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商湯為什麼要“死磕”AI 技術?

作者:钛媒體APP
商湯為什麼要“死磕”AI 技術?

商湯上海總部(來源:钛媒體App拍攝)

這兩天,“人工智能(AI)第一股”商湯有點火,主要原因是233億股迎來巨量解禁。

6月30日,商湯科技(商湯-W,0020.HK)迎來首個解禁日。但早上港股開盤前,商湯科技卻釋出公告稱,管理層自願延長B類股份禁售期至12月29日,占已發行股份總數約5.98%,展示管理層對公司長期價值及前景的信心。

“徐立、王曉剛、徐冰及本集團若幹管理層成員以本公司為受益人自願承諾于2022年12月29日前,不會出售本公司于2016年11月1日采納的首次公開發售前受限制股份機關所涉及的B類股份,及本公司于2016年11月1日采納的首次公開發售前雇員激勵計劃(已修訂)下已歸屬的期權獲行使所涉及的B類股份。”公告稱,商湯創始人湯曉鷗将繼續持有A類股份,相當于公司已經發行股份數的20.61%,以及68.2%的投票權。

盡管解禁日第一天(30日)存在波動情況,但從業務來看,AI 技術有長期價值潛力。而四年累計研發投入超過80億元的商湯,具備長期競争優勢。

2021年受外部環境影響,科技企業股價表現均有明顯波動明顯。相對整體而言,商湯上市時股價逆市上漲,已表現出一定韌性。多家投行給予其“跑赢行業”評級或“增持評級”。

商湯早期投資者鼎晖投資董事長吳尚志先生表示:“AI 的發展是全球發展的大勢所趨。目前,人工智能的萬億級賽道正在加速整合與洗牌,将來勢必會出現千億美元市值的龍頭企業。商湯作為人工智能的龍頭企業,在人才儲備、基礎設施建設、原創研發、規模化應用等方面均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說在這場角逐中已然占據先機,有望成為智慧中國智能制造基礎設施的核心資産。”

6月20日,市場調研機構IDC釋出了《2021年中國 AI 軟體及應用市場研究報告》。報告顯示,2021年下半年,商湯科技在中國計算機視覺領域蟬聯排行榜第一,以壓倒式的優勢超越了一衆廠商。商湯科技的市場佔有率也由2020年下半年的18.4%增值至2021年下半年的22.2%。

此外,商湯SenseCore輸出的AI算力規模全球領先;而研究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聯合頭豹研究院釋出《2022年中國數字人市場觀測報告-裡程碑》顯示,商湯在數字人領域已成為了中國企業中的上司者,整體競争力第一。

相較于阿裡、騰訊、百度這些流量紅利模式的網際網路企業,商湯作為一家具備“硬科技”屬性的中國公司,砸錢死磕 AI 技術,通過技術投入把業務做深做厚,抵禦短期風險,成為中國 AI 領域不可忽視的增長力量。

“AI 第一股”的增長空間在哪兒?

今年以來,在疫情、通脹等承壓下,全球 AI 公司的估值普遍回調。

據騰訊新聞,多位專業投資人士表示,商湯的暴漲暴跌主要歸因在流動性因素,而不是基本面因素。早期的股價暴漲,主要是因為流動性過小,機構股東可以控盤,股價很容易被短線交易者影響。

解禁日第一天約有近70%的股份解禁,但預計較多是商湯的早期投資者,他們進入的成本價較低,且可能面臨到期或者業績考核壓力。其實早期投資者獲利離場是一個正常、短暫的市場行為,也有利于新投資人進場後建構新的底部。

換句話說,商湯長期基本面的向好趨勢,并不會因為解禁限售這類事件而改變。

那麼,從 AI 技術發展來看,作為“AI 第一股”,商湯的增長空間到底在哪兒?

首先是技術落地的營收增長。

财報顯示,2018年-2020年,商湯集團年營收分别達18.53億元、30.27億元、34.46億元,業績持續穩增。僅2021年,公司營收47億元,同比增長36.4%,毛利率為69.7%;淨現金為214.5億元,經調整虧損淨額為14.2億元。

商湯為什麼要“死磕”AI 技術?

