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利潤變薄、風險增大,“果鍊”企業應如何破局?

作者:钛媒體APP
利潤變薄、風險增大,“果鍊”企業應如何破局?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讀懂财經,作者 | 楊揚,編輯 | 夏益軍

跟着蘋果有肉吃,這是智能手機産業鍊企業的共識。遠有富士康“傍大款”賺得盆滿缽滿,近有立訊精密“抱粗腿”迅速攢起兩千億市值等等成功案例,都在印證着蘋果的“價值輻射”。

如今,搭上蘋果産業鍊這趟車,仍然是絕大部分産業鍊企業的追求。但另一個事實是,果鍊企業們都在尋求業務多元化,試圖降低對蘋果的依賴,甚至有個别企業主動停止了和蘋果的業務合作。

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是,“果鍊”這門生意的成本效益在變低。相比以往,果鍊企業們的利潤在變薄,而業務風險在變大。

從果鍊企業的利潤看,大多數企業增收不增利,并且産品毛利率呈現下滑的趨勢。果鍊利潤變薄固然有行業原因,過去一段時間,全球半導體短缺,原材料上漲的成本很多被果鍊企業承擔。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蘋果改變了供應鍊政策,此前,蘋給供應商留存足夠的利潤空間進行科技研發以形成産品溢價,但産品創新達到瓶頸後,蘋果開始壓低供應商利潤,尋求利潤最大化。

利潤變薄的同時,果鍊的業務風險也在變大。以庫存風險為例,蘋果通過JIT庫存管理的模式,将自身的庫存壓力轉移給了供應商,在以往消費硬體銷量好的時候庫存很容易消化,但近期以來,消費硬體換機周期延遲,果鍊庫存風險上升,出現了存貨比率(存貨/總資産)不斷提升的現象。

從上述角度看,果鍊企業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受蘋果的“裹挾”。而想要擺脫這種局面,形成自己的技術壁壘,可能果鍊企業破局的唯一方式。

01 “果鍊”走在十字路口

蘋果供應商名單向來是各個廠商争奪的席位,備受市場關注。成為蘋果供應商往往意味着自身業績,甚至股價的上漲。

如今,蘋果産業鍊的門票依然搶手,但與過去相比,蘋果産業鍊出現了一些細微的變化。從資本市場看,果鍊企業似乎不再那麼受歡迎,2019年-2022年初,A股蘋果概念股股價漲幅近90%,但是今年年以來蘋果概念股平均跌幅超過17%,遠超A股大盤跌幅(6%)。

蘋果概念股出現下跌也不難了解,一方面是因為手機換機周期延長,上遊産業鍊勢必受到影響,但更重要的是,蘋果産業鍊這門生意的成本效益在變低。

從果鍊的自身的業務動作看,果鍊也紛紛降低對蘋果的依賴,甚至出現了個别企業主動退出蘋果産業鍊的現象。

從整個蘋果産業鍊來看,相關企業也大多開始從依賴蘋果單一客戶到降低對蘋果的依賴。比如,果鍊企業進軍汽車電子,已是行業共識。以立訊精密為例,公司和奇瑞新能源共同組建一個合資公司,進行新能源汽車的整車研發及制造。

當然,果鍊企業進軍汽車行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後,進行業務多元化的選擇。但是,部分蘋果産業鍊企業開始主動退出蘋果的訂單,還是多少能夠說明一定問題的。

今年6月初,根據《工商時報》報道,蘋果代工廠“仁寶”決定不再承接Apple Watch和iPad,服務蘋果的團隊已經解散,人員轉移到其他産品線或事業部。

果鍊逐漸降低對蘋果的依賴,最明顯的一個原因是果鍊往往陷入成也蘋果,敗也蘋果的困境。最近的典型案例就是歐菲光,歐菲光切入蘋果産業鍊後,一度成為全球手機模組市占率第一的企業。但由于去年歐菲光被剔除蘋果産業鍊,公司營收出現腰斬。

看到這裡可能有投資人會說,果鍊企業被剔除産業鍊,還是自己的産品有問題,隻要老老實實給蘋果打工,把技術和成本效益做好,企業也許還會有不錯的發展。

但問題就在于,即使果鍊企業沒有被剔除産業鍊的風險,蘋果産業鍊這門生意的“成本效益”也在變低。

02 果鍊的困局:利潤變薄,風險增大

跟着蘋果有肉吃的日子還在延續,但是果鍊吃到的“肉”,卻不在像以往那麼鮮美。說白了就是,果鍊企業們賺到的利潤越來越薄,要冒的風險卻越來越多。

從果鍊企業的利潤看,2021年A股果鍊企業們,大多出現增收不增利的狀态,根據央廣網報道,2021年,隻有三分之一的果鍊企業淨利潤實作同比正增長。如果縱向對比近幾年代表性果鍊企業的盈利能力,相關企業也出現了毛利率下滑的趨勢。

利潤變薄、風險增大,“果鍊”企業應如何破局?

