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不放過張學良的原因,宋美齡聽後潸然淚下

作者:人間燈火情

1975年4月25日,蔣介石因為心髒病突發在台北去世。去世前夕,蔣介石特地叫來了兒子蔣經國,向他交代臨終前自己還未放下的大事,其中便包括如何處置張學良的問題。

當聽到關于張學良為什麼不被釋放的原因時,在一旁的夫人宋美齡不禁流下了兩行熱淚:自己還是沒能改變丈夫的意志,兌現當年對漢卿(張學良的字)許下的諾言。

那麼蔣介石到底說了什麼讓宋美齡潸然淚下呢?當年張學良被囚禁時宋美齡又對他做出了什麼承諾呢?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不放過張學良的原因,宋美齡聽後潸然淚下

圖丨蔣介石

國家危亡前難全手足情

1928年,張作霖去世,張學良接過了父親總司令的職位,主政東北。父親突然故去,讓東北的局勢亂成一團。

面對東北未來的發展,擺在張學良面前的隻有三條路:一、閉關自守,繼續獨占東北;二、接受南京國民政府的“和談”改旗易幟;三、投靠日本人。

俗話說:“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向日本人屈服既對不起屍骨未寒的父親,也對不起骨子裡的民族大義,張學良決不允許自己向侵略者委曲求全。

但是日本得到東北的欲望日趨強烈,雖然目前迫于局勢不敢貿然出兵,但自己畢竟是個初出茅廬的後輩,萬一以後有什麼突發情況,實在難以招架。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不放過張學良的原因,宋美齡聽後潸然淚下

圖丨張作霖

最後,張學良決定選擇投靠南京國民政府,而這個決定背後也離不開蔣介石的推波助瀾。

早在張學良擔任少帥之時,便有人說他與父親相隔甚遠,甚至嘲諷他是“虎父”生的“犬子”。是以當張作霖突然離世之際,張學良雖然是名義上的總司令,可軍中的人并不服他。

張學良在軍中威信甚至不如跟随父親多年的部下楊宇霆。在自己的政權岌岌可危之時,張學良殺掉了楊宇霆,軍中局勢更加動蕩。

那時正值蔣介石的部隊攻下濟南,反蔣聯盟呈現衰敗趨勢。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不放過張學良的原因,宋美齡聽後潸然淚下

圖丨張學良

蔣介石統一中國的信心大漲,但在此前爆發的“濟南慘案”曆曆在目,考慮到繼續采用武力會引起日本人對東北的幹涉,蔣介石更趨向于用政治方式解決。

于是他找到了張學良,二人經過多番思索商讨,最後達成了一緻的意見。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以東北軍閥勢力的領袖的身份,通電全國。表示東北從此改旗易幟,接受國民政府統帥,這一消息震驚全國。

東北易幟一方面沉着打擊了日寇侵占東北的意圖,另一方面也支援了國民政府,使其完成了形式上對全國的統一,增強了在全國範圍内的威信。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不放過張學良的原因,宋美齡聽後潸然淚下

圖丨蔣介石和張學良

東北易幟是張、蔣二人有了交集後,共同促進的第一件大事。後來蔣介石的勢力逐漸龐大,從一衆孫中山先生的追随者中脫穎而出,引起了其他人的忌憚與不滿。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蔣介石與馮玉祥、李宗仁的軍隊在中原地區開展混戰,彼此打得難舍難分。這時一直處于“中立”态度的張學良軍隊的立場就很重要。

手握重兵,統率東北的張學良一時成了各方勢力的拉攏對象。張學良面對各方施加的高官利祿,榮華富貴的利誘,始終不為所動,但實際上他心裡是偏向于蔣介石一派的。

因為早在首次合作之時,張學良便看到了蔣介石的才能,他認為唯有依靠蔣介石才能夠保住東北。最終張學良出兵援助蔣介石,助他順利地赢得了中原大戰。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不放過張學良的原因,宋美齡聽後潸然淚下

