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十仍是芳華

作者:光明網
百十仍是芳華

羅伯昭捐贈展展廳入口 李韻攝

百十仍是芳華

甘肅毛家坪出土春秋時期的子車銅戈。此戈是目前考古發現的唯一一件秦穆公作器。李韻攝

百十仍是芳華

碗礁一号清代沉船出水康熙年間青花月下清供圖蓋罐。李韻攝

百十仍是芳華

南海一号沉船出水南宋青白釉葉脈紋花口盞,是景德鎮青白瓷的精品。李韻攝

百十仍是芳華

國家博物館外景 王紫祺攝/光明圖檔

【守望家園】

7月9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迎來自己110歲華誕。

110年,筚路藍縷;110年,薪火傳承;110年,厚積薄發;110年,仍是芳華。國博的世紀變遷,見證了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折射出中國現代考古事業的曆程,更記錄着新中國不負時代奮勇前行的步伐。

9日前後,國家博物館陸續舉辦系列活動,是為了慶祝自己的生日,更是為了向黨和人民彙報自己的工作。

薪火傳承 典守文脈

從6月29日起,國博将陸續推出“薪火赓續——羅伯昭捐贈展”“積厚流廣——國家博物館考古成果展”“片羽重輝——國家博物館文保成果展”(暫定名),從藏品征集、考古發掘、文物保護三個方面,講述國家博物館110年來典守文脈、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曆程。

目前,中國國家博物館擁有143萬餘件藏品,成為5000多年中華文明代表性物證的重要收藏展示平台,形成了類型多樣、各具特色的藏品體系。而這一體系的建構,離不開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慷慨捐贈和熱心支援。羅伯昭便是其中傑出代表。

羅伯昭,曾名文炯,号沐園,四川巴縣人(今重慶市巴南區),是大陸近現代著名錢币學家、錢币收藏家,與方若、張叔馴并稱“近代泉家三傑”,有“北方南張巴蜀羅”之美譽。1957年9月,羅伯昭将其收藏的15431件文物捐贈給北京曆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至1965年,又先後捐贈文物70餘件(套)。羅伯昭捐贈的錢币通古貫今,兼及中外,品相極精,版别豐富,與其他泉家捐贈的文物共同奠定了國博錢币類藏品的基礎。如今,中國古代錢币已成為國博館藏大類,總量衆多,品類齊全,一級品數量在國内外均獨占鳌頭。6月29日開幕的“薪火赓續——羅伯昭捐贈展”,精選羅伯昭捐贈的文物珍品170件(套),特别是140餘件錢币藏品,按時間順序系統展示,使觀衆能在潛移默化中觸摸到中國錢币的發展史,也能深切感受到一代收藏名家的人生追求和家國情懷。

羅伯昭不過是衆多文物捐贈者中的一位。他們衷愛中華文明,典守民族文脈,更勇于化私為公,自覺将個人綿薄之力彙入文化繁榮發展的壯闊洪流之中。還有一批以何鴻燊為代表的捐贈者,他們以一己之力将流失海外的文物帶回家,再無償捐贈給國家。他們對祖國念茲在茲,對中華文化熱愛眷戀。他們用實際行動向世界昭示“民族強則文物強,國運強則文化興”的深刻道理。從某種意義上說,羅伯昭、何鴻燊這樣的有識之士是大陸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筚路藍縷 風雨兼程

伴随着國博的建設發展,國博的考古走過了百餘個春秋。在7月1日開幕的“積厚流廣——國家博物館考古成果展”中,記者看到了國博考古人“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艱辛曆程,以及取得的諸多重要成果,也體味到了嚴謹、執着、“擇一業終一生”的精神在幾代考古人中的傳承與弘揚。

1921年,幾乎與河南仰韶遺址發掘同時,在河北钜鹿開始的古城發掘,揭開國博考古的序幕。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博考古長足發展,蓬勃葳蕤。

從20世紀80年代的山西垣曲古城東關,到90年代的河南渑池班村;從21世紀初的山西绛縣周家莊,到持續20餘年、合作開展的“早期秦文化與西戎文化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從2018年開始的河北康保興隆裕民文化遺址,到2020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山西绛縣西吳壁遺址……展覽中的這些考古成果,不過是國博考古人躬耕田野的一個剪影。

