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途客車的記憶

作者:坤蟲看視0

老鄉們,你還記得月亮船嗎!

那是八十年代後期,人生最艱難的起步階段,就是寒暑假坐長途車。

老家在三省交界,交通閉塞。到省城有500公裡,坐火車要到一百公裡外的信陽市,淮河水系并無客運。那時沒有高速公路,甚至柏油路都很少。坐車不僅是逃離貧困的家鄉,更是尋求通往世界出口。

出遠門,坐火車,也無比艱難。先是坐整半天汽車,下午一、兩點才能到達火車站。到了以後必須買到當日離開的火車票。因為買不到當日票,候車室是不讓此日車票候車的。進不了候車室,哪過夜就是世紀難題了。飯店酒店是住不起,貴得吓人。火車站附近有很多錄像廳,總擔心家家都是龍門客棧。

坐汽車吧也難為人。出門在外,家人交待坐車要坐車頭帶“國營”二字的車。好不容易找到旮旯處一輛已經褪色的紅色國營車,開車的司機一臉橫肉,售票員是一副假細不細的中年婦女,吼起嗓子能把襯衣的扣子崩開,罵起人能把老家土話說得掉渣。

有一次年後坐車,人多擁擠,托朋友,找關系,好容易搞到一張車票。那趟車擠滿了人,不知是欺負鄉下人,還是遇上了黑社會,反正有票也不讓你上車。情急之下,我似乎記得有個高中女同學,家是車站的,我就貿然按照記憶的姓名去尋找,也找到了,但不是我同學,隻是同名同姓之人你。也還好,這個陌生的同名人,還是幫助我解決了一張離開老家的車票。就在車輪滾動那一瞬間,我跟車外揮揮手,再見了我窮鄉僻壤的家。我至今感謝車站那個叫祁莉的陌生人!

每年寒暑兩季是要回來的。坐客運汽車,需要10多個小時。一般晚上坐車早上到家。平日還好,晚上就晚上,睡幾覺,也就囫囵到家了。那時坐車有幾怕,現在回想還不寒而栗。

一怕漲價。最開始坐車20塊錢可坐到家。平日花錢就極為節省,再困難也要節省出回家的車票錢。有一年暑假,突然漲到25塊錢。陌生城市舉目無親,分文錢憋死英雄漢,更何赤字五塊錢。天無絕人之路,本村有個叫馬棋子的老表在同城打工,于是就蹬着破自行車找到老表。馬棋子慷慨相助,臨走還塞給我兩個大蒸馍,那大蒸馍到家還是熱乎乎的。再後來就參加了工作,有了收入,不再怕漲價。但是還是記得從30漲到50,到70、到80、到100,到120。漲到120那一次,是大年二十九,貌似最後一班車,前一天還是100,最後一天就是120。父母還在老家,年是必須要和父母在一起的。媽在哪,家就在哪!就是天下犁铧尖子,我也要回家。很多同鄉由此卸下回鄉的行包。在我坐上車的那一刻,我不忍看着車下失望的同鄉。

二怕劫車。長途客運最怕半路劫車,比索馬裡海盜還恐怖。一上車進入“亞丁灣”,司機就提醒,保護好錢财。盡管我帶錢财不多,但也是全年家當。臨行前,母親給我封在内衣深處。心理的緊張還是終身難忘。劫車一般先上車兩人,走一段再上車兩人,四人前後夾擊,拿着匕首挨個搜查。場場不落空,車車不丢手。司機透露,他們長跑線路,也不能得罪他們,隻能提醒乘客。劫匪上車也看人,一般學生、小孩也沒錢。婦女、老人是他們專劫對象。同車一老漢,帶着看病的救命錢,被洗劫一空。這個局面一直到車内安裝攝像頭才有所改善。

三怕擠。市場經濟初期,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混亂,謂之野蠻生長,良莠不齊。60人座的大客能擠80多人。兩人座位能擠三個人,過道能放滿馬紮小闆凳。更苦逼的是卧鋪。一個鋪位能坐6個人,不管男女,屈腿對面而坐,腿無法伸展,頭也擡不起來。擁擠也罷,滿車惡臭,車上還有老鄉愛攜帶帶有臭味的家鄉鹹菜。讓我想起讀書年代學的課文《包身工》。時而路上也有查車。快到檢查點,司機讓坐小馬紮的乘客下車,用小昌河擺渡過檢查站,再上車。人如牲口被驅趕,那時真見證了資本主義來到人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着血和肮髒的東西。

