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星”海鷗連續8年現身青島,快去偶遇

作者:青島晚報

青島早報

銀鷗AF53和朋友們,歡迎回家

超過100,000隻帶翅膀的銀鷗出現在綠色的冬天

每年,這隻海鷗都會出現在青島。"AF53"的翅膀使它在成千上萬的海鷗中得到了獨特的認可。自從2014年他們在青島遇到觀鳥者以來,已經過去了八年。每年年初回到青島,關心青島人的心。昨日,青島觀鳥協會副會長許克陽向記者講述了青島與海鷗"AF53"連續8年"約會"的故事。這不僅是青島觀鳥者關心的問題,也是青島的期望:AF53和你的朋友,青島永遠是你的家。

“明星”海鷗連續8年現身青島,快去偶遇

2021年拍攝的銀鷗AF53。攝影:周哲

這隻長着翅膀的海鷗是一顆"星星"。

春節假期剛過,很多人都有過在橋上觀賞和喂海鷗的經曆。"海鷗吃得太飽,無法吃到海面消化食物,"朋友圈中的很多人都貼出了類似的照片。

其實,在青島的海岸,到處都是海鷗。在膠州灣、棧橋、五四廣場、麥島等附近海域,它們經常堆積如山。

據了解,目前青島冬季有10萬多隻海鷗,而且每年都在增加。在超過10萬隻海鷗中,一隻帶有"AF53"翅膀的海鷗已經連續八年在青島的海灘上。

"青島肯定有很多海鷗很多年了,但這隻是因為翅膀,最有辨識度,可以說它是海鷗的象征,也是青島莫名其妙的'明星'代表。"青島觀鳥協會會長薛琳說。

“明星”海鷗連續8年現身青島,快去偶遇

2020年拍攝的銀鷗AF53。攝影:徐克洋

"AF53"每年都很受歡迎

早在2014年1月,在極地海洋世界外的一塊礁石上,青島觀鳥協會副會長徐克洋正在拍攝海鷗和其他鳥類時,一隻銀鷗引起了他的注意:銀鷗的翅膀上有一個标簽,上面寫着"AF53"。"翅膀是世界上鳥類觀測研究人員常用的鳥環,上面刻有國家、機構、位址(信箱編号)和鳥環類型、編号等的環,便于研究候鳥遷徙的動态和規律。徐克陽說,他後來從翅膀上得知,這隻海鷗是2008年俄羅斯貝加爾湖畔的蒙古銀鷗,當時他四歲。

從2014年到2021年,每年1月,青島的觀鳥者都會有意識地"瞄準"極地海洋世界以外的珊瑚礁,希望發現"AF53"。"AF53"也沒有讓人失望,除了2017年4月,它在1月初準時出現。

"島城觀鳥者,心中有一種默契和關心,每年到一月,大家都會覺得老朋友的存在會出現。徐克洋介紹,觀鳥愛好者也一緻認為:第一次看到銀鷗AF53分享的消息。

“明星”海鷗連續8年現身青島,快去偶遇

2019年拍攝的銀鷗AF53。攝影:徐克洋

"AF53"已經是一隻老海鷗了

"AF53今年會來青島嗎?"青島觀鳥者的憂慮并非沒有根源。"AF53"在2008年戒指時已經到了4歲,到今年至少18歲。據介紹,有記錄的銀鷗預期壽命為18歲、19歲、32歲,"AF53"已經被認為是老海鷗。對于年輕的海鷗來說,隻要它們與海鷗一起旅行數千公裡,安全到達的可能性很大。但對于年長的海鷗來說,這并不容易。

從貝加爾湖到青島的直線距離超過2000公裡,沿途,山巒、沙漠戈壁、大河的地貌環境不斷變化,再加上風、雪、雨、霧等惡劣天氣,可能成為"AF53"遷徙的"攔路磚"。"遇到'AF53'感覺非常命運。我射殺了幾隻帶翅膀的大海鷗,隻有它我每年都能遇到。"說起這隻銀鷗,徐克洋很激動,他給布赫海姆發了一封電子郵件,說他在青島發現了銀鷗AF53,對方沒想到他的觀測研究工作會得到中國的回應,給了他更多關于銀鷗的資訊。

2021年1月9日,來自深圳的觀鳥者周哲發現了"AF53"。"我很高興告訴布赫海姆,銀鷗AF53已經安全抵達青島。"徐克洋說。

揭曉 1

青島海鷗從哪裡來?

