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月内中美高層5次會晤,什麼信号?

作者: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王慧 編輯/馮雪】中美高層又見面了。

7月9日,G20外長會結束之後,中國國務委員王毅和美國外長布林肯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會晤,會晤持續了5個多小時。

會後,雙方都用若幹積極的詞彙評價了這次會晤。

中國外交部聲明中寫道:雙方都認為,此次對話是實質性的,也具有建設性,有助于增進彼此互相了解,減少誤解誤判,并為兩國未來高層交往積累了條件。布林肯談及此次會晤也用到了“實質性的、坦誠的和有建設性的”等詞彙。

觀察者網注意到,給中美關系加裝“護欄”已經成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美方的高頻詞彙,這次會晤也不例外。而中方的回應也很明确: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就是兩國最可靠的“防護”。

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沈丁立教授認為,美方說加裝“護欄”的終極目的是避免中美之間發生武裝沖突,這是一個底線。“在此基礎上,雙方尋求一些合作來改善已經非常緊張的關系,這些可能的合作既要符合美國利益,也要有利于中美兩國關系。”

一個月内中美高層5次會晤,什麼信号?

7月9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舉行會晤 圖源:外交部

除此之外,中方向美方提出的“四份清單”也引起廣泛關注。

這“四份清單”分别是:要求美糾正錯誤對華政策和言行的清單、中方關切的重點個案清單、中方重點關切的涉華法案清單、中美8個領域合作清單,中方希望美方切實認真對待。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前兩份清單是去年7月外交部副部長謝鋒在天津同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會談時中方向美方提出的。在此基礎上,這次中方又向美方提出了要求,新增了後兩份清單。

“過去一般是美國給中國提要求,去年給舍曼的那兩份清單是中方第一次給美國開清單,之前中國從沒開過,”沈丁立稱,這反映出中國對美外交風格的變化,中國開始用美國習慣使用的方式同美國打交道。

沈丁立認為,中方提出的關于中美8個領域的合作清單是最有可能得到積極回應的。美方一定會對此清單予以認真研究,并可能找到若幹可以較快達成合作的領域,雙方還會就此成立工作組。

觀察者網注意到,最近一個月來,中美軍事、外交、經濟領域的進階官員互動之頻繁,是拜登當政之後未曾有過的,1個月5次。

6月10日,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魏鳳和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在“香會”舉行會談。

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盧森堡會晤。

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應約與美财政部長耶倫舉行視訊通話。

7月7日,中央軍委委員、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應約與美軍參聯會主席米萊進行視訊通話。

7月9月,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出席二十國集團外長會會後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舉行會晤。

其中,3次為面對面會晤,2次為視訊通話,且這兩次線上通話中方均是“應約”。

“這一方面展現出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中美雙方都有改善關系的意願,”沈丁立分析稱,另一方面,我認為這是功能部門在為近期可能舉行的中美元首(線上)會晤積極做準備。功能部門在對話中需要回顧對上一次元首對話所達成共識的落實,以及接下來怎樣盡可能地開展更多的合作。

“雖然雙方目前在擴充合作上存在很多困難和挑戰,但是我認為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半島穩定等諸多領域,中美有着共同合作心願,也是有可能提出一些具體合作的。這次中方給出的其中一個清單是‘中美8個領域合作清單’,其中有些合作項目或領域可能就是通過近期頻繁的部門對話,在中美之間互相了解态度之後确定的。”沈丁立說。

然而,觀察者網也注意到,美國近期在積極推動中美高層對話的同時,也在繼續地不斷地打壓中國。

比如說,制定并實施所謂“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以涉嫌支援俄軍方為由,将5家中企加入“實體清單”;美媒近期爆料拜登一方面打算取消37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中100億美元商品加征的關稅,另一方面又打算加大對半導體等關鍵領域的審查等等。

對此,沈丁立認為,對華強硬目前在美國是所謂的“政治正确”,而且拜登目前正面臨着中期選舉的壓力,是以他不可能隻談和中國合作,而不打壓中國。如果這樣做,美國民主黨就更容易受到來自共和黨的攻擊,在今年的中期選舉中丢掉選票。

“中美之間是高度依賴的,接下來如果兩國的合作越來越多,那麼拜登政府自己就會感覺到和中國搞競争對抗那一套對美國愈加不利。”

除了G20外長會後王毅和布林肯的會晤之外,G20外長會期間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的遭遇也引起不少關注。

這次G20外長會議是自俄烏沖突以來,美俄外長首次同場參會,但布林肯和拉夫羅夫并沒有會面。

會前,美方就給出了“時機不合适”的理由,拉夫羅夫的回話也很直接“放棄接觸的不是俄羅斯,是美國,我們沒有追着誰要求會面。”

在烏克蘭危機的背景下,美國目前為何拒絕和俄外長的接觸?

一個月内中美高層5次會晤,什麼信号?

7月8日,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出席G20外長會議 圖源:澎湃影像

沈丁立認為,美國現在正全方位地制裁俄羅斯,向俄羅斯施壓,其中包括政治壓力、經貿壓力、金融壓力、技術壓力等等,拒絕見面是施加政治壓力的一種,服務于華盛頓對俄整體戰略。

他說,在做出不見面的決定之前,美國一定會評估:布林肯和拉夫羅夫會面是對美國有利還是對俄羅斯有利。如果不是給自己加分,而是失分,那美方一定是不肯見的。

“拜登政府一定很希望通過美俄外交會晤能拿到一點好處,比如說俄羅斯撤軍,或者至少是部分撤軍。但是從俄羅斯總統普京、外長拉夫羅夫、國防部長紹伊古近期的言論來看,俄羅斯沒有任何撤軍的政治選項。”沈丁立分析道,很可能見面之後,俄方非但不撤軍,反而增兵烏克蘭。這樣一來,拜登政府在國内就會被共和黨更多批評,徒增民主黨在中期選舉面臨的危情,在國際上也會很丢面子,不利于其一直試圖強化的西方盟主形象。在沒有把握之前,美國就索性找個理由不見。

“至于俄羅斯方面,他們也清楚,見了也不會有什麼突破,俄方目前根本不會撤軍,美國也不會撤銷對俄制裁。而且美國已經堵上會晤之門,俄羅斯何苦自讨沒趣,是以俄方也不可能采取主動。”

沈丁立認為,這次如果布林肯和拉夫羅夫可能見面的話,隻有一種可能,就是東道主印度尼西亞的總統出面組局,把美俄外長單獨聚到一起一聊,“但很顯然,印尼沒有這樣做。”

這次的G20外長會既沒發聯合公報,也沒留下“全家福”。

由于東道主印尼邀請拉夫羅夫與會,G7外長們先是集體缺席印尼7日晚舉辦的歡迎晚宴,8日又抵制G20外長們拍攝集體照。拉夫羅夫發言時,美國、加拿大和歐盟代表團走出會場;而拉夫羅夫也通過走出會場的方式在烏克蘭外長發言和德國外長批評俄羅斯時作出反擊。

目前,普京已經受邀并确認參加11月在巴厘島舉行的G20峰會,但參加的具體形式還在确認中。屆時,普京會有類似拉夫羅夫這次的遭遇嗎?

“一切都取決于俄烏戰争程序和西方國家的國内政治,有待于進一步觀察。”沈丁立稱。

(張菁娟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