商湯SenseCore的商業化模式為客戶規模化生産AI模型的商業價值,已開始在服務大型智慧城市及大型車企的案例中得到驗證。

以“智能制造示範工廠”福田康明斯發動機生産工廠為例,一輛汽車上的零部件多達上萬種,哪怕是同種零部件都有多種型号,且不同的生産工藝會産生不同的缺陷,要想針對每種缺陷檢測都實作足夠高的精準度,對AI質檢方案要求極高。

面對複雜的質檢需求,基于商湯AI大裝置SenseCore打造的光機電軟算一體化的深泉平台,發揮出其豐富模型積累的優勢,通過針對生産前、生産中、生産後提供多種産品形态,并結合商湯自研AI晶片發揮軟硬一體的高效推理優勢,實作了整體産線效率的優化。目前,該平台已經在多個工位落地。

商湯的四大核心業務闆塊(城市、商業、汽車、生活),均是在SenseCore的支撐下,提供面向各個行業的産品及服務。

從2021年報來看,商湯的智慧城市闆塊,累計城市數量從2020年末的94個增至140個,包括上海、深圳等,同比增長48.9%;智慧商業闆塊中,商湯企業方舟平台服務了超900家企業客戶的數字化轉型,同比增長10.3%,單客戶平均收入提高21.3%,典型客戶包括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京滬高鐵、中國電信、軟銀集團、阿裡雲等行業龍頭;商湯推出的SenseAuto絕影智能汽車平台,2021年底已服務超過40家車企,其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産品累計前裝定點數量達2300萬台,數量位居行業第一,覆寫未來五年内量産的60多款車型;智慧生活闆塊,去年搭載商湯AI SDK的手機已累計出貨15億台,累計内嵌于超過200個移動應用程式及手機遊戲,為60+商場、博物館和機場提供虛實融合互動技術。

今年2月,商湯已被納入恒生科技指數和恒生綜合指數;此前,中金曾發研報稱,商湯由于是同股不同權公司,在上市後滿6個月和20個交易日後且還滿足港股通的納入标準,則或可獲準納入,預計其納入時間在今年8月左右。這都說明商湯硬科技的核心競争力受認可,将吸引更多投資者的增量資金流入。

其次是長期的技術投入、人才搭建等資源。

在研發規模上,商湯可以稱之為“優等生”,過去四年累計研發投入超過80億元,遠超同行。

僅2021年,扣除股權激勵,商湯研發投入為30.6億元,占收入比為65.1%。相比網際網路巨頭6%-20%的研發支出也毫不遜色,占收入比超過BAT(百度、阿裡巴巴、騰訊)。

商湯為什麼要“死磕”AI 技術?

AI 人才方面,商湯科技也堪稱豪華。

自2014年10月以來,商湯一路收編深度學習領域的精兵強将。過去一年,商湯更是大舉擴充團隊,研發人員數從2020年的2803人增至2021年的4274人,占員工總數的70%。

持續的研發投入,大量的高精人才,進一步更新SenseCore AI大裝置研發出了全球參數量最大的計算機視覺模型。

2021年,商湯累計生産并實作商用的AI模型數達34000個,同比增長152%,平均每個研發人員年均生産的商用AI模型數同比增長72%,研發人效顯著提高。截至2021年底全球專利資産累計超過11,000件,相較于2020年底增長96%,其中發明專利占比78%。

最後是基于商湯AIDC所釋放的場景應用與産業化。

2022年1月,商湯建構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簡稱商湯AIDC)啟動營運。

據悉,商湯AIDC建築面積達13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約56億元,是SenseCore商湯AI大裝置的重要算力基座,也是亞洲最大的 AI 計算中心——峰值算力高達3740 Petaflops(1 Petaflop等于每秒1千萬億次浮點運算),同時還是華東地區首個落地營運的超大型 AI 計算中心,進而支援該公司在超大規模叢集并行訓練、萬億級參數大模型、蛋白質折疊研究等領域開展研究工作。

實際上,算力、算法、大資料一直是 AI 技術的“三駕馬車”,随着IoT裝置不斷增多,每天執行着上萬億次AI推理操作,那麼建立一套 AI 計算中心勢在必行,進而讓 AI 技術更能夠規模化應用以及商業落地。