圖丨中原大戰

合作兩次的二人關系更進一步。因為張學良的助力,蔣介石打敗了馮玉祥、李宗仁,問鼎中原。馮、李二人元氣大傷,徹底失去了與蔣繼續角逐的能力。

而張學良在當時發起的“和平呼籲”有效平息了戰火,加快了中原局勢的穩定。事實上那時馮玉祥、李宗仁實力強勁,就算蔣介石勢力強大,同時應付兩人也有些捉襟見肘。

張學良的及時出兵無異于及時救了蔣介石一命,并且為蔣後來政路的平步青雲做了鋪墊。

于是,中原之戰後,蔣介石對張學良極好,張學良在南京軍政府中的地位可以稱作“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張學良也是真心的佩服蔣介石,願意跟随蔣介石。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不放過張學良的原因,宋美齡聽後潸然淚下

圖丨張學良和蔣介石

二人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兄弟,甚至效仿了《三國演義》中的情景,進行了“桃園結義”。

“但真正的兄弟并不隻限于外在的關系,更在于心靈思想上的契合。”二人後來關系的破裂便印證了這句話的準确性。

張學良的思想裡有着濃厚的“忠軍”“報國”思想,他深谙國家大義,這一點早在張學良為了顧全大局選擇投靠南京政府時便有所展現。而蔣介石心裡更多的卻是渴望權利,渴望勝利,甚至是“未達目的不擇手段”。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全國上下的愛國人士,都對日軍的所作所為表示憤慨,其中便包括張學良。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不放過張學良的原因,宋美齡聽後潸然淚下

圖丨桃園結義

但是蔣介石卻多次對張學良下達“聽候處置”“避免與日軍進行武裝沖突”的指令。告訴張學良“攘外必須安内”當務之急是打敗共産黨,才能夠繼續抵抗日本人。

那時的張學良與蔣介石關系依舊十分“鐵”,蔣介石又是他的“領袖”,受骨子裡的忠君思想驅使,張學良貫徹了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于是不到三個月,東北軍就落到了日軍的手中。

東北淪陷後,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謾罵蔣、張二人的風潮。這次的蔣介石又去授意張學良下場,讓他“犧牲”當自己的替罪羊。

已經失去東北的張學良,還名譽掃地,落得個“縮頭烏龜”的名号,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不放過張學良的原因,宋美齡聽後潸然淚下

圖丨張學良

而蔣介石對張學良的處境卻是冷眼旁觀,沒有絲毫要站出來承認自己的錯誤的意思,這足以充分地表明蔣介石沒有絲毫的想法來用行動報答張學良對他的恩情。

或許在蔣介石的心中,所謂的兄弟也隻是他實作統一大業路上的一塊“鋪路石”。

國内抗日呼聲愈發強烈,日軍侵略的鐵騎也愈發嚣張地踏上了更多國土。勇于鬥争的共産黨人沒有坐以待斃,他們一面發動群衆抵抗日軍,另一面積極地勸導蔣介石聯合抗日。

但蔣介石始終頑固将共産黨當做敵人作為頭号對抗目标,堅持“内戰”。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不放過張學良的原因,宋美齡聽後潸然淚下

圖丨蔣介石

多番勸解無果後,紅軍将合作目光投向了張學良,因為張學良也曾多次向蔣介石提出過“聯共抗日”的要求,隻不過都被蔣介石拒絕駁斥。

他們知道張學良愛國,雖然是蔣介石的忠實擁護者,卻不缺愛國情。

在國内抗日情緒日益高漲,共産黨人多次呼籲抗日的情況下,蔣介石反而加強了對張學良,楊虎城的軍事壓力,要求他們“剿滅共黨”。

漸漸地張學良明白了蔣介石心中渴望勝利的欲望太過強烈,以至于已經失去了對戰争局勢進行理性判斷的能力。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不放過張學良的原因,宋美齡聽後潸然淚下

