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媒:拜登稱“絕不讓中俄伊填補中東真空”,阿拉伯國家更感到不安

作者: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會見沙特王儲、與伊拉克、埃及、阿聯酋上司人雙邊會談、再拉着海灣合作委員會(GCC,下稱海合會)成員國一同開會……美國總統拜登任内首次中東之行的最後一天行程,看似滿滿當當,但是否有所收獲呢?

目睹了去年“美軍倉皇撤離阿富汗”,一些國家對于美國在中東的承諾感到擔憂。為此,拜登在同9個阿拉伯國家上司人舉行峰會(GCC+3峰會)時,趕緊承諾“美國不會離開中東”,将繼續參與中東事務。此外,拜登還聲稱,絕不會讓中國、俄羅斯或伊朗填補美國所留下的“中東真空”。

《紐約時報》分析稱,此話一出,讓這些長期依賴美國安全保障的國家反倒“再度擔憂起來”,因為美國将所謂的“對抗中俄”作為優先事項,讓他們感到了不安。美聯社則稱,在伊朗問題上,這些國家事實上也“幫派林立”,幾乎沒有同美國在外交政策上達成一緻。

拜登此次中東之行的另一大目的,就是敦促沙特增産石油,穩定全球油價的同時,幫助降低國内已高企不下的通脹壓力。然而,早前已放出的不會就增加石油産量發表任何公開聲明的消息,已表明拜登在此議程上的不順利。

更尴尬的是,這趟堪稱“打臉之行”的沙特行,作為“老牌政客”的拜登竟遭到了“85後”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36歲)的“回擊”。據路透社報道,談及“卡舒吉遇害案”時,沙特王儲不僅舉例美國在伊拉克等地也曾犯下諸多錯誤,還告知美國,“用将某種價值觀強加給别國恐會适得其反”。

美媒:拜登稱“絕不讓中俄伊填補中東真空”,阿拉伯國家更感到不安

拜登出席GCC+3峰會

美國的承諾提及中俄,讓阿拉伯國家更不安

當地時間7月16日,正在沙特阿拉伯通路的美國總統拜登與9位阿拉伯國家上司人舉行了GCC+3峰會,包括海合會的6個成員國(沙特、阿聯酋、巴林、科威特、卡達、阿曼)以及埃及、伊拉克和約旦這3國。

美聯社和《華爾街日報》稱,美國去年從阿富汗“倉皇撤軍”,讓這些國家對于美國在當地的承諾感到擔憂,而在該地區正準備應對與伊朗可能發生的對抗時,拜登這次明确作出承諾,“美國不會離開中東地區”。

美媒:拜登稱“絕不讓中俄伊填補中東真空”,阿拉伯國家更感到不安

美聯社報道截圖

拜登說:“我們不會走開,留下一個由中國、俄羅斯或伊朗來填補的真空。我們将尋求在這一時刻發揮積極的、有原則的美國上司力。美國将繼續是積極參與中東地區的夥伴。”峰會上,拜登概述了他對于該地區的戰略原則,重點是區域合作,以對抗所謂的“威脅”。

不過,話雖如此,拜登還表示:“今天,我可以自豪地說,該地區的陸戰時代,由美軍參與的戰争,已經結束了。”對此,美聯社解讀稱,雖然美軍仍在中東地區打擊恐怖分子并部署兵力,但在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之後,美國也正在該地區翻開新的一頁。

同時,拜登在峰會上還敦促其他與會國家的上司人確定“人權”,包括婦女權利,允許本國公民公開發言等。而在峰會前,拜登于當天上午分别同伊拉克總理卡迪米、埃及總統塞西以及阿聯酋總統穆罕默德·本·紮耶德·阿勒納哈揚舉行了雙邊會談,他還邀請阿聯酋總統今年通路美國。

