鋒芒。新舊觀念的激烈碰撞、外來者與守舊者的精彩交鋒,将劇情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不少網友表示:“看《幸福到萬家》,今天又是血壓升高的一天!”随着何幸福在追問與學習中找到答案,觀衆會發現,每個劇中的“為什麼”,其實都指向了現實中基層中國變得更好、千家萬戶生活更幸福的密碼。

“這部劇比較直覺地講了一些農村舊風俗和新觀念的沖突,比如農村的傳統人情社會問題,比如同一個村裡大姓和小姓的沖突等。”鄭曉龍表示,這是《幸福到萬家》作為現實題材,對于當下比較真實的描寫,“如何通過法治的方式解決村民或者是老百姓生活當中日常遇到的具體問題,這部劇在這些方面呈現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希望通過這個故事來反映當代鄉村面貌,呈現農村公德心建設的過程。”

何天平表示:“作為一部鄉村振興題材的劇作,《幸福到萬家》在立意和内容層面都穩紮穩打。該劇讨論在鄉村振興這個程序中人、事、空間結構性的變化,比如探讨禮與法之間的關系,有人說它是一部影視版的《鄉土中國》。這部劇是一部思想性、藝術性以及可看性兼具的劇作,它把鄉村裡人們的思想、精神、生活的蛻變,立體鮮活地刻畫出來。另外,劇情切中的主題和視角是鮮活的,它從鄉村振興中來,但又不止于去反映鄉村振興,它是一個有豐富面向的創作。”

着眼于“新農村”背景下的精神困境

城鄉是中國文學中非常核心的恒定命題,上世紀八十年代所出現的“進城文學”一度成為中國農村叙事的核心模式,這在電視劇領域也有呼應;2000年左右以“鄉村愛情”為模式的鄉村喜劇的出現,對鄉村題材作品進行了擴容,此時農村題材的作品是比較鮮活、生動的。

伴随着城鄉現代化的程序,鄉村進城的神秘性消失殆盡,農村不再是苦難的“根據地”,也不再是城市的“伴随者”,而是變成了新的“獨立體”。這其實已經得到了普遍認可,但不得不說,在這個值得欣喜的過程中,鄉村的面貌再度模糊,鄉村的苦難不再,呈現的是普遍性的美好,而“新農村”背景下的精神困境仍未被創作者普遍關注。

擺脫懸浮,紮根現實,要把故事講得樸實、溫情。何天平表示:“這些年農村題材這座創作寶庫被比較流行化的、通俗化的劇集遮蔽了。其實比起早些年的那種豐富且繁榮的農村題材創作,在過去的五到十年當中,農村題材創作其實是斷裂的,以至于這些年來優秀的農村題材作品比較有限,比如《索瑪花開》《山海情》以及《幸福到萬家》。”

眼下,優秀農村題材影視劇中的主人公也在悄然發生着變化,以往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實際上是延續了《渴望》開始的悲劇叙事,精神意識以強調隐忍和犧牲為主。近年來的電視劇開始強調人物覺醒,面對困境的抗争,這是具有當代性的。比如《山海情》裡黃軒扮演的馬得福、《幸福到萬家》裡趙麗穎扮演的何幸福,他們自身都帶着“自主與自強”的當代精神,這是與所有觀衆都可以共情的地方。

題材隻是故事叙事的載體,無論是農村題材還是城市題材,人物的命運變遷才是觀衆共情的理由。何天平表示:“農村和城市的命運是一個共同體,城市觀衆并非與農村相隔離。每一個觀衆看一個故事、一部劇,并不僅僅是看題材貼近性,有些題材可能是完全異乎于我們的生活經驗的,那觀衆也會好奇。農村題材并不是跟城市題材完全對立的,它們是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一體兩面的一種表達。”

作為曾經以《甄嬛傳》《功勳》等熱播劇著稱的制片人,在農村題材明顯式微的市場中挑戰這一類型,曹平表示自己的選擇其實也在情理之中。“鄭曉龍導演早年間也拍過《春草》,我自己也和黃力加導演合作過《滿秋》,講述的都是農村女性的勵志故事,市場口碑和播出效果也都不錯。”曹平認為,農村題材并不是天然的題材限制,真正重要的是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态度去創作反映現實的題材。

曹平直言,《幸福到萬家》的故事雖然很樸實,但也有鋒芒,故事中有對農村社會的關切,對農村建設充滿了善意,作品的整體基調是溫暖現實主義,人物的塑造、細節的呈現和案例的設計都是接地氣的、真實的,“如今劇集播出後回報也還不錯,那就證明這樣的故事依然被當下的觀衆所容納和喜愛着。”

作為曾執導過《紅高粱》《急診科醫生》《功勳》等諸多口碑佳作的導演,鄭曉龍在現實題材劇的創作上頗有建樹。與此同時,他也通過《甄嬛傳》等古裝題材探索具有現實意義的話題。在鄭曉龍看來:“不論是哪種題材,最重要的是現實主義的創作态度。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創新,更多還是需要創作者去了解時代,了解時代中的人,引領正确價值觀。”(張潔)

來源: 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