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星巴克之父如何度過精神危機?

作者:第一财經

我以前寫蘇東坡、王陽明等等古人,主要就是尋找他們是如何度過精神危機的方法,還能把絕境變成至寶、作品、經典。這次寫個外國人,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星巴克之父”霍華德·舒爾茨。其實,東西文化差異再巨大,在個人面對巨大挑戰時,能調用精神力量的普遍規律是類似的。

星巴克最近因為不提供免費公廁,以及要求員工複工返崗遭拒,頻頻在國外上熱搜。據澎湃新聞報道,當地時間6月9日,舒爾茨在出席DealBook DC 2022年政策論壇時表示,自己曾“跪求”員工複工返崗,但員工仍選擇每周隻來公司2到3天。

今年4月,舒爾茨第三次出山,回歸星巴克主持大局,計劃在2023年第一季度離開CEO職位。而上一次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時。他4月便批評前管理層的“虛假承諾”。修複一個公司,有時候,就是修複人心。

5月,财報釋出,他承諾将在2022财年投入10億美元用于門店夥伴(福利),推動所有門店夥伴時薪達到15美元,8月1日起生效。終身夥伴将獲得5%漲薪或起薪增長5%。漲薪的目的是對抗通脹。

當社會需要也是“我”的需要的時候,就積極推動,這樣可以團結所有力量,形成良好氛圍。他的整個管理風格一直沒有變,就是治愈人心,激發人心,調動所有能夠調動的社群力量,公共力量。整個姿态還是如常謙卑。不知道此次短暫的再上前線,會不會續寫“從頭開始”的輝煌。

他已經70多歲,且又隻是短暫接任,是以最合适的方法,依然是發揮精神領袖、定心丸、穩定劑、壓艙石的作用。一個老者的智慧,就是曆經世事,知道任何事情,好的壞的終将過去,在任何一個階段遞進實作“堅忍不拔,自我超越”就行,鼓勵人們“養其正心而待其自勝”。

星巴克之父如何度過精神危機?

4月他剛回歸的時候,當時我對一個評論印象深刻,大意是:創始人與職業經理人的差別就在于,他們的靈感、直覺、底線和勇氣是完全不一樣的次元。創始人知道自己珍視什麼,做這家企業究竟是為了什麼,在每個看似艱難的決策面前,這些東西能讓決策變得簡單。

從頭開始,重新開機力、重塑力,這些對這個時代而言是多麼重要。

其實,舒爾茨小時候就有精神危機。他們一家住在政府的廉租房裡,父親受了工傷反而被辭退,母親當時懷着孕,多年來還深受抑郁症困擾。他們家裡很拮據,總要向熟人借錢為生。

他從小覺得家庭生活是壓抑的,毫無吸引力的,總是想逃離。他逃離的辦法是運動場和公園的棋盤。廉價小區的運動場雖然四處堅硬,但他覺得充滿了機遇和歸屬感。棋手的專注程度、鬥智鬥勇、競技友情、統籌考慮,還有偶爾會教他幾個妙招等等人與人之間的默默感染,他都覺得是一種别樣的體驗。

他就這樣默默隐忍,積累,度過他苦悶的童年、少年時代,但他後來才知道,這些對他往後脫困超越,也是力量來源。痛苦壓抑的“世面”,早見早好,往後會見怪不怪。

舒爾茨特别喜歡打球。他認為團隊運動讓人有歸屬感。因為那是一種不用語言溝通就能形成的默契。“打球時,我不需要通過許多語言交流來獲得隊友間的連線,隊友們聚成一團時,或者是當我觸地得分或從界外救回一個籃闆球而得到隊友揚揚下巴的贊賞時,我就有種無可匹敵的歸屬感,這是我在家裡感受不到的。”運動讓人積極有力量。

高中時,他因為玩觸身式橄榄球,鼻梁骨折,有過幾次腦震蕩。但這種傷,根本不算什麼傷。人生的磕磕絆絆都在後頭。

我小時候鼻梁骨也折斷過,小時候也覺得家庭生活非常壓抑總是想逃離,逃離家鄉,趕緊去最遙遠的城市。太小還逃離不了,就去看老莊,十二歲開始就在電腦面前胡亂練習寫作。我看舒爾茨的自傳《從頭開始》,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親近感。

人是怎麼自我成長,又将自我成長的效應擴散到社會上的呢?舒爾茨的成長經曆說明了這一點。他是将“文化”和“氛圍”商業化的人。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商業化隻是一種思想的繁殖方式、擴散方式罷了。

