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生大事》并不完美,卻成為了上半年最佳國産電影

以下内容涉及劇透,請謹慎閱讀

《人生大事》已經上映一周,貓眼評分9.6,豆瓣7.4,票房接近5個億。這是今年疫情反複以來,敢于上院線“吃螃蟹”的第一部國産電影。雖然它并不是完美的,但是無論票房還是口碑都足以讓它成為2022上半年度國産電影最佳。

導演劉江江一直想寫一個殡葬題材的電影。這個題材小衆,敏感,聽上去甚至很文藝,難以滿足大衆口味。但劉江江對“葬禮”有着比較有趣的看法。在采訪中他提到了小時候自己的成長經曆,他在農村長大,二爺是村裡的“白事大了”,村子葬禮上給逝者穿衣入殓,以及後續的一整套儀式活兒都是二爺負責。劉江江從小就跟着二爺在村子裡的葬禮上吃席、聽戲、看電影,這成為了導演的文藝生活啟蒙。在一個孩子的視角裡,“死亡”不是消逝、離别,而是浪漫且熱鬧的童年往事。

《人生大事》并不完美,卻成為了上半年最佳國産電影

有了這個視角,《人生大事》的故事呈現出了特殊的氣質——煙火氣裡的希冀與浪漫。故事選在了武漢拍攝,熱鬧的街巷中開着一家“上天堂”的殡葬店。朱一龍是武漢人,他在劇中算是突破了過往溫文爾雅的形象,自稱“老子”,一口道地方言,活脫脫的街溜子的形象還是挺讓人驚喜的。

現實生活中,殡葬師的工作總讓人感到很神秘,又透着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忌諱。但在《人生大事》中,殡葬師三哥在小文看來,是“種星星的人”。小時候,劉江江的奶奶告訴他,“地上少一個人,天上就會多一顆星星”。是以,在整個故事裡,人生的落幕時刻不再是一件沉痛的事情,它折射出的是人世間還活着的人的悲歡離合。這個基調避免了沉悶,電影也充滿了溫暖、治愈感,甚至很好哭。

《人生大事》并不完美,卻成為了上半年最佳國産電影

《人生大事》劇照

救贖:“父女情”

電影開場,繼承了父親衣缽的莫三妹(朱一龍 飾)穿過武漢鬧市區,趕往一戶人家處理後事。他動作麻利,用熱毛巾捂住老人僵硬的關節,一點點讓已經僵硬的關節複位。“寬腳穿鞋走大路,平安走過奈何橋”一條龍服務口号喊得也極為熟練。但他的行頭和做派卻顯得流裡流氣。平頭、花襯衫、金項鍊,耳朵上别着一根煙,嘴裡嚼着口香糖,透着漫不經心。朱一龍的表演在五分鐘之内抓住了觀衆,一個剛剛刑滿釋放的街溜子怎麼就幹上了殡葬師呢?

《人生大事》并不完美,卻成為了上半年最佳國産電影

莫三妹是大名,朋友都喊他三哥,做了一輩子殡葬的老爹對他極為不滿,不得不用“上天堂”的房産證誘使他繼承衣缽,三哥從小跟在父親身邊目睹了無數的死亡和葬禮,他和大多數人一樣對這個行當有偏見,他并不認為這是一個有意義和體面的工作,女朋友嫌棄他的職業,還和害他入獄的情敵有了孩子,他每天在想的就是老頭子過戶後,就關掉這個“晦氣”的店鋪。他的失敗人生以及他從小就“低自尊”的自我懷疑,讓他隻能用吊兒郎當的行頭和态度招搖過市,仿佛這樣才能掩蓋他的失落。

《人生大事》并不完美,卻成為了上半年最佳國産電影

失去了相依為命外婆的小文是另一個失意者,她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母親自從她出生後就消失了,外婆從小撫養她長大。外婆離開了,小文還來不及分辨死亡真正的意味。從某種程度來說,小文是三哥的童年翻版,遭人嫌棄,不知道如何溫柔和愛,遇到問題,隻能像性情剛烈的小野獸一樣咬人,拿着紅纓槍,頭上紮着丸子頭,就是一個惹是生非的小哪吒。

