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鳴等:美日韓三方協調立場,日韓澳新四國交換意見——借北約大會開兩場小會,有何意味?

作者:上觀新聞
劉鳴等:美日韓三方協調立場,日韓澳新四國交換意見——借北約大會開兩場小會,有何意味?

本文刊載于2022年7月1日《解放日報》第7版“國際”

北約峰會于6月29日至30日在西班牙首都馬德裡召開,首次邀請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等亞太地區夥伴國參加,還安排了美日韓、日韓澳新兩場小範圍峰會,引發外界關注。

不過,近五年來首次美日韓上司人會晤隻持續25分鐘,據稱日韓首腦鮮有眼神交流。日韓澳新四國峰會持續約40分鐘,據稱以禮節性問候為主,不涉及具體議題的讨論。

分析認為,美國試圖将北約推向亞太地區,以實作維護自身霸權、強化戰略圍堵的目标。但亞太國家各有考量。總的來說,集團對抗還是開放合作,兩股力量正在較量,但最終後者會占據上風。

劉鳴等:美日韓三方協調立場,日韓澳新四國交換意見——借北約大會開兩場小會,有何意味?

6月29日,西班牙首都馬德裡,美日韓三國上司人舉行會晤。CFP供圖

三方會晤有何考量

美日韓上次舉行上司人會晤要追溯到2017年9月。當時,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召集日韓上司人在紐約聯大會議期間開會。自那以後,日韓關系因戰時勞工賠償、慰安婦、半導體材料制裁等問題一落千丈。

“拜登政府上台後一直想撮合兩國改善關系。但由于日韓政府态度消極,一直未能實作,三國隻能舉行局長級磋商。”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劉鳴指出,如今,随着南韓政府更疊,韓日改善關系意願上升,本次北約峰會正好帶來了機會。

綜合多方消息,美國總統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南韓總統尹錫悅6月29日在北約峰會間歇舉行三邊會晤。整場會談持續約25分鐘,拜登坐在中間,韓日上司人面對面坐在兩側。三方确認了加強三國間合作的重要性,同意協調應對北韓核導威脅。

會上,拜登重申了“北韓半島完全無核化”“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兩大目标。尹錫悅希望将韓美日夥伴關系打造為“全球和平與穩定的又一支柱”。岸田指出,日本将從根本上加強自身防禦能力,以加強美日同盟的威懾和反應能力。

輿論認為,本次會晤以展示姿态為主,但三方面進展值得關注。

其一,三國同意加速推進以美國為核心的防務合作,可能包括加強聯合軍演等内容。6月11日三國防長會談就重新開機軍演基本達成一緻。

其二,日韓上司人再次面對面交流,或預示兩國關系開始解凍。此前一天,岸田和尹錫悅在歡迎晚宴上交談三至四分鐘,這是兩國上司人近年來罕見的單獨對話。有韓媒稱,韓日朝野關于修複兩國關系的氛圍已經成熟。此前因疫情而關停兩年多的金浦—羽田航線恢複營運。

其三,南韓在涉及中國問題上态度較為謹慎。南韓總統室官員稱,南韓上司人通路馬德裡不是為了讨論中國和台海問題,是為了讨論南韓在維護世界和平上應發揮怎樣的作用,并尋求與他國合作。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所長藍建學認為,觀察本次會晤可從國際大背景下切入。美國正在全球範圍内打造維護自身霸權的戰略平台。北約日益淪為美國的工具。邀請亞太國家參與北約峰會、召開美日韓上司人會議,目的都是調動全球資源、加大對華遏壓、維護美國的霸主地位。

“在此基礎上,韓日也有各自的小算盤。”藍建學說,南韓一方面着眼于朝韓博弈的需要,希望通過鞏固美韓同盟來震懾北韓;另一方面,旨在實作“中等強國外交”的政治雄心,在供應鍊、地緣政治等領域發揮其地區性或全球性角色。

至于日本,一是緊緊抱住美國“大腿”,做美國“印太戰略”的忠實走卒;二是希望借助美國之手,打壓遏制中國、鞏固自身在亞太地區的主導權。

劉鳴認為,時隔近五年,美日韓上司人會晤主要有四方面目标。一是協調三方會晤機制化問題,比如今後能否在三國局長級磋商外增加“2+2+2”這樣的磋商機制。二是配合美國“印太戰略”,加強各領域合作,包括供應鍊、海洋安全等。三是針對朝核問題提出一些解決方案。四是推動日韓實質性改善關系,以便推進三邊軍事合作、恢複韓日《軍事情報保護協定》等。