1983年,西雅圖一家小型咖啡豆烘培商星巴克的營銷主管兼零售商的霍華德·舒爾茨,出差到米蘭,去參加貿易展。星巴克的标志是一條袒胸露乳的美人魚,取名自赫爾曼·麥爾維爾的《大白鲸》(我以前寫過這本小說相關的文章《鲸落》)。小說裡面,主人公亞哈船長的大副名叫星巴克。星巴克成立于1971年,由傑拉德·鮑德溫、戈登·鮑克和澤夫·西格三人共同創辦。1981年,舒爾茨認識了傑拉德和戈登,加入團隊。

星巴克之父如何度過精神危機?

|星巴克創始人:傑夫·西格(曆史老師)、傑瑞·鮑德溫(英語老師)、戈登·鮑克(作家)

人的進步一定是看過世界,看過不一樣的震撼的世界,看得入了心,覺得一定要做點什麼較為徹底的改變,才足以放下這顆心。

舒爾茨來到意大利後,發現那時候到處都是咖啡店,哪怕安靜,也充滿活力,街上的氛圍實在太好了。意式濃縮咖啡的從業人員稱作barista,所有咖啡相關的人事物都有其專有名詞,慎重、莊敬,儀式感十足。意式咖啡,需要恰到好處的水流、溫度、壓力、時機,制作過程也非常複雜——倒豆子、研磨、稱重、搗固、等待、注水,最後還要清理器械。

當時,美國人普遍喝的咖啡源于一種名叫羅布斯塔的咖啡豆,與星巴克所用的阿拉比卡相比,前者便宜,味道也淡,比起意式咖啡簡直不值一提。舒爾茨認為,意式咖啡的制作過程就跟舞蹈動作一樣精心設計,跟橄榄球一樣活力四射,如宗教儀式一般莊嚴神聖。他心裡深深覺得,美式咖啡需要意式咖啡的精神和靈魂來作為變革要素,注入心思、儀式、程式。進而讓咖啡館包容公共的健談和個人的深思,變得溫暖、好客。真正的咖啡,應該讓人感覺到單純、随性、舒适、群體感。

當你感覺到你必須做一件事的時候,身體如過電,靈魂有連接配接信号了。在回西雅圖的飛機上,他就開始寫方案,畫草圖,想把意式咖啡融入到現有店鋪。可是老闆們隻想賣全豆咖啡,最後,隻答應在西雅圖第四大道和春天大道的十字路口新開的一家星巴克做試驗,沒想到,非常暢銷。但是,仍然不能大規模推廣,是以,他決定辭職自己幹。

怎麼幹,需要完成一件大事兒,即8個月,籌集170萬美金開創一個資本密集型的零售企業,I1 Giornale(天天咖啡)。其商業模式是讓意式咖啡文化成為西雅圖的日常消費,并最終擴充到其他城市。

星巴克之父如何度過精神危機?

籌資的開頭很順利,星巴克投了15萬美金,他的妻子雪莉的朋友卡羅爾·博博,投了10萬美元。而剩下來的145萬美元則異常困難。當時他的妻子正在懷孕,他的嶽父開始反對他不顧一切創業,他又感到了家庭的壓抑,内心非常恐懼。

對于創業者而言,繼續前進和半途而廢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所幸,他的妻子非常支援,關鍵親密人的意志,也是真正的精神支柱。然後一個個貴人出現了,比如傑克·羅傑斯,他所在的公司不願意投,他就個人投,又比如阿尼·普倫蒂斯,投錢還加推薦人投資。

1986年1月,舒爾茨的兒子喬丹出生。到那年夏天為止,他找的242個人裡面,有30人同意投資。其中最大的投資來自,一對叔侄,即做消聲器生意的哈羅德·格裡克,以及薩克斯演奏大師,肯尼·基。一個理想,會找到支援它的人。長期堅持它,會發現這是一件人生最富有魅力的事。

星巴克之父如何度過精神危機?

|星巴克第一家門店

每個困難怎麼克服的?需要一些幸運,需要認識越來越廣的朋友圈,需要奇遇一些特别能擺平事情的人。這個社會上有一些人儲存着氣魄和能量,得去用正念和理想吸引這些人吧。這也是度過階段性危機的方法。

人需要一些奇遇,需要一些偶然,需要一些平常儲存的非理性的持續沉浸的力量。怎麼說呢?