《人生大事》并不完美,卻成為了上半年最佳國産電影

小文糾纏上了三哥,她要他還外婆給她。就這樣,兩個陌生人,從互怼冤家模式開始了相處。影片裡暗藏着死亡的命題,實際上是“父女情”不斷進展的助推器。影片中呈現了五個葬禮,一開始,三哥非常厭惡小文的糾纏,把她當成了掃把星。小文第一次放聲大哭,是三哥向她揭開了“死亡是什麼?”的真相,“你外婆送火葬場去了,被燒了,變成煙了,飄到天上去了,不見了,消失了,你以後再也看不到她了!”這是殘酷的死亡教育,從這一天開始,小文知道,自己的外婆再也不會回來。

《人生大事》并不完美,卻成為了上半年最佳國産電影

小文繼續給三哥“惹禍”,她在和自己年紀相仿的女孩的骨灰盒上畫上了很多星星,這氣壞了三哥,但這些看似胡亂的孩童塗鴉卻讓失去了孩子的父母倍感安慰,因為他們的女兒和小文一樣,喜愛畫畫,這點題了“種星星的人”的寓意,慢慢讓三哥了解,作為殡葬師,其實能給生者帶來最後的寬慰。

《人生大事》并不完美,卻成為了上半年最佳國産電影

為了讓三哥賺錢,小文給他介紹了外婆生前的舞伴。老頭要花三十萬給自己辦一個皇帝規模的活人葬禮,葬禮上,兒女大鬧“葬禮”,老頭道出真相,甯願把拆遷的錢花光,也不想兒女為錢财搶破了腦袋。葬禮變成了鬧劇,荒誕之中,道出生死之外,無大事。

《人生大事》并不完美,卻成為了上半年最佳國産電影

這個故事的大方向不難猜,“救贖”是這個電影的主線。同是天涯淪落人的三哥和小文惺惺相惜,互相依存、陪伴以及實作彼此的成長。這種“浪子回頭”和“天真孩童”之間互相救贖的片子就算你算準、猜中每一個環節,你依然沒辦法抗拒它的戳心。

這讓我想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拍攝的電影《完美的世界》,一個剛剛越獄成功的逃犯劫持了一個男孩為人質,開始一場逃亡之旅。一個無惡不作的逃犯在男孩身上看到了自己,兩人都在童年中缺失了父親。讓逃犯不禁産生了同病相憐的感受,無形中承擔起了父親的角色。還有一部公路電影《菊次郎的夏天》也是大叔+正太的救贖配置,北野武飾演一個社會底層的沉淪者,那個暑假,遊手好閑的菊次郎決定陪着有些自閉的國小生正南去看望他住在其他小鎮上的母親,這勾起了菊次郎對于父親的回憶。

《人生大事》并不完美,卻成為了上半年最佳國産電影

回到影片,三哥和小文之間雖然沒有血緣關系,相比那些糟糕的原生家庭,這種關系更顯珍貴。對于成年人來說,生活給了你堅硬的外殼和面具,但面對童真時,你會軟化,甚至被擊中。就像三哥這種看似吊兒郎當的江湖糙漢,一遍遍聽着小文念叨“外婆告訴我……”,逐漸淪陷。

《人生大事》并不完美,卻成為了上半年最佳國産電影

影片中最後的兩個葬禮,是給“情敵”修容和完成“父親”的遺願。前者說的是死者為大,人生到死終究可以和解放下。後者是父親給他出的一個考題,父親要一個不一樣的葬禮,幹幹淨淨地來,幹幹淨淨地走,不要多花錢。三哥把父親的骨灰變成了天空中綻放的煙火,葬禮隻不過是活人給活人的儀式與安慰。“父親沒有消失,它隻是成為了天上的星星,照亮前行的路。”