兩位學者都提到,美國有種焦慮感,希望日韓放下恩怨、一心融入其“印太戰略”。但受制于曆史問題、領土紛争、現實摩擦等,日韓關系的結構性沖突冰山難融,美國也很難深度介入。這次會談更多是禮節性見面,三邊同盟關系短期内很難發生實質性變化。

四國同台有何局限

6月29日美日韓上司人會談前,岸田文雄、尹錫悅與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紐西蘭總理阿德恩也舉行了簡短會晤。

與美日韓三方會晤不同,這場四邊聚會此前說法不一,直到開會前兩小時才确認消息。輿論注意到,這是四國上司人首次舉行類似會晤,由岸田主持。各方就近期國際形勢和印太地區共同利益、北約與亞太四國的合作方式交換意見。

為何四個“初來乍到”的夥伴國要借北約的場子開小會?外界議論紛紛。有日媒吹噓,本次峰會凸顯了亞太國家在北約外交舞台上的分量。韓聯社“潑冷水”稱,會議是四位上司人交換問候的機會,不是讨論特定議題的場所。

劉鳴指出,本次四國峰會由日本召集。日本與北約合作多年,近年來又在圍堵中國、落實“印太戰略”方面竭盡全力,不斷提出新設想。但日韓澳新在戰略上各有側重,四國同台形式多于實質,理由有幾點。一是四國平台沒有美國參加,不在美國計劃之中,推進重點可能不容易确定。二是南韓的戰略目标是深度融入西方同盟,但不會全面參與針對中國的行動,以保持自身靈活性。三是紐西蘭不是重要的戰略性國家,其關注重點還是國内和周邊,不願深度參與“印太”事務。四是四國之間的雙邊關系層次不同,可能會造成态度分化。

“或許看到近年來美國對地區局勢的掌控力正在下降,日本希望加強與地區盟友、夥伴的橫向關聯。”藍建學說,但其他三國想法各異,對于四國聯手仍有保留。

南韓新政府上台後親美色彩加重,但鑒于東北亞地區獨特的地緣結構、中韓之間的互相依存關系,其仍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等距離外交、維護健康互惠的中韓合作。澳洲在美國慫恿和挑撥下,近年來在反華問題上跳得很高。但總體上,随着新政府上台,澳洲還是不願徹底淪為美國的爪牙。紐西蘭更是希望能堅持獨立外交政策,與所有大國都保持良好合作,避免選邊站隊。

北約“東征”有何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美日韓、日韓澳新會談成果如何,四個亞太國家在北約這個軍事平台“抛頭露面”已在輿論場上引發熱議。

外界質疑,利用俄烏沖突增強歐洲凝聚力的同時,北約正加強走向亞太的步伐?

“北約在形式和概念上跟上了美國的‘印太戰略’,但機制和實質上還沒有。”劉鳴說,它在美國壓力下,不得不将美國利益納入其使命。但圍繞中國等問題,北約内部分歧較大,一些歐盟成員與中國的貿易關系很好,并不想完全與美國捆綁。北約與亞太國家目前隻是政治上形成互動,還沒有完全達到軍事和安全層面。

劉鳴認為,無論把北約納入“印太戰略”,還是美日韓加強合作,都展現了拜登政府“印太協調員”坎貝爾的思想,拉攏不同國家,打造一系列互相重疊的複合式機制,覆寫經濟、政治、安全、貿易、科技等各領域,将亞太地區網格化,給中國發展制造各種障礙,擠壓中國戰略空間。但問題在于美國國内政治不确定性很高,如果民主黨在中期選舉落敗,拜登政府将成為“跛腳鴨”。而且,政府财力也有限,一些政策構想如何落實并無着落。更重要的是,過去十幾年裡,中國與亞太國家合作基礎良好,互相依存,互相信賴。它們并不想卷入一場大國沖突。

藍建學指出,美國想搗鼓所謂的“亞洲小北約”是個僞命題。其一,與歐洲不同,亞洲國家間關系複雜,價值觀和利益取向較為分化。但亞洲國家普遍欣賞并遵從“和而不同”“和諧共生”的亞洲理念,主張協商一緻來解決地區問題。其二,亞洲廣大的“中間地帶”(比如東盟和一些周邊鄰國)不願看到北約把“安全悖論”從歐洲帶到亞太地區。是以,“亞洲小北約”從文化基礎、價值理念和實作成本等多方面看都不太可行。

“不可否認,北約‘亞太化’或者說亞太‘北約化’,把集團對抗的理念和實踐帶入亞太,加劇了新冷戰的風險,值得各方警惕。”藍建學說,過去二三十年裡,亞太地區國家積累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和價值理念,正随着時間推移凸顯其價值。集團對抗和開放合作,兩股力量正在角力,但最終後者會占據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