四怕上廁所。沒人一泡尿憋10個小時。說也奇怪,上車時無意上廁所,車一動就想上廁所。隻有等到車裡很多人嚷着上廁所,司機才會找地方停下來友善。有村莊還能找到廁所,很多時候是沒有村莊,荒郊野外,車左邊是男乘客,車右邊是女乘客。要臉面就尿褲裆。後來有了紙尿褲,據說女生出門前都會穿個紙尿褲。有人尿到塑膠袋裡,然後扔出窗外。現在人可聰明,帶着雨傘下車友善。夜班長途客車流行中途吃飯。車會開到一個院子,院子裡有幾個大棚,支個大鍋,大鍋煮着面條。一般是深夜十二點左右,又黑又冷又餓又怕,司機讓所有人都下車。吃飯的吃飯,友善的友善。隻是那些臨時停車點又髒又亂。用家鄉話說,泥巴爛淌的!因為不知在哪裡,心裡有強烈的無助感。

沒有人能了解我是多麼強烈渴望家鄉通火車、高鐵,那怕是深夜,也無法阻擋回家的路。無為的父母官,一次次讓鐵路與家鄉擦肩而過。京九錯過了,甯西錯過了,南信合可不能再錯過!否則就是曆史的罪過!!!

應該感謝偉大的市場經濟,感謝偉大的新時代。市場是個指揮棒,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服務。國家大環境有了高速公路,有了服務區,有了公路治理。市場小環境是有了競争,有了服務,有了個性化,甚至有了文化記憶。這個時候,月亮船應運而生。月亮船是專跑固始到鄭州的直達客運車隊。

月亮船的名字不知是不是來源楊钰瑩的一首歌。那時候,甜妹子在家鄉很火。家鄉電視點歌台天天有甜妹子的聲音。火到有楊钰瑩的聲音,就有上車買票的欲望。

月亮船突出差別于國營車隊,服務更主動,更熱情,更人性化。車體更豪華,車身更高,颠簸感幾乎沒有。空間更大,人貨分離,車内基本沒有異味。車内有廁所,有飲水機,上車司機還會主動詢問需要不需要暈車藥。暈車的老鄉,還會贈送塑膠帶。

車内有車載電視,可以看看電影、看演出、甚至可以看其它管道看不到的東西。比如郭德綱就是這樣被認識的。東北二人轉也是這樣被傳到南方的。

有月亮船的時候,開始有了高速公路。先是到許昌才有高速,車一上高速,跟飛一樣。也很平穩,很舒适,沒有颠簸感。一上高速,人便很容易睡着。心理上感覺,一上高速,感覺馬上就到了一樣。後來到信陽也有了高速,再後來有滬陝高速。滬陝高速些微有些繞道。可以走滬陝,也可不走滬陝。走滬陝,好像需要加20塊錢。不走滬陝,走普通公路,有100多公裡颠簸路程。此時已經可以掙錢了,每次都毫不吝啬地多掏20塊錢,享受高速的快感。

月亮船更多的是個性化服務。坐車打個電話,就會預留座位。從哪到哪,都有個性化服務,帶的行李多,可以上門接;下車不必進站,就近的路邊、地梯口、公交站也可以臨時停車。有了高速公路,回家就是快一些。晚上坐車,早上四、五點可到。冬天的四、五點,天還沒亮。我家在鄉下,沒亮的清晨,城市一抹黑,也怪吓人。司機會允許鄉下的乘客在車上坐到天亮。

經常坐車,司機也熟悉。其實也不是熟悉,就是知道叫啥名字,一上車就會聽到家鄉話,一口一個老鄉叫得親熱。司機見的人多,見誰都叫老鄉。作為乘客,認識司機認識得準。

有個司機叫李玉光(忘記他是不是月亮船車隊),他的名片至今還放在我的書桌上。需要回家,打個電話,即留個座位。家人托個東西,也會找李玉光。放在李玉光車上,拉到目的地,約個加油站,也就取走了。司機李玉光仿佛成了自家人。

最近聽說李玉光頭發都白了,但依然保持白襯衣黑西褲,皮鞋擦得铮亮。頭發還塗抹光溜溜的發膠,時刻時刻顯示不老男神的模樣。

一個時代也過去了,新時代如火如荼!月亮船永遠留在故鄉的記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