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61年,蘇聯欲借百萬噸糧食給中國卻被婉拒,隻因翻譯的疏忽

作者:煙花談曆史

中國和蘇聯曾經關系非常密切,無論是革命年代蘇聯給我們提供的物資和人才,還是新中國成立後的低利率貸款,蘇聯老大哥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1961年,大陸遭遇旱災,人民吃不飽飯,蘇聯提出借給大陸百萬噸糧食時,卻被我們婉拒掉了。

究竟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當時中蘇關系如何,又有怎樣的曆史背景呢?

1961年,蘇聯欲借百萬噸糧食給中國卻被婉拒,隻因翻譯的疏忽

中蘇之間的友誼可以追溯到抗日戰争時期,作為反法西斯的兩個主戰場,大陸和蘇聯人民均經曆了艱難的抗戰歲月,為把侵略者趕出國土付出過巨大的犧牲。那時,蘇聯就曾經提供過武器給大陸。而中國的很多革命者,也是前往蘇聯學習馬克思主義和共産主義理論的。

後來新中國成立後,中蘇更是度過了一段蜜月期。老大哥對于一窮二白,急需恢複建設的中國伸以援手。抗美援朝時,也資助過我們很多先進武器。對于老大哥的幫助,大陸政府也踐行了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的回饋,在國際大事小情中予以蘇聯支援。

1961年,蘇聯欲借百萬噸糧食給中國卻被婉拒,隻因翻譯的疏忽

中蘇關系走下坡路,開始于1958年,蘇聯提出想要在中國駐軍,并且想要幹預大陸内政。毛爺爺予以拒絕,因為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不允許他國軍隊的介入,也不允許他國的指手畫腳。蘇聯發現大陸不聽它的話後,開始逐漸撤回援助的人員,與大陸陷入冷戰,關系降到冰點。建國初期的我們,人民貧弱,國庫空虛,又面臨着自然災害,吃不飽飯成為了那時的常事。在國際上又失去了蘇聯的庇護,一些不懷好意的國家開始兇相畢露,内憂外患的處境,十分艱難。

1960年,蘇聯開始與美國展開各方面的競賽。由于地緣政治因素,蘇聯需要一個安定的盟友,而同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國就是最好的選擇。于是中蘇開始恢複交流,工農業紛紛展開建設合作。此時蘇聯了解到大陸遭遇了旱災,鬧饑荒的事。1962年,切爾沃年科提出借給中國百萬噸糧食和幾十萬噸甘蔗的援助,但大陸政府卻婉拒了蘇聯的好意。這是很奇怪的,糧食對于那時的中國來說是非常珍貴的,而且還能進一步促使中蘇關系的緩和,裡外裡都是好事一樁。

1961年,蘇聯欲借百萬噸糧食給中國卻被婉拒,隻因翻譯的疏忽

後來經過複盤調查才發現,一切的原因都源自于翻譯錯誤。中俄兩國都不懂對方的語言,一切資訊的傳遞都依仗于翻譯小組。然而正是因為他們的不嚴謹,把借款翻譯成了貸款,才導緻了中方的拒絕。這是有很大差別的,借我們的等額還回去就好,貸款則要還以翻倍的現金,錢數巨大,當時的中國當然負擔不起。

是以中國政府隻把蘇聯的提議當作備選方案,反而在國際社會上購買了大量的糧食。買糧其實也很不劃算,但與貸款相比還是更能被接受的。雖然我們最後解決了此次的糧食危機,卻錯過了代價更小的援助,也沒有接收到蘇聯的善意。盡管後來誤會得以解開,但造成的經濟損失依舊是巨大的。

由此可見,翻譯是一項多麼重要的工作。一字之差,謬以千裡。或許那個時候,中國剛剛建立,一切都缺少經驗,在外交、翻譯工作中沒有形成一套嚴謹的程式,是以才鬧出了翻譯錯誤。但無論翻譯人員多内疚,也無法挽回那個經濟負擔了。而如今的中國縱橫于世界,外交活動變得更加頻繁,翻譯的準确性已經有所保證了。

1961年,蘇聯欲借百萬噸糧食給中國卻被婉拒,隻因翻譯的疏忽

每年大陸都要召開很多對外記者會,回答一些外國記者的提問。兩會期間給總理當翻譯、中美會談給王毅部長當翻譯的張京就曾火爆網際網路。她幹練、冷靜的表現讓人佩服,她的翻譯讓外界清楚的聽到了中國聲音。如今的翻譯官們不僅擁有出色的聽寫能力,還展示着今日中國的形象。當然無論何時,準确都是翻譯的第一要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