青島海鷗從哪裡來,它們的遷徙時間和路線有什麼"秘密",記者采訪了青島觀鳥協會副會長徐克洋。

紅喙鷗是青島最常見的海鷗,以其紅喙命名。沿海地區的零星出現從11月下旬開始,然後逐漸增加,随着群體從南向北傳回,在3月和4月達到頂峰。從4月開始,大群紅喙鷗逐漸離開青島,在西伯利亞、蒙古等地分娩。

顧名思義,黑尾鷗是一種尾巴黑色的海鷗。黑尾鷗是海鷗,不像其他在内陸湖泊濕地上繁殖的海鷗,黑尾鷗隻在島嶼上繁殖。

灰背鷗以其灰黑色的上半身命名,是一種大型海鷗,體長在55至67厘米之間。灰背鷗主要繁殖在從堪察加半島到日本北海道的地區,由于地理障礙,能夠進入中國東部沿海的個體較少。灰背鷗在青島也很少見,但它們每年都在城市沿海的幾個地方穩定出現。

蒙古銀鷗是青島數量最多的海鷗,在海邊、河流、水庫、濕地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也是最早到達青島的大鷗。據觀察,這些海鷗可能不會在青島過冬,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後會繼續向南。蒙古銀鷗繁殖得更南,主要在貝加爾湖到外蒙古和内蒙古東部。

揭曉 2

青島的海鳥飛到另一個地方

青島觀鳥協會會長薛琳說,2020年夏天,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在長門岩島上安裝了兩隻裝有GPS定位器的黃喙白鹳,一隻在青島西海岸的唐島灣附近徘徊,另一隻在威海乳品山附近的海灘附近徘徊。

到10月下旬,兩隻白鹳開始向南移動。他們都選擇漂洋過海,一個由江蘇東台帶泥灘登陸,另一個由連雲港登陸,颠覆了通常沿海遷徙的冬季習性,轉入内陸。其中一人在安徽銅墓短暫停留後繼續飛往鄱陽湖。另一隻白鹳橫渡整個江蘇省,從黃山向西南進入安徽省,也進入鄱陽湖開始越冬。他于11月中旬離開鄱陽湖,終于抵達汕頭的冬地。在大公島安裝GPS定位器的白色額頭在整個10月期間在大公島周圍水域活躍,最遠的前額在距離大公島約170公裡處移動到海面,但在同一天傳回。10月22日,白額開始向南移動,首先在浙江沿海短暫停留,然後向南移動,最後于2020年12月11日從巴巴新幾內亞出發。

"這款GPS追蹤器的安裝,不僅在黃喙白鹳的越冬地有了新的發現,也讓我們知道,青島白額頭的成功繁育,即将在遙遠的地球另一邊(巴巴新幾內亞)過冬。"薛琳說。

擴充

數十萬隻鳥落在古州灣

古州灣因注入大冢川等多條河流而營養豐富,是156種數十萬隻鳥類的天堂。膠州灣沿海濕地位于國際候鳥遷徙三大路線上,是候鳥遷徙的重要"加油站",也是冬季候鳥和夏季候鳥的繁殖地。

在東亞-澳洲鳥類遷徙路線上,膠州灣濕地是亞太地區水鳥遷徙的重要停靠點和越冬區。

長門岩島大公島:珍稀鳥類的繁殖地

青島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開闊的大海,而島鳥也是青島鳥類的最大特征。青島大公島長門岩島是中國唯一的平喙海鹦、黑叉海鳥、白額海鳥和東亞蝗蟲的繁殖地之一,也是中國唯一已知的東亞蝗蟲和平喙海鹦的繁殖地。

從2018年起,青島觀鳥協會在青島園林局、大公島自然保護區、優質藍基金、北京林業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學院林業研究所的合作和支援下,開始對大公島、長門岩島特色種鳥進行系統監測、保護和研究。(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魏偉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