需要買下原來的星巴克的時候,天天咖啡的資金壓力其實非常大,融資也很難,需要380萬美金。内部也有人幹擾,天天咖啡的股東個人也想要兼并星巴克,且出資很快。是霍華德籃球隊的一個朋友,做律師的,給他介紹了老比爾蓋茨,對,就是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的老父親。他把天天的股東和霍華德叫到一起,作為第三方,調和了雙方的關系。

霍華德從此也明白了,一個陌生人原來能如此深刻地影響一個人的命運,是以他往後也想利他,影響别人,輸送自己的好意和支援,也想讓别人享受這樣的改命的人生魅力。

他想要讓星巴克成為工作勝地,有大集體氛圍,這種理念真的挺“中國人”的。他堅持讓兼職的夥伴(員工)也能享受到醫療保健福利,即便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時期,也沒有砍掉這筆費用,盡管如果砍掉的話,能夠讓股價上漲。

另外,他讓星巴克成為唯一一家向夥伴平等發行優先認購股的私人公司,把它稱為“咖啡豆股”。1992年上市時,星巴克有165家分店,市值2.5億美元。1992~2018年,其股票已經漲了218倍。

這個社會的正向因素也應該流動起來,而不僅僅隻是錢,互相報答、信任、互相關心、誠實、互助,是一種道德,也是一種環保。

當時20世紀80年代末,公司紛紛大幅削減員工醫保成本。但其實,這個善念也是有經濟價值的,因為穩定了人流,比較下來,教育訓練成本需要3000美元,醫保隻要1500美元。1988年,星巴克成為全美首個為每周工作20個小時以上的兼職夥伴提供綜合醫療保險的私人公司。

因為星巴克加入了意式咖啡開放的文化,“圍繞咖啡打造一個集體”,讓美國人,不再隻喝滴流咖啡,而愛上了拿鐵和卡布,整個環境也達到了霍華德暢想的那種随意、平靜、溫馨的氛圍。星巴克的流行,也恰好趕上了當時的潮流,網際網路讓人可以遠端辦公、靈活辦公,咖啡館也成了工作和談事的場合。當時的當地媒體稱,這是消費得起的奢華。1996年星巴克開到日本,後來滲透到了西班牙,1999年開到中國北京。

星巴克之父如何度過精神危機?

|在日本東京的第一家星巴克

2000年,霍華德不再擔任CEO,而是董事長和全球政策師。那時候,星巴克遍布15個國家,2800家店,營業收入為20億美元,股票年增長率達49%。到2007年,其營收已經達到149億美元,開到了49個國家,共17000多家分店,光是美國就有11000多家。

二十年發展,如坐了飛毯,但盛極必衰是規律和必然。如何度過去,穿過泥濘?2008年星巴克遭遇了滑鐵盧。舒爾茨說,有時候,崩潰起來,隻要一個脫線,一件毛衣就徹底壞了。

星巴克當時面臨的問題是:1、來自蘇門答臘島和哥斯達黎加的濃香不見了;2、三明治燒糊的奶酪味遍布了店裡;3、咖啡機擋住了視野;4、門店選址、産品銷售、教育訓練、包裝、存儲等都有問題。

當時霍華德寫了一個内部郵件,提示夥伴們回歸初心,恢複優良傳統和熱情,被媒體拿來作了文章。

曾經“可比店面銷售額”(現有門店利潤的同比增減率)是霍華德的快樂之源。現在隻有1%,是1992年以來最差的成績。

于是,他在2008年再度出山。面對消費行為巨變和洶湧而來的經濟危機、全球衰退,他覺得小時候在公園學的國際象棋影響了他。得回到細節裡去,回到星巴克體驗的細節裡去:友好而專業的咖啡調配師、新鮮卻熟悉的門店裝飾風格、五花八門生活方式的飲品、團隊+财務都精通的門店經理、經濟和精神上都滿足的夥伴。

他還請了SYPPartners做咨詢,開始從音樂、藝術切入,然後進行宏觀商業話題,最後是夥伴之間的交心談話。他們給出的方案是名聲/鼓舞/依戀/當地核心區域感/道德環保/新品/高效高利潤等等關鍵詞為主的經營設計。無論中西方,人文精神,皆是一種良藥。

