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叙利亞文物來華記

作者:海峽網絡
叙利亞文物來華記

身着典型蘇美爾人服飾、做祈禱姿勢的祭拜者雕像。

叙利亞文物來華記

從2019年下半年,中國文物交流中心開始和叙利亞文物與博物館管理總局密切溝通,協調叙利亞古代文物來華展出事宜。最終標明的展品來自大馬士革國家博物館、阿勒頗博物館、代爾祖爾博物館等9家叙利亞的博物館。

圖為2021年5月,叙利亞展品在大馬士革國家博物館裝箱,準備前往中國。

叙利亞文物來華記

2022年6月,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從業人員在北京展覽現場布展。

圖中文物為刺猬形奠酒容器。可以看出,鳥類等形狀的象征性陶器,并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而是用于祭祀儀式。

叙利亞文物來華記

羅馬時期叙利亞的文化遺産,首推建築與雕塑。肖像雕塑題材多樣,既有國王貴族,也有普通平民,展現了羅馬雕塑着重于寫實與故事,擅長刻畫人物本來面貌的特征,是古代叙利亞的藝術代表之一。

圖為發現于帕爾米拉古城遺址的墓葬雕塑。

叙利亞文物來華記
叙利亞文物來華記

“美索不達米亞”在希臘語中是兩河中間的意思,即兩河流域,大緻包括現在的叙利亞、伊拉克、科威特、約旦、伊朗西部、沙特阿拉伯東北部等地。

從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年,先後興起了蘇美爾人、巴比倫人、亞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等,形成了各種文化的大融合。這一地區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包括發明了太陰曆、楔形文字、計算重量和長度的方法,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建築,推出了世界第一部法典——《漢谟拉比法典》,另外,在陶器、青銅、鐵器等方面的制作工藝也令人驚歎。

随着現代考古技術的發展,古老的城垣及相關文物重見天日。

圖為兩名亞述官員側面像,是少數被儲存至今的亞述壁畫之一。

(資料來源:中國文物交流中心)

叙利亞文物來華記

鍊 接

在196件/組展品中,有中方提供的3件,共同展現着不同文明間的密切交流。《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刻有古叙利亞文,是研究景教在中國唐代傳播的情況以及當時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資料。

圖為《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拓片(局部)。

叙利亞文物來華記

鍊 接

這件來自叙利亞的藍綠色釉陶碗,顔色與天空的顔色相近,專家發現其陶坯的改良可能是模仿中國制瓷技術的結果。雖然當時該地區陶瓷技藝還未達到中國制瓷技術水準,但在阿拔斯王朝時期,這種釉陶器皿在叙利亞北部地區已經大量生産。

(本版供圖:中國文物交流中心)

地處亞非歐三大洲“十字路口”的叙利亞擁有3500多處古迹,猶如一座裸露在藍天下的龐大博物館。兩河流域的文明曙光、希臘化的風潮等各種文化在這裡交流融合,讓這片土地留下了古老的楔形文字、衆多的宏偉古迹、多元的藝術風格,還有聞名于世的天文星象、數學曆法、文學史詩……

日前,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和國家圖書館聯合主辦的“邂逅·美索不達米亞——叙利亞古代文物精品展”來到北京,在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展,這是叙利亞文物首次大規模來京展出。

展現50萬年文化圖景

文物不語,承載的文明卻異彩紛呈。

展現“跨文化”風格的蛇紋綠泥石罐、兩河流域代表性的物質遺存滾印、源于埃及神話的羊頭獅身斯芬克斯雕件……展出的精美文物不僅讓觀衆感受到叙利亞曆史文明的絢麗與厚重,更讓人感歎多年磨難并不能減損其燦爛光芒。

步入展廳,沿着時間軸線走進叙利亞“古老的昨天”。展覽共分為“曙光”“變革”“争霸”“融合”“對話”5個單元,橫跨叙利亞的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以及希臘、羅馬和伊斯蘭時代,描繪了長達50萬年的文化圖景,展示了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策展人祁钰告訴本報記者,除第五單元“對話”旨在展現中叙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之外,其餘4單元的文物均以時間為線索,展示叙利亞的曆史文明程序。“在策展時,我們希望每個單元的文物都能反映時代特征,比如,舊石器時代選擇的是突出人類逐漸掌握打制石器技能以及呈現采集狩獵生活方式的相關文物,到了青銅時代,人們開始廣泛使用金屬原料制作裝飾品、勞動生産工具和生活用具,我們就選了青金石項鍊、穿孔青銅斧、滾印、楔形文字泥版等文物……”