美媒:拜登稱“絕不讓中俄伊填補中東真空”,阿拉伯國家更感到不安

GCC+3峰會現場圖

《紐約時報》稱,拜登此次與多位阿拉伯國家上司人會談的首要議程就是伊朗和石油,即讨論如何共同遏制伊朗,并為因俄烏沖突而陷入混亂的全球能源市場帶來穩定力量。

然而,這些阿拉伯國家中,有許多人就美國對于該地區所作的長期承諾表示懷疑,并對拜登是否會兌現奉行“以人權為基礎”的外交政策這一誓言感到擔憂。

報道還分析指出,拜登宣稱中國和俄羅斯試圖取代由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對抗中俄比繼續引發中東戰争和宗派沖突更為重要。對于長期依賴美國安全保障的這些阿拉伯國家而言,美國将對抗中俄作為優先事項的這一轉變,反而又令他們感到了不安。

美媒:拜登稱“絕不讓中俄伊填補中東真空”,阿拉伯國家更感到不安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美媒:這9個國家,幾乎沒有和美國達成一緻

除了美聯社和《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也指出,拜登與這些阿拉伯國家上司人會談的核心目标,就是對抗中國和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并召集它們一同對抗伊朗。據《華盛頓郵報》報道,7月14日,拜登在與以色列總理拉皮德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曾稱,美國正在與中俄争奪國際影響力,疏遠沙特将損害美國的利益,希望借此次通路重申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以防止形成“一個由俄羅斯和中國共同填補的真空”。

7月15日,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記者曾引述拜登的這一言論,向沙特外交國務大臣阿德爾·朱拜爾(Adel al-Jubeir)發問。朱拜爾則回應稱,沙特的政策是與各國建立溝通橋梁并打交道,中國是沙特重要的貿易夥伴、能源市場以及投資者,美國在多個方面也是沙特的頭号夥伴。他強調,在中美兩國之間,沙特不認為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是互相排斥的。

美媒:拜登稱“絕不讓中俄伊填補中東真空”,阿拉伯國家更感到不安

沙特外交國務大臣阿德爾·朱拜爾 視訊截圖

美聯社和《華爾街日報》還報道指出,就在16日開會前,白宮方面公布了衛星圖像,稱俄羅斯官員于今年6月和7月兩度通路伊朗,伊朗正準備向俄羅斯提供用于俄烏沖突的無人機,并為俄軍進行使用教育訓練。

美聯社稱,然而,此次參加GCC+3峰會的國家中,沒有一個國家跟随美國的步調去制裁俄羅斯,如果非要說這些國家之間有何差別的話,那就是阿聯酋已經成為了俄羅斯寡頭及其百萬美元遊艇的“金融避風港”,而埃及仍然對俄羅斯遊客開放。

此外,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全球能源價格一直處于高位,能源問題也是此次峰會的重要議程。然而,就在峰會前的7月15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報道稱,拜登離開中東時不會就增加石油産量發表任何公開聲明,路透社則援引美國官員的話稱,美國也預計沙特不會立即增産石油,降低了人們的這一預期。

美聯社總結認為,總的來說,這9個國家的上司人在外交政策上幾乎沒有同美國達成一緻。例如,沙特、巴林和阿聯酋正試圖孤立和擠壓伊朗在該地區的勢力範圍和影響力,而阿曼和卡達則與伊朗有着牢固的外交關系,并充當了美伊之間談判的中間人角色。

美媒:拜登稱“絕不讓中俄伊填補中東真空”,阿拉伯國家更感到不安

出席GCC+3峰會的各國上司人合影 視訊截圖

拜登沙特行談“卡舒吉案”,遭沙特王儲回擊

就在16日舉行GCC+3峰會前,美國總統拜登還會見了沙特國王薩勒曼,并在随後與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舉行了會談。

近年來,美國與沙特的關系,因沙特籍記者卡舒吉遇害事件急轉直下。拜登曾在2020年總統競選期間稱,要将沙特變為“事實上的賤民”。但在能源危機引發的急劇通脹之下,拜登政府不得不一改“強硬”姿态,重建與世界最大石油生産國沙特的關系。

