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甯願“打臉”也要去沙特?拜登:防止中俄“填補真空”

作者: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周弋博】

當地時間7月13日,美國總統拜登抵達以色列,啟動為期四天的中東通路。15日,拜登将前往沙特阿拉伯,迎來此次行程中最受争議的部分。

所謂争議,是指美國曾因“人權問題”對沙特不滿。因沙特記者卡舒吉遇害案,拜登曾誓言要讓沙特王室成為“賤民”。現如今拜登卻要到登門求沙特石油增産,這在美國學者、政客眼裡,無論是從“人權”還是“美國能源獨立”獨立角度來說,都是“打臉行為”。

但即便“打臉”,拜登認為自己也有去沙特的理由。

據《華盛頓郵報》消息,7月14日,拜登在與以色列總理拉皮德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稱,美國正在與中俄争奪國際影響力,疏遠沙特将損害美國的利益,希望借此次通路重申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以防止形成“一個由俄羅斯和中國共同填補的真空”。

彭博社分析稱,拜登此行将面臨“一無所獲”的風險,不僅對外承認了自己對沙特政策的失敗,還會讓那些在人權問題上堅持原則與推動清潔能源轉型的民主黨人感到失望,或将導緻民主黨在今年11月的中期選舉前失去對國會的控制。

甯願“打臉”也要去沙特?拜登:防止中俄“填補真空”

《華盛頓郵報》報道截圖

綜合《華盛頓郵報》、白宮網站消息,7月14日,拜登與拉皮德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華爾道夫酒店舉行新聞釋出會,期間被記者提問“會就卡舒吉遇害案和其他人權問題向沙特上司人說些什麼”。

不過,拜登并沒有對此正面回應,僅表示“我對卡舒吉一案的看法非常明确,我從來沒有在談論人權問題時保持沉默”。

“我要去沙特阿拉伯的原因比這要更深遠一些,這是為了促進美國的利益。”拜登緊接着說道,“我認為我們有機會重申我們在中東的影響力。”

“我們可以繼續在該地區發揮上司作用,而不是創造一個真空,一個給俄羅斯和中國來共同填補的真空——這違背了以色列和美國以及許多其他國家的利益。”

拜登還表示,此次通路的目的是與9個國家的元首就符合美國利益的問題進行協調,“我相信以色列的利益也是如此”。

根據拜登的通路行程,他将參加沙特阿拉伯吉達舉行的阿拉伯地區峰會,并與巴林、埃及、約旦、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達、阿聯酋和沙特上司人會面。

甯願“打臉”也要去沙特?拜登:防止中俄“填補真空”

7月14日,拜登(左)與拉皮德在耶路撒冷進行會談 圖源:視覺中國

值得注意的是,拜登的話音剛落,前述提問的記者立即追問,“是以你不打算(向沙特上司人)提出人權問題?”

“我會提出……我一直在提出人權問題。”拜登說,“我在卡舒吉問題上的立場非常明确。如果有人不了解,不管是在沙特阿拉伯還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這些人肯定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出現過了。”

甯願“打臉”也要去沙特?拜登:防止中俄“填補真空”

白宮網站釋出的拜登回答記者提問内容

據沙特國家通訊社援的引沙特國王辦公廳消息,拜登将于7月15日至16日通路沙特,并在通路期間分别會見沙特國王和王儲。

美國公共事務電視網(C-SPAN)釋出的資訊顯示,美東時間15日12時30分,拜登将出席在沙特阿拉伯吉達舉行的迎接儀式。

甯願“打臉”也要去沙特?拜登:防止中俄“填補真空”

美國公共事務電視網(C-SPAN)網站截圖

事實上,早在該計劃被部分美媒提前披露時,拜登就開始受到多方抨擊,包括人權活動人士”、媒體人士與部分民主黨人。而這背後的原因之一,就是拜登曾對沙特放出的“狠話”和采取的疏遠政策。