果鍊企業利潤變薄,既有蘋果供應鍊政策改變的原因,也有行業的原因。

從蘋果自身的改變看,蘋果對待供應鍊成本的态度是不同的。過去,蘋果給供應商一定的成本溢價,以最終形成産品溢價。具體來說,iPhone的誕生需要大量“未實作”的工藝來進行,這意味着下遊産業鍊需要圍繞着蘋果的需求,做大量技術創新。是以,此前,蘋果各個零部件隻引入少量供應鍊,并給供應商較大的利潤空間,使其有足夠的利潤空間進行科研。

但産品創新總會達到瓶頸,此時蘋果開始壓榨供應鍊成本,以截取最大化利益。典型表現就是,蘋果開始不斷壓低供應商價格,國際市場調研機構WitDisplay首席分析師林芝曾指出,蘋果為了降低成本,進一步壓縮供應商的利潤空間,給其帶來更大的成本壓力。

此外,也有行業人士表示,“蘋果的供應鍊管理就是在開放中不斷引入新供應商,産生鲶魚效應,以競争的方式壓低供應鍊成本。”

而從行業看,過去一段時間,半導體短缺,原材料成本上升,也進一步影響了果鍊企業利潤。具體來說,雖然原材料價格上升,但蘋果系産品價格并未提升,甚至有降價趨勢,而2021年蘋果毛利率反而還出現上漲。結合果鍊企業不斷下滑的利潤率,由此原材料上漲的成本,大機率被果鍊企業承擔。

利潤率降低後,果鍊企業的業務風險卻在加大,展現在兩點:

一是,庫存風險。蘋果将庫存壓力轉移到供應商,2021年蘋果的存貨比率(存貨/總資産)不到0.2%,而果鍊企業的庫存比率普遍在5%-20%之間。

蘋果将庫存壓力轉移至供應商的方法是采取了JIT生産模式,在這一模式下,蘋果會及時預測下遊訂單的變化,向供應商進行少量的頻繁采購,如果産品銷量較好,蘋果會在産品缺貨前,及時送到需求方。而如果産品銷量下降,蘋果會自動減産、甚至停産,企業也不至于産生庫存和死貨,減少浪費。

但蘋果可以向果鍊少量頻繁采購,而果鍊卻很難再向它的供應商少量頻繁采購,如果不提前備好庫存,果鍊很難對蘋果的訂單做到快速反映,再者果鍊也需要集中采購降低成本。在消費硬體消費趨勢向好的時候,庫存很容易消化,但如今消費者換機周期延遲的情況下,果鍊的庫存風險正在上升,如下圖,相關企業的存貨比率也呈現上升趨勢。

利潤變薄、風險增大,“果鍊”企業應如何破局?

二是,果鍊企業重資産投入的風險在變大。某券商電子分析師提到,果鍊需要重資産投新産線,但是産線有産能爬坡良率提升的過程,早期并不賺錢,後面穩定之後就要看産品的生命周期和訂單量。但消費疲軟,導緻硬體訂單表現不佳,加劇了果鍊産線投入的風險。

以上種種倒逼了果鍊降低對蘋果的依賴,而外部市場機遇的出現,則使果鍊降低蘋果依賴症,實作了可能。

此前,有業内人士表現,雖然蘋果壓榨供應鍊成本,但蘋果手機利潤遠高于安卓機,是以給供應商留出的利潤仍高于安卓機,因為與蘋果合作,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是果鍊的最優選,但最近新能源汽車崛起以及谷歌、Meta加碼硬體,使果鍊有了更多的業務選擇。比如,歌爾股份就成為MetaVR頭顯的最大供貨商。

那麼,在抓住外部機遇的同時,從果鍊自身而言,企業應該如何增加自身的确定性呢?

03 果鍊當如何破局?

雖然果鍊紛紛發力新業務,尋求降低對蘋果的依賴,但果鍊企業想要不被下一個“蘋果”裹挾,還需要在抓住新産業機會的同時,鍛煉内功,以增強自身的确定性。

總結成功果鍊企業的發展并參考相關供應鍊企業,以下路徑可能是果鍊企業增加自身業務确定性的方式:

首先,産業内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壁壘的産品,企業需要從成本優勢轉化為技術優勢,形成自己的技術壁壘。咨詢機構Ictime首席分析師劉元曾表示,2021年因為缺芯和缺料,蘋果考慮成本問題,對一些可替代性強的供應商進行了壓價,而技術有優勢的供應商則賺得盆滿缽滿。

京東方算是其中的一個案例,京東方所處的半導體顯示行業門檻高、供應商較少,市面上隻有三星、京東方等少數廠商具備高标準的傳遞能力。由此,雖然2021年果鍊企業大多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情況,但京東方憑借技術壁壘,并未受到影響,其2021年淨利潤實作了三位數增長。

當然,也并不是所有産品都具備高技術壁壘,有些非産業核心環節産品,即便想要進行硬核的研發,其最終的研發空間也有限。此類産品進行産業延伸,實作産業一體化布局,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比如立訊精密,這家公司以連接配接器起家,在國内也稱插頭或插座,能夠連接配接兩個裝置的電流和信号,國内也存在着上千家連接配接器廠商。但立訊精密依靠連接配接器站穩腳跟後,公司持續實行橫向布局加縱向布局整合,其中橫向由PC延伸至消費電子、通信以及汽車領域,縱向則深化其産業鍊,由零元件、到模組再到整機布局。

産業一體化布局給公司帶來的好處是:多品類延伸也為公司帶來了更大的業務空間,公司近三年營收CAGR達到53%,保持着較高成長性。而公司的一體化布局,也使公司自制零部件成本低于采購,為公司帶來了成本優勢,由此,近三年公司淨利潤CAGR達62.5%,甚至快于營收增速。

從上述角度看,果鍊企業們雖然借助蘋果、新能源汽車等外力,能夠實作較高的增長速度,但果鍊企業們隻有形成自身特定壁壘後,才能使其在未來走得更遠。

免責聲明:本文(報告)基于已公開的資料資訊或受訪人提供的資訊撰寫,但讀懂财經及文章作者不保證該等資訊資料的完整性、準确性。在任何情況下,本文(報告)中的資訊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