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好!我來自1997|香港青年餘威:做深山裡的“新農人”

作者:環球網

來源:我蘇網

【編者按】

他們,出生于1997,恰逢盛世,與香港特區同歲;

他們,成長于1997,經曆巨變,與時代同步伐;

他們,發展于1997,懷揣理想,與祖國同心跳。

廿五年過去,他們身上留下鮮明的時代印記。

躬身前行,服務祖國建設是他們共同的選擇。

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江蘇廣電總台我蘇網策劃推出《你好!我來自1997》系列融媒體報道,用真實的鏡頭和細膩的筆觸展現青年人鮮活的成長故事和精彩的奮鬥經曆,深刻記錄他們與祖國同心共進、追逐美好未來的赤誠夢想。

6月的廣東綿延多雨。記者從肇慶懷集縣城出發,盤旋了一個多小時的山路才能抵達海拔1000米處的新崗林場高山青茶園,這裡就是餘威工作生活的地方。

你好!我來自1997|香港青年餘威:做深山裡的“新農人”

山中的天氣多變,一會暴雨如柱,一會又撥雲見日。這樣的天氣,對于來到深山八年的香港青年餘威來說已經見怪不怪。接上記者之後,他娴熟地開着車在山中穿行,“假如遇上山石塌方或是泥石流就麻煩了。小樹倒下來還能壓過去,大樹倒下來攔在路中央就過不去了”。餘威一邊娴熟地扶住方向盤,一邊眼神向兩邊的後視鏡觀察。

你好!我來自1997|香港青年餘威:做深山裡的“新農人”

放棄香港公職 選擇來内地創業

1986年,餘威出生在香港,他至今還記得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那晚,上國小四年級的他和家人一起擁坐在沙發上,看着五星紅旗在香港灣仔金紫荊廣場升起的那一幕,小小的心裡也莫名湧動着激動和自豪感。

自此,在餘威心中便種下了家國情懷的種子。2006年加拿大留學畢業後,他考入廣州暨南大學讀大學,積極融入内地文化的交流與學習。

“那時我是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學生會副主席,業餘時間,我們香港學生就和内地學生一起打籃球、合作節目,在廣州的大街小巷穿梭,當時就覺得兩地的文化沒什麼差别,我也非常能融入當地的生活。”

2014年,餘威拿到了香港廉政公署(ICAC)的錄用通知書,即将成為一名正式的公職人員。拿到入職通知書的那一天,他的父親給他出了一道選擇題:“你是想要選擇一份去内地打拼的事業,還是一份香港穩定的工作?”

原來,餘威的父親早在1993年就在廣東肇慶懷集縣投資了一片700畝的茶園。此時,父親更希望兒子能接手自己手中的事業,開辟出一片人生新天地。

你好!我來自1997|香港青年餘威:做深山裡的“新農人”

餘威和父親

“農業是個辛苦活,重生産、風險大、回報周期長,對心理、身體都是考驗,但是内地的農業發展大有可為,如果你願意接受這個挑戰,你可以去!”。父親看着他:“你自己仔細想好。”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餘威在父親給的兩天期限裡,隻用了兩小時,就作出了選擇:放棄香港廉政公署的“鐵飯碗”,接受挑戰去内地,接過父親手裡狀況未知的茶園。

你好!我來自1997|香港青年餘威:做深山裡的“新農人”

左二為餘威

“看到有發展、有願景的事業,我想我更應該去嘗試。因為做事業,将會給我帶來成就感、滿足感;而且,還可以回到我熟悉和喜歡的内地去工作、去生活。”

走進深山 面對困難 他不曾放棄

距離香港200多公裡的廣東大稠頂自然保護區,位于肇慶市懷集縣,最高海拔1626米,一年四季樹木蒼翠,雲霧環繞,空氣清新,為種植凍頂烏龍提供了絕好的自然條件。而餘威的茶園就座落在保護區的新崗林場内。

你好!我來自1997|香港青年餘威:做深山裡的“新農人”

廣東肇慶懷集新崗林場天井坑茶場

習慣了大城市的車馬喧嚣,這裡安靜得像是另一個世界。茶場的電時斷時續,手機信号忽有忽無,山上天氣說變就變,甚至還會爆發一場突如其來的泥石流,沖毀山路、毀壞茶場。

他花費兩個多月時間,往返于茶場與村鎮之間,争取到林場的支援,徹底解決了茶場的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問題;接下來的三年,每年他都與勞工同吃同住在茶場數月,潛心鑽研茶葉的種植、采摘、管護、發酵、制作和銷售

等各個環節,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特别是采摘環節,餘威改變了當地人習以為常的“按日結算”方式,8點出工5點收工,大家幹多幹少一個樣,而是積極引進競争機制,每逢采茶季便從雲南引入40多名專業采茶工來到茶場工作,在她們的榜樣作用下,當地村民發現,隻要自己肯幹能幹,一天下來“按斤結算”的方式比以往“按日結算”的方式多賺了近100元。

