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誰是這個世界上最毒的哺乳動物,蝙蝠說第二,沒有誰敢當第一。
作為哺乳動物唯一的空軍,蝙蝠練就了一身的本領,其中就有令人類震驚的絕技——與病毒共存。
作為動物界的“絕命毒師”,蝙蝠攜帶了4100多種病毒。

蝙蝠吃水果
這其中随便拿一種出來,對人類都是緻命的。
那麼蝙蝠為何會變成“毒王”?它又是如何代表哺乳動物飛向天空的?
或許蝙蝠的故事遠比我們知道的勵志,從一個邊緣物種,一步一步進化成最繁盛的哺乳動物類群之一。
一飛沖天的蝙蝠
一蝠沖天
民間常說,蝙蝠是老鼠吃鹽之後變的,其實這個說法是錯誤的,蝙蝠和老鼠沒有任何關系。
仔細看蝙蝠的牙齒就能看出來,老鼠是齧齒類,有兩對标志性的大門牙,蝙蝠是一口尖牙,一看就不是齧齒家的。
實際上,蝙蝠自成一派,在生物劃分上屬于翼手目,這是一支非常古老的族裔,最早在550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在化石裡面。
蝙蝠和老鼠沒關系
蝙蝠的祖先很有可