為避免尴尬,美方出發前就對外放風“拜登不會握手”。不過15日會談前,拜登主動對前來迎接的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伸出了拳頭——兩人輕輕碰拳示好,不出意外還是引發外界強烈争議。

美媒:拜登稱“絕不讓中俄伊填補中東真空”,阿拉伯國家更感到不安

7月15日,拜登與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碰拳。圖自澎湃影像

《華盛頓郵報》指出,這一姿态預示着兩人之間的“接受甚至親密”,與拜登此前“賤民”的承諾明顯背道而馳。卡舒吉未婚妻堅吉茲在推特發文,以卡舒吉口吻諷刺拜登稱,“這就是你承諾向殺害我(卡舒吉)的人問責的方法嗎?你雙手沾滿了下一個被王儲殺害者的鮮血。”

由于卡舒吉曾是《華盛頓郵報》專欄作者,多次為該報撰文批判沙特王儲。此次拜登與沙特王儲碰拳後,《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萊恩(Fred Ryan)也在聲明中痛批其“可恥”。

盡管在公開場合對卡舒吉遇害一事隻字未提,但拜登在會後為自己辯解說,他在與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舉行閉門會議時“直截了當”地提出了記者卡舒吉的謀殺案。

“他基本上說他個人不對這件事負責,”拜登在會面後告訴記者,“我說我認為他是”。

美媒:拜登稱“絕不讓中俄伊填補中東真空”,阿拉伯國家更感到不安

7月15日,拜登與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會談。圖自澎湃影像

據《紐約時報》7月15日報道,對于拜登的說法,沙特外交國務大臣朱拜爾予以了反駁。朱拜爾告訴記者,他本人沒有聽到拜登對王儲說“他對此負責”這句話,兩人的交流隻是涉及一段簡短而不那麼具有争議性的描述,聚焦于人權問題,但并未詳細讨論卡舒吉遇害事件。

朱拜爾還表示,卡舒吉遇害事件是一個“可怕的錯誤”,但沙美兩國都已經向前看了,并沒有興趣回顧過去。他補充稱,該案件中被定罪的下屬人員受到了審判,一些人正為此付出代價。

據路透社當地時間7月16日報道,一名沙特官員透露,針對拜登提及卡舒吉一案,沙特王儲予以了反擊,稱該國已經采取行動,防止卡舒吉遇害等錯誤事件重演;而美國也在包括伊拉克等地犯下了諸如虐囚等許多錯誤,以色列軍隊今年還曾槍殺半島電視台知名女記者。

沙特官員援引沙特王儲的話稱,世界上所有國家,尤其是美國和沙特,都有着共同的價值觀,也有着不同的價值觀。“然而,試圖用武力強加這些價值觀可能會産生相反的效果,就像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發生的那樣,美國在那裡沒有成功。”

美媒:拜登稱“絕不讓中俄伊填補中東真空”,阿拉伯國家更感到不安

路透社報道截圖

7月9日,拜登出訪前在《華盛頓郵報》上曾發表文章,解釋自己通路沙特是為了穩定石油供給及穩定中東,而沙特對于實作這兩個目标都是至關重要。

7月15日,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則援引專家觀點指出,考慮到美沙關系的冷談以及對閑置産能的懷疑,專家預計沙特不會大幅增産石油。資産管理公司SPI的管理合夥人斯蒂芬·英尼斯(Stephen Innes)說:“我認為沙特王儲不會刻意支援拜登,總統競選期間發表的都是一些持久性的言論,我不知道你聽到這些言論後該如何調整心态。”

“來自沙特的資訊是你不能告訴我們該怎麼做,我們會在适合我們的範圍内幫助你,但我們不會違背我們自己的利益,”非政府組織“危機組織”的埃斯凡迪裡(Dina Esfandiary)告訴英國《衛報》。

歐洲外交關系委員會的比安科(Cinzia Bianco)同樣指出:“沙特上司層已經學會不尋求美國的認可,尤其是沙特王儲,他學會了如何在該地區,以及在某種程度上在國際上生存甚至實作繁榮,而不需要得到美國政府的認可。”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