圖丨抗日戰争

張學良與同樣手握重兵的楊虎城進行了一番商讨,最終二人決定發動兵變,隻有采取強制的行動,才能讓蔣介石“醒悟”。

在敲定了具體計劃後,張學良沉默了良久,似乎是下定了某種決心。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手中的煙,歎氣着說道:“中正兄,對不住了。為了國家危亡,我必須再當一次惡人。我不要求你能夠了解我,隻希望你到時候能少怪我一點。”說罷又吸了一口煙,就将其随意地掐滅在了煙灰缸中。

在迷茫缥缈的煙霧中,張學良的面容模糊不清,遠遠看去好似泛着濃濃的無奈與哀傷。像是在與往日兄弟情深的畫面告别。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不放過張學良的原因,宋美齡聽後潸然淚下

圖丨西安事變舊址

他心中有預感:此番行動過後自己與蔣介石的關系再也不可能像往日一般親密。後來的事實也表明了他的預感是正确的。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決定發動“兵谏”。張學良和楊虎城按照早先商議好的計劃,調動兵力包圍了蔣介石所居的華清池,将蔣介石強行扣留。

在威逼之下,蔣介石被迫同意停止“攘外安内”政策停止内戰。國民政府被迫開始抗日,與共産黨開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國内同心協力的全民族抗日,來之不易。蔣介石的妥協可以說是張學良用自身後半輩子的自由換來的。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不放過張學良的原因,宋美齡聽後潸然淚下

圖丨當時的報道

多年囚禁仍未被原諒

後來在多方勢力的調解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在達到目的後的張學良随着宋美齡一起親自護送蔣介石回南京,維護蔣介石的權威。

早在被扣的那一刻,蔣介石就在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種子。到了南京,蔣介石重獲大權,這顆種子也借機沖破土壤生根發芽。

他立刻将張學良囚禁起來,蔣介石的舉動,在張學良的意料之中,做了那麼久的兄弟,蔣介石“睚眦必報”的性格他很清楚。

隻是讓他沒想到的是,這一囚禁就是半個多世紀,甚至到死蔣介石都沒有想過放過他。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不放過張學良的原因,宋美齡聽後潸然淚下

圖丨蔣介石

1936年12月31日,張學良正式開始了他的被監禁生涯。或許是蔣介石還對張學良存着一絲往日的情分,又或許是有人在旁勸解。

在被囚期間,蔣介石允許張學良的夫人過去陪他,生活水準也不算差。全民族抗戰不斷推進,張學良被囚的地點也在不斷變化。

從南京到湖南再到河北、貴州、安徽,張學良到過的地方都是人迹罕至、幽深僻靜,為的就是防止張學良與外界取得聯系,進而“東山再起”。

1946年,張學良被送往台灣,到了台灣的張學良,對自由的渴望空前強烈,他覺得自己早就被關得夠久了,于是多次向蔣介石暗示:時候到了,我已經對你沒有威脅了。可蔣介石一直揣着明白裝糊塗,無視他的請求。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不放過張學良的原因,宋美齡聽後潸然淚下

圖丨蔣介石

很快到了1975年,這一年的蔣介石身體已經到了極限,多數時候都在病榻纏綿。許是知道自己已經到了油盡燈枯之時,清明節這天的蔣介石一掃往日的病氣,格外精神。

他叫來了長子蔣經國,父子二人開始了一番促膝長談,他叮囑了兒子許多政事的注意事項,在蔣經國以為父親已經囑托完準備轉身離開之時,蔣介石又叫住了他。

蔣介石語重心長地說道:“千萬不要放出張學良,他雖然被我囚禁多年,可是影響力始終在那裡,切記!切記!不可‘放虎歸山’!”在一旁陪同的宋美齡聽着,眼神漸漸就變了,眼眶裡漸漸蓄滿淚水。

此刻她才明白自己多年的勸解竟然沒有起絲毫作用,丈夫自始至終都沒有原諒過張學良,始終對當年的西安事變耿耿于懷。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不放過張學良的原因,宋美齡聽後潸然淚下

圖丨宋美齡

未兌現的諾言

“西安事變”的發生,一度震驚了整個中國,誰也沒有想到一直以來情同手足的蔣、張二人會出現這種局面。

作為蔣介石妻子的宋美齡得知消息後,立刻帶人從上海飛到了西安,解救蔣介石。在宋慶齡等人的四處奔走、共産黨人的努力協商下,西安事變最終和平解決。

當年的宋美齡在張學良被監禁之時,曾經向他保證過:“漢卿,你等着。我會好好地勸導中正,我一定會保你平安,讓你再度回到西安!”