你好!我來自1997|香港青年餘威:做深山裡的“新農人”

餘威在茶山向來訪客人分享采茶技巧(受訪者供圖)

新賽道發展 開創事業新局面

“中國六大名茶,對應茶葉的顔色:白、青、黃、綠、紅、黑;顔色賞心悅目,滋味百千,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茶。現在外面的那些茶飲,我覺得隻是在視覺和味覺上帶來了沖擊力,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茶。”

燙壺、搖茶、聞香、洗茶、上盞、品茶。

此時的餘威,對采茶、制茶、沖茶的每一個環節都了然于心,也已經獲得了“國家評茶員”的專業證書。

你好!我來自1997|香港青年餘威:做深山裡的“新農人”

“茶的工藝,千差萬别。我們喝茶,不是喝他的優點有多好,而是缺點越少越好。我們喝茶,可以喝出在師傅制茶的工序裡面,有哪些環節出了錯。”

對制茶,餘威自始至終保持着一顆傳統手藝人的純粹之心。

當機械作業越來越多替代傳統手工作業的今天,餘威不為外界所動,始終堅持用傳統工藝制茶:種養方面,他盡可能地保留從鋤草、施肥到采茶都用人工來操作;制茶階段,在萎凋過程中,依然請來經驗豐富的雲南制茶師傅帶幫傳,通過師傅對溫度、時長的控制,來保證茶的湯色、香氣、滋味和口感,盡最大程度傳承中國幾千年來的種制茶文化。

而這種堅持手工作業的方式,又給當地人盡可能多地提供了一個賺取收入、改善生活的機會,讓企業承擔起了回饋社會的責任。

“農戶們有時會說:你們‘老闆吃鮑魚,我們吃甘薯’,而我就是要打破這個局面,要保證農戶的收入。當産能大增後,我們和農戶就可以互惠互利,共同開心了。”

你好!我來自1997|香港青年餘威:做深山裡的“新農人”

這些年,餘威積極借助網站、網店、小程式等數字技術拓展營銷管道,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對外不斷開拓新市場。

他主動參與禮盒設計,讓人們樂于選擇更輕更精緻的小包裝;與當地的果品、粽子經銷商聯合推出旅遊伴手禮,在機場、高鐵、書店等人流集中處進行推廣和銷售,2020年,高山青系列産品還入選了肇慶十佳創意旅遊手信。

然而,餘威并沒有止步于此。他正在進一步推進他的鄉村振興“新農人計劃”:

“鄉村振興與我的事業密切相關。我發現不隻是港澳地區、灣區城市,包括内地的一些高校學生,大家對待農業的了解不多,是以缺乏相應的職業規劃。而我認為,我有義務正确引導他們,什麼是真正的農業,未來的發展是多麼可觀,我們要去做數字化農業、科技農業,緻力于推動建立農業實踐教育基地,做這方面的标杆。”

不僅如此,餘威還給自己今後十年作了長遠的規劃,他準備在茶場開辟一個青少年農業教育基地,希望讓香港的孩子們也能來到這裡,更多地走近農業、了解農業;他還正在積極籌備建設一個老年人康養基地,讓更多人享受到山裡新鮮的空氣和環境。

說起香港青年如果想來内地創業,餘威建議:一定要多走多看多想,進行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相比較香港而言,灣區的體量更大,市場更大,行業可選度更大。隻要找到自己的主賽道,也許你就會有更多的副賽道。我願意留在這裡,和所有人一起努力。”

你好!我來自1997|香港青年餘威:做深山裡的“新農人”

采茶季餘威在茶山上(受訪者供圖)

成家立業 不忘初心回饋社會

在内地奮鬥的八年,餘威不僅收獲了事業,也收獲了美滿的家庭。從肇慶懷集回到佛山禅城,自駕隻需兩小時車程。閑暇時間,他還可以開車帶着家人去周邊城市度假、與朋友相聚,相對于香港快節奏的生活,這樣的狀态讓他感到更加舒适。

你好!我來自1997|香港青年餘威:做深山裡的“新農人”

餘威婚禮照(中間為餘威父母)

除了種植茶葉,餘威還在當地開始嘗試推進經濟作物夏威夷堅果的種植,以期待給更多人提供合适的工作崗位,并打破目前國内尚沒有出口的局面。

“在許多地方的扶貧項目中都有夏威夷堅果的種植,屬于經濟效益高的農作物。中國目前沒有出口,未來這将是一個很大的缺口。肇慶可發展的空間非常大,周邊還可以輻射到廣西、湖南。”

他,就是香港青年餘威:秉承初心,堅持做純粹的茶并積極傳播傳統茶文化;積極響應地方政府鄉村振興政策,助力大灣區農業高品質發展,緻力于成為數字經濟背景下的“新農人”。

你好!我來自1997|香港青年餘威:做深山裡的“新農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