在中國的水下、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領域,國博無疑是領頭雁。早在1987年,在時任館長俞偉超的倡導下,中國曆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室成立,開一時風氣之先。從1992年到1995年,持續四年,由第一代中國水下考古隊員組成的考古隊,對遼甯綏中三道崗元代沉船進行了水下考古發掘。俞偉超稱此次發掘“是大陸首次全憑自己力量來實作的一項正規的水下考古工作”,它亦被列入“199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後的30餘年,水下考古枝開葉茂,足迹遍及國内多個水域,而“南海I号”的發現、整體打撈和保護發掘是大陸水下考古30多年的縮影與典範。

1995年,國博成立航空攝影考古工作小組,成為大陸第一個專門的遙感考古機構。他們在河南洛陽漢魏故城、内蒙古赤峰古城址等區域的航空考古調查工作,極大地彌補了田野考古的不足,為大遺址的規劃、保護,以及元上都遺址申遺,提供了大量不可或缺的資料資訊。

新時代以來,國博開展考古工作的手段與方法明顯豐富起來。他們在科技創新應用方面積極進取,并于2018年在考古院成立科技考古研究所,研究方向除以往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外,還拓展了動物、植物、體質人類學及冶金考古、同位素分析等。此外,國博積極發展環境考古,成立了環境考古研究所,緻力于沿海及内陸的自然環境演變,及其與人類經濟、社會、文化關系的研究。他們重點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和中華文明起源等重大工程,先後開展了新疆烏什吐爾、玉孜幹遺址的考古工作,通過多學科、跨學科合作研究,探索反映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古代絲綢之路形成與變遷的代表性物證。

文明互鑒 美美與共

國博是國家的文化客廳,也是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視窗,其建館110周年系列活動得到了全球同行的鼎力支援。記者了解到,許多國際夥伴通過信函、視訊等方式發來祝賀,另有來自全球五大洲33個國家的近百個合作夥伴參與了系列活動,為全球觀衆奉上精彩的内容。

2020年,在疫情阻礙線下國際交流的背景下,國博聯合全球5大洲14個國家的15個國家級博物館成功舉辦了“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線上接力”活動,在國内外反響熱烈。7月6日至11日,國博聯合國内外33家頂級博物館共聚雲端,以“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為主題,共同舉辦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線上接力。10位國内博物館館長将聯袂講好中國故事,并與來自五大洲的24位國際博物館館長一起,用約150件珍貴藏品展示人類文明的燦爛成果,傳遞和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

“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是國博立足“一帶一路”倡議于2019年4月建立的全球範圍博物館高端對話機制,也是國博對外交流的一大品牌。第二屆論壇将于7月11日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辦,拟有來自五大洲27個國家的百餘位博物館館長及代表,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代表出席論壇,圍繞“變局與堅守:博物館的時代責任”的主題進行深入讨論,助力全球博物館把握和應對新形勢下的機遇和挑戰。

國際交流展是博物館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途徑。本次館慶期間,國博還将為全球觀衆奉上3個國際交流展覽:7月10日至10月9日,國博與意大利共和國文化部合作舉辦“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屆時,中國觀衆将在國博展廳看到來自意大利的308件(套)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世紀的青銅器、雕塑、陶器、錢币等珍貴文物,領略意大利的多元文化碰撞與融合。

7月26日至9月25日在國博舉辦的中韓日古代青銅器展(展覽名稱待定),是第十一屆中韓日國家博物館館長會議的成果,旨在深入展示中、韓、日三國古代的青銅工藝之美,系統呈現三個國家各具特色的傳統文化、禮儀文明與科技藝術成就。

此外,由國博策劃的“食味中華——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已經于6月8日在列支敦士登國家博物館開幕。該展覽系統闡釋了中國古代飲食的發展變遷與文化内涵,讓世界了解和感覺中華民族的血脈與生趣。展覽将持續至8月21日。而在國博北11展廳,國内觀衆亦可看到同款展覽,體味調羹弄膳之間流露出的生活智慧和生命尊嚴。

經過百餘年的風雨曆程,中國國家博物館已發展成為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旗艦。這裡記載着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足迹,展示着我們偉大祖國的曆史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光輝曆程。這裡是中華兒女傳承文明、開拓未來的精神家園,是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對話的重要視窗,也是展示整個人類文明的宏偉殿堂。

溯源來路,是為了展望未來;回望過去,是為了看得更遠。百十仍是芳華!國博正昂首闊步,踏着青春的律動,走向明天……

(本報記者 李韻)

來源: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