從這短短的幾句話可以看出二人關系不一般。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不放過張學良的原因,宋美齡聽後潸然淚下

圖丨蔣介石和宋美齡

宋美齡和張學良在二十多歲時,相識于上海。二人年紀相仿,又都富有才學,很快便志趣相投,常常一起出沒于上海的各大社交場所,當時的人們一度誇贊他們二人是“郎才女貌”。

後來蔣介石與張學良結為兄弟,又讓這段關系錦上添花。

宋美齡甚至因為張學良的緣故,特地了解張學良夫人于鳳至的喜好,與其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好姐妹。

按照蔣介石的個性,在當年西安事變,張學良被囚禁之後,蔣介石肯定不會隻是囚禁着他。張學良被關多年仍舊平安無事的背後,少不了宋美齡的“保駕護航”。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不放過張學良的原因,宋美齡聽後潸然淚下

圖丨宋美齡

蔣介石曾在國民黨退守台灣之時對張學良和楊虎城起過“殺心”。

是宋美齡力保張學良,再三向丈夫保證:漢卿他絕不會有造反之心。張學良這才逃過一劫,能夠安穩地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

多年來,宋美齡從未放棄過解救張學良。她多次向蔣介石說明張學良的處境,向他證明張學良不可能東山再起,甚至試圖打“感情牌”在蔣介石面前提起張學良過去如何對他有恩。

按理說,在這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勸說下,是塊頑石,也該被感化了。可蔣介石沒有,他始終固執地扣着張學良。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不放過張學良的原因,宋美齡聽後潸然淚下

圖丨宋美齡

另一方面,宋美齡也在和張學良通過書信,寬慰張學良的心,并且保障張學良被囚禁時的生活品質,對張學良可謂是情深義重。

宋美齡心裡以為,随着時間的推移,丈夫會慢慢放下心中的怨恨與猜忌,決定與昔日的兄弟冰釋前嫌,是以她也在等。卻不想一直到丈夫生命的最後一日,他都未放下怨恨。

在聽到蔣介石遺言的那一刻,宋美齡先是驚愕,而後便是愧疚。自己多年來的努力在頑固的丈夫眼裡都是雲煙,而自己卻多次向張學良承諾會還他自由。

兩種情緒在她心裡交織,激蕩,宋美齡不禁潸然淚下,心裡久久無法釋懷。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不放過張學良的原因,宋美齡聽後潸然淚下

圖丨蔣介石

尾聲

蔣介石去世後,經蔣經國的特許下,張學良攜夫人前去探望了遺體。

看着蔣介石故去後安靜的容顔,張學良一時說不清心中什麼滋味,二人多年來的恩怨就這樣随着蔣介石的去世一筆勾銷,成為過往雲煙。

最後張學良寫下了“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争,宛若仇雌。”的挽聯,為二人的半世恩怨作結。

1990年,張學良終于重獲自由。彼時的他已經年近九旬,已經再也不想參與人世紛争,于次年攜夫人前往美國,度過餘下不多的自由人生。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不放過張學良的原因,宋美齡聽後潸然淚下

圖丨張學良和趙二小姐

從被囚到正式獲得釋放,張學良從風華正茂等到了白發蒼蒼。張學良的一生,飽受非議,年少被諷“子不如父”,後來被囚威名與自由皆失。

西安事變是中華民族抗日圖存的轉折點,也是張學良人生的轉折點。

張學良始終心懷民族大義,為此甚至不惜傳遞上自己的後半生,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張學良為民族危亡獻身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銘記、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