在出土于埃勃拉遺址的一條項鍊前,不少觀衆贊歎其精美的工藝。這條項鍊由一條細鍊和兩個似橡果的吊墜組成,吊墜分别由水晶和石頭制成,細鍊則由小金環交結而成;在來自阿勒頗博物館的刺猬形奠酒容器前,觀衆駐足欣賞,了解其功用,捕捉其中的文化資訊;在烏伽裡特語泥版前,觀衆在猜測其記載的資訊;在藍色為背景、黑色花紋為裝飾的方形釉磚前,觀衆在欣賞波斯造型藝術……正如一名觀衆所言:“之前對叙利亞文明幾乎不了解,展覽提供了一個與其共情的機會。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叙利亞古代文物,對源遠流長的叙利亞文明,有了切身感受。”

從阿舍利文化典型代表手斧到用于倉儲賬目記錄的陶球,從提到農業配置設定中奶牛和禽鳥數量的楔形文字泥版到亞述壁畫,從希臘化錢币到樂師陶像……在時光長河中留下不同印記的展品展示了叙利亞這片土地在不同時期孕育出的燦爛文明以及由此産生的豐富、多樣、開放的文化。

從3年前就開始籌備

此次叙利亞古代文物在中國大規模展出從3年前就開始籌備。

2019年5月,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共同承辦的“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講述各國文明故事,呈現各國文明之美,反響非常好。這個展覽為亞洲各國互相交流、展示、溝通、了解搭建了重要平台,拓展了亞洲文明對話多樣化管道。當時,叙利亞有37件文物亮相,那是叙利亞文物第一次來華展出。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對外聯絡處副處長馮雪至今記得當時受到的震撼,“37件文物十分驚豔。但與此同時,在舉辦這次展覽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家對叙利亞文明并不是很了解。亞洲文明展是一個契機,讓我們對叙利亞文明有了初步了解”。

在此背景下,為促進文明互鑒,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有了将叙利亞古代文物大規模在中國展出的想法。“位于亞洲大陸西部的叙利亞,由于處于重要地理位置,其文化的多樣性譜寫了一部壯麗的史詩,它的古老與輝煌令人肅然起敬。雖然曆經時代的變換,但叙利亞豐富的文化遺産至今仍令人歎為觀止。我們希望通過展覽向觀衆呈現完整的叙利亞文明發展史,和觀衆共享叙利亞不同時期、不同文明的建築師、雕塑家等傳承下來的藝術精品與經典。”馮雪說。

想法敲定之後,2019年下半年,中國文物交流中心開始和叙利亞文物與博物館管理總局聯系,協調叙利亞古代文物來華展出事宜。“在合作過程中,我們收到了叙方非常積極的回報,最終標明到中國巡展的文物展品都非常珍貴。”在馮雪看來,除中叙友好這個大背景之外,原因之一是叙方認為中國是非常安全的,博物館的展陳條件也非常好。

據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譚平介紹,最終展出的196件/組展品來自大馬士革國家博物館、阿勒頗博物館、代爾祖爾博物館、賈頗勒博物館、拉塔基亞博物館、霍姆斯博物館、塔爾圖斯博物館、德拉博物館和斯維達博物館9家叙利亞的博物館和3家中國國内的博物館,國内展品包括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拓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刻花紋石碑、敦煌研究院的叙利亞文《聖經·詩篇》複制品等。“旨在展示中叙兩國曆史上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展現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傳統友誼。”譚平說。

中叙雙方共同努力

在敲定展品前,有一項重要工作——完成策劃稿,勾勒展覽脈絡。

據祁钰介紹,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策劃稿修改近10稿,一直到2020年上半年才最終完成。“接下來是根據策劃大綱選擇展品,這個過程比較長。為了達到最好的呈現,需要反複協商,不斷調整。”