2018年,曾為《華盛頓郵報》撰寫過專欄文章的沙特記者卡舒吉遭肢解殺害,美方報告認為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是事件的幕後主導者,動機則是對方為“不同政見者”。在2019年特朗普執政時期,拜登曾是以事誓言要讓沙特王室成為“賤民”。拜登就任美國總統後,美沙關系也一直處于低谷。

《紐約時報》此前報道稱,拜登如今通路沙特的決定,在事實上解除了其對于沙特的那一番“賤民之說”。

《華盛頓郵報》的出版人兼首席執行官弗雷德·瑞恩也抨擊拜登“卑躬屈膝前往吉達,與沾滿鮮血的‘賤民’之手握手”。

卡舒吉的未婚妻哈蒂絲·簡吉茲也在《華盛頓郵報》的一篇專欄文章中直言拜登這種違背承諾的行為“令人失望”,并譴責拜登在類似問題上大搞“雙标”。

“你們譴責俄羅斯‘迫害不同政見者’,并在烏克蘭犯下‘戰争罪’。”哈蒂絲·簡吉茲寫道,“沙特人也在實施可怕的侵犯的人權行為,為什麼你會對他們網開一面?是因為油價嗎?”

英國查塔姆研究所海灣地區專家薩南·瓦吉爾表示,美國此時選擇給沙特打氣助威,無異于“打臉”。從另一個層面,烏俄沖突下各國開始尋求能源獨立,而拜登卻跑去沙特讨油,這在美國愛荷華州衆議員阿什利·辛森看來,又是一種“打臉行為”。

甯願“打臉”也要去沙特?拜登:防止中俄“填補真空”

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 圖源:澎湃影像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拜登拒絕透露是否會對沙特王室提起卡舒吉遇害案,旨在讓薩勒曼擺脫責任。

“他(拜登)回避了向包括薩勒曼在内的沙特人提出卡舒吉一案的承諾。”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進階研究員布魯斯·裡德爾表示,“是以,任何問責的理由都消失了。”

另有觀點認為,鑒于沙特阿拉伯在中東的核心地位,拜登政府此舉也是無可奈何。

美國非營利機構“中東研究所”政策副所長卡圖利斯說,“拜登團隊已經從‘青春期階段’進入了一個‘稍顯成熟的階段’,即‘我們是對此不滿,但又能做什麼呢?’”

“你不可能把那個家夥趕下台,是以我們必須充分利用這個非常艱難的局面,美國在中東的政策中有無數類似的例子。”

在14日的釋出會上,拜登稱,地區穩定和全球穩定的目标是他與沙特會談的主要内容。

“當我明天(15日)會見沙特上司人時,我将傳遞一個直接的資訊。”拜登說,“這是一個和平的信号,一個更加穩定的一體化地區可以給該地區以及世界其他地區帶來非凡的機會。”

7月9日,拜登也在《華盛頓郵報》發文稱,此次通路旨在加強兩國的“戰略夥伴關系”。作為美國總統,他的工作是“保持國家的強大和安全”,以應對中俄。而中東的能源供應“非常關鍵”,為此,他必須和沙特接觸,以維護一個“一體化和更加穩定的中東”。

彭博社則提出,拜登此次訪沙的核心原因還是為了“尋求援助以應對飙升的油價”,并試圖在外交層面實作對俄羅斯的孤立。

不過,《華爾街日報》此前援引沙特官員的話稱,如今沙特與俄羅斯的關系已經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密切,利雅得既不打算中斷與莫斯科的聯系,也沒有開采更多原油幫助美國政府應對能源危機的計劃。

彭博社分析稱,拜登此行将面臨“一無所獲”的風險,不僅對外承認了自己對沙特政策的失敗,還會讓那些在人權問題上堅持原則與推動清潔能源轉型的民主黨人感到失望,或将導緻民主黨在今年11月的中期選舉前失去對國會的控制。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