《人生大事》并不完美,卻成為了上半年最佳國産電影

硬傷有,全靠情感填坑

《人生大事》在故事結構上有它本身的問題。比如說三分之二劇情之後,有很多比較生硬的情節出現,三哥的兩個好友銀白雪和王建仁結婚後,名義上收養了小文。突然,小文的親生母親出現,已經和小文培養出感情的三哥在經曆了一晚上的思想鬥争之後,決定偷偷把小文還給她的親生母親,結果小文在車裡醒來,哭着喊着要下車,三哥突然後悔了,追着車跑了好幾條街。這種情節在戲劇沖突上拉滿,但總覺得,是為了制造最後的高潮準備的橋段,如果依照劇中人物性格分析,三哥應該知道小文的脾性,小文就算被送走肯定還會跑回來,更何況已經有了正式的收養手續,就這麼輕易地送還給了親媽?實在是有一些兒戲。

類似這樣的“強情節”其實不少,但是整個電影看下來,雖然是預料的故事走向,但依然能看到很多閃光的驚喜,會有無法按捺的情緒上頭。後來我想了想,覺得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導演自身對于這個命題的熟悉,在細節上保持了一種真實且濃厚的情感。

《人生大事》并不完美,卻成為了上半年最佳國産電影

這是劉江江的處女作,童年對二爺和大伯的觀察、回憶和情緒,讓他具備了坦誠面對“生與死”的決心。除了童年記憶,劉江江在電視台做新聞采風時,收集了很多真實的案例,比如電影中的“活人葬禮”的荒誕,以及撈屍人如何打撈一個孩子。是以,發生在“上天堂”裡的所有故事在一種強烈對比中完成着導演濃墨重彩的叙事,并且很多意猶未盡的隐喻值得回頭玩味。

比如,“上天堂”身處鬧市,隔壁就是婚慶店,一喜一喪,好像是人生的開始和終點,而且你逃不脫,離不開。又比如,兩個角色的塑造用了“哪吒”和“孫悟空”的互文方法,言語無需過多,自然而然讓劇中人物立住性格。哪吒小文與被五指山壓住的孫悟空三哥,都是怼天怼地,不服命運安排的人物,一般人見到都覺得邪性,但是兩人之間卻越發懂得彼此真正的正直和善意。

《人生大事》并不完美,卻成為了上半年最佳國産電影

劉江江曾經在采訪中聊起決定寫下這個故事的一個關鍵性畫面。那時候他還在電視台工作,看到機關前的壽衣店門口停着一輛車,車上是花圈和骨灰盒,透過門窗能看到一個在寫作業的小姑娘。或許是當了父親的關系,他一下子被這個畫面觸動了,好像看到了一種“春天的感覺”。

影片裡很多戳人的情節雖然細小,但是當了父母的人一下子就不行了。三哥給小文紮小辮;三哥第一次穿着西裝去開家長會;為了留住小文外婆的語音,他想盡了辦法把語音縫在小文的玩具裡;決定收養小文時說,“我就是受不了妖魔鬼怪欺負人”;還有一個很有喜感的片段,劇中小文誤吞下了玩具,一群人拿着筷子蹲守在廁所外面等她排出玩具,這源于劉江江和兒子的親身經曆。據說在現場,拍三哥和小文的戲時,劉江江經常一回頭,發現場記和一旁的制片人都在抹眼淚。這部影片的監制是韓延,他曾經執導了《滾蛋吧!惡性良性腫瘤君》和《送你一朵小紅花》,死亡是他擅長的母題,笑中帶淚的表達也是他和劉江江的共識。

《人生大事》并不完美,卻成為了上半年最佳國産電影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死亡話題成為了一種禁忌。我曾經看到過一種說法,“死亡話題會使談論者感受到一種‘消失的威脅’,進而産生恐懼和無意義感,會導緻一種内心的排斥”,看着三哥父親火化後的骨灰最終成為漫天綻放的煙火,那一秒鐘,我的内心很平靜,火光照亮了漆黑的夜空,以及所有人的面龐。好像死亡也并不那麼可怕了,重要的是更好地生活吧。

覺得好的朋友,幫忙點下贊哦,感謝您的舉手之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