叙利亞古代文物來華展出之路,也可謂一波三折。完成展品的挑選後,如何将文物從叙利亞運到中國是另一道難題。經過中叙雙方從業人員的不懈努力,這些文物于2021年6月底抵達中國境内,于7月前往深圳。本來按照原定計劃,巡展第一站深圳的開展時間是6月,後來推遲到了8月初。

按巡展順序,“‘叙’寫傳奇——叙利亞古代文物精品展”于去年8月4日至11月7日在深圳市南山博物館展出,“文明的萬花筒——叙利亞古代文物精品展”于去年12月30日至今年5月8日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展出。目前正在北京展出的“邂逅·美索不達米亞——叙利亞古代文物精品展”是叙利亞古代文物主題展覽來華巡展的第三站。

從開始聯系到敲定展覽,祁钰和叙方通過電子郵件反複溝通。“開展後,在現場看到觀衆為了按照展覽的時間順序觀展自覺排隊,注意到觀衆認真仔細閱讀展闆上的文字和展品介紹,那一刻,覺得大家之前的辛苦都值了。”祁钰說。

在展覽現場,一名女觀衆打開手機,與電話那頭的女兒視訊連線,為小姑娘描述:“這是太陽神赫利俄斯石雕,這是亞述浮雕,這是古希臘銅币”;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拍下了展覽中的每一件展品,展闆上的每一個字……當記者把這些場景轉述給祁钰時,電話那頭的她聲音頓時高了起來,“哇!這真是太感動了”。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站在叙利亞這個“文明的十字路口”,不僅能欣賞到多樣的人類文明賦予了世界姹紫嫣紅的色彩,更能感受到古老的“絲綢之路”上各國人民共同譜寫的友好篇章。也正是不同文明間的互動、交融,最終成為推動世界文明共同發展的強大動力。

叙利亞文化部部長盧巴納·姆沙威表示,“絲綢之路”,被古代亞述人稱為“塞米勒米斯之路”,它以中國為起點,穿越山海、沙漠、平原、山谷,聯通數千城鎮,在美索不達米亞與印度、波斯等地區間建立聯系,然後穿過叙利亞的土地,直至歐洲和馬格裡布地區。這條路使叙利亞人民和中國人民相知相交,建立了文化交流的橋梁,習俗、信仰、生活方式等也互相影響。

本次展覽的“對話”單元,就展示了中叙兩國間的友好往來。

據譚平介紹,中國史書先後将在古代叙利亞地區建立的國家稱為“條支”“大秦”“大食”等。“絲綢之路”更将叙利亞和中國連接配接起來,兩地始終往來不斷、互通貿易、交流文化,并持續至今,對各自文明的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

“比如,此次展覽中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拓片,就記載了起源于古叙利亞地區的景教教義、禮儀,碑上除漢字外,首末兩行刻有古叙利亞文。該碑是研究景教曆史及其在中國唐代傳播的情況以及中國古代與叙利亞等地文化交流、友好往來的重要實物資料。”譚平說。

出土于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叙利亞文《聖經·詩篇》,每頁從右向左橫書有15行叙利亞文,為研究景教的儀式等提供了原始資料。此次展覽展出的是其複制品。

此外,叙利亞的帕爾米拉、杜拉歐羅巴等地作為“絲綢之路”的中繼站和分水嶺,将絲路貿易向西北延伸到歐洲,向西南通往埃及。

本次展覽中,來自大馬士革國家博物館的展品“絲綢織物”發現于帕爾米拉的一處墓葬中,可能從中國進口而來;同樣來自大馬士革國家博物館的阿拔斯王朝時期的展品藍綠色釉陶碗,顔色與天空的顔色相近,專家發現其陶坯的改良可能是模仿中國制瓷技術的結果。

相關專家表示,叙利亞古代文物精品展系列巡展為中叙兩個古老文明之間的文化交往注入了新活力和新内容,為促進中叙兩國文明交流互鑒、互相啟迪提供了一個新的人文交流平台,也讓中國觀衆可以從不同角度感受亞洲文化地緣相近、文化相親,和而不同、和諧共存的特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