以醫療健康領域為例,由于智能技術的賦能,大量生命資訊的數字化,新藥研發的速度将大大加快,過去研發新藥需要10至15年,現在很可能變成兩三年就能完成一個新藥研發周期。

2021年8月,基于商湯智算中心,商湯科技SenseTime公布了以原創AI技術賦能新藥研發和精準醫學的多項最新重磅研究成,包括深入發掘化合物、蛋白、細胞系和臨床大資料中的潛在規律,相關研究進展涉及蛋白質互相作用、癌症藥物反應、基于病理圖像的基因突變預測、和藥物重定向等四個方向,實作了 AI 技術的又一革新。

此外,“元宇宙”概念需要強大的基礎建設能力,而商湯将成為重要驅動者。6月下旬舉行的世界智能大會上,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徐立表示,元宇宙帶來了新的生産力、新的生産模式以及供給側的爆發。通過數字鍊進行元宇宙要素的确權,激發了人們的生産欲望,進而推動整體生産力的大規模爆發。

IDC中國研究總監盧言霞告訴钛媒體App,未來建立包括資料交易市場、資料交換共享平台、開源資料集在内的資料共享機制,開源以擴充資料量、通過開源社群建設大模型的繁榮生态,以及不斷降低訓練與推理的成本,并針對針對具體領域的小資料集訓練更精細的模型等,均是 AI 技術未來發展路徑。

是以,我們看到無論是商湯,還是阿裡巴巴、騰訊,都非常重視 AI 技術投入,尋求新的增長空間,幫助傳統産業數字化更新,讓企業長期保持技術能力。

堅持技術投入才是真正的長期主義

每一個新技術都有自己的成長周期,如今這紛繁複雜、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下,長期主義更需要戰略定力,忽略短期的噪音。

2022年世界智能大會上,徐立展示了一張Gartner 2021年新興技術成熟曲線(Hype Cycle),顯示 AI 軟體工程未來2-5年将會大爆發。此外,NFT、數字人、生成式AI等已成為熱門技術。

商湯為什麼要“死磕”AI 技術?

而商湯早已準備就緒。

盧言霞接受钛媒體App采訪時表示,商湯等企業是早期的市場進入者,在過去5-10年裡積累了技術優勢和市場資源,對産品、市場需求有深刻的了解。

這就是商湯科技在中國計算機視覺領域持續蟬聯份額第一的核心原因。

“從業務上看的話,商湯論收入規模确實算 Al 公司裡面最大的,這幾年的成就也比較突出,在Al行業的地位毋庸置疑。”盧言霞表示。

中國經濟的發展,正從要素驅動,轉向智能創新驅動。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提到,“2030年中國達到世界領先水準,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核心産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産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也再次明确,将支援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強調深化内地與港澳經貿、科創合作關系,高品質建設粵港澳大灣區。

商湯恰逢其時。當中國大力發展 AI 技術的重要時機下,商湯大量投入技術研發,不斷推進數字化、智能化、産業化更新,符合科技創新下的時代特征,等待 AI 軟體未來規模化生産之時開花結果,成為行業極稀缺的“頭雁”。

去年12月28日上市當天,徐立在演講中表示:“持續的大規模技術投入帶來創新,再有商業模式發展,這是一條罕有人走的路。艱難之處在于商業的不确定性。但當我們看到 AI 在諸多行業突破了‘工業紅線’的時候,讓我們更加堅信技術突破能帶來的普惠價值。”

實際上,隻有持續性的投入原創性技術研發,才是一家企業的真正長期主義,也符合國家長遠發展、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标。

短短8年時間,商湯成長為亞洲 AI 的領軍企業,一次次用技術突破去重新定義場景和模式,去重新整理行業、重新整理大衆對于 AI 的認知。正如徐立所說,商湯始終堅信 AI 技術變革帶來增量價值,必将推動普惠和公平的智能時代到來。

商湯科技已經用實踐證明,堅持技術投入才是真正的長期主義。

(本文首發钛媒體App,作者|林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