2008年2月,關門歇業教育訓練咖啡師13.5萬名。讓他們重新回到如何做好一杯拿鐵,持續思考如何做得更好的心理環境和精神環境裡去。讓管理層放下身段,把自己重新當作個體商人。

他的那句名言是“手上要粘泥”,據說就是從星巴克設計的海報“世界屬于少數勵精圖治的人”中得來的。

那次門店經理人會議需要花費3000萬美元。他們特意選在奧爾良舉行。2005發生飓風災害,三年了,有的地方還沒修複。他們的方法是先去做公益,在公園裡種下6500塊沿海草皮等等,粉刷86棟房子,提供了5萬個小時志願服務等等。

他們的初心,就是在自己的街區發揮積極的影響力。當咖啡不再是蕭條時候的生活必需品,怎麼生存呢,就是提供文化和氛圍感,提供内心依賴感,提供希望、信心和愉悅。

他對員工們說,蕭條時候,對于觀察到的,體會到的,學到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去交流、去關注。每名顧客都有權享受完美的飲料,有權在世态炎涼的世界受到禮遇。

他們的藥方是,能量在每個人身上。

2008年星巴克的股價下降80%,還是不砍醫保。舒爾茨說,短視心态是現代資本主義的一個系統性症結。記得,短視也包括對實實在在當下困難和痛苦的無止盡抱怨和沉溺。這句話,令人醍醐灌頂。

他們關了600個店,也進行了裁員。他說無能為力是改變的開始。他的母親雖然得了抑郁症,厲害的時候還必須使用電休克療法,當父親工傷的時候,母親在救護車上,還會接到追債人來電。但母親依然會把家裡收拾得幹淨、整齊,把飯菜做得非常美味,并且她始終相信一個廉租房裡長大的孩子将來也可能出人頭地,因為她信美國夢,信肯尼迪,認為一切皆有可能,挺身而出就可以保護所愛。

他的管理理念,就是企業家精神治理法。提供一種令人振奮的體驗,使人們每一天都豐富多彩。于是,從2011年開始,星巴克又連續30個财季盈利。

星巴克之父如何度過精神危機?

在變局中不做旁觀者。危機之中,還是要人人去善意地奮鬥,善意地堅持。需要有精神力量實實在在地改變點什麼。去做身邊人的定心丸,而不是焦慮、恐懼的引發者。舒爾茨的妻子雪利和他們的女兒,是堅強而富有同情心的人,是舒爾茨的定心丸,療愈了他童年時候的對于家庭的孤獨和絕望。

讓他意外的是,一個軍人也受了他的精神的影響,雖然身上到處是傷,已經殘缺,但始終相信,自己好運将至,因為已失去太多。

工作不好或沒有工作,會使人失去活力。尊嚴的來源,就是快樂,自尊自愛自豪。自尊以及值得别人尊重,是舒爾茨工傷被辭退的父親所欠缺的,是以他能感同身受。他覺得應該讓小企業發展,因為那裡才是吸納就業最多的地方,小企業才是地方經濟發展的發動機。他在星巴克提出倡議:

“小企業是美國勞動力的支柱,小企業的發展決定着就業崗位的增加,我們有辦法幫助小企業發展。隻須在星巴克門店或creatjobsforuse.org網站上,為美國創造就業機會,捐贈5美元,這筆錢将全部用于遍布美國各個社群的小企業崗位維持和新設,你将得到一條腕帶以示貢獻。”

星巴克則捐贈500萬美元,一個企業的初心越是面向社會需求和社會發展,往往更有發展空間。這個活動,兩周内籌集了100多萬美金。最後總共售出80萬條腕帶。聯合了花旗等大企業捐款1520萬美金。全國的CDFIS(社群發展金融機構)以這筆錢為本金,貸到10600萬美金,創造了5000個崗位。

天使就在人們中間,因為人們可以互相幫助,有些人隻需要一個救生索,就可以自發向上。摸着石頭過河的時代,需要的是創業精神,好奇心,英勇無畏。

2022年1月星巴克股價116美元左右,現在隻有70美元左右,不知道舒爾茨面對前所未有的通脹挑戰,藥方是什麼?不過他的人生也說明,人不是攻克一次兩次艱難險阻就行,不是當一次兩次英雄就行,時代随時提問,我們随時作答。“天之造物,豈物物而造之,蓋草略茫昧而已。”造物造個大概,命運也是個機率,細節還在我們自己。

(作者為秦朔朋友圈創始主編,清華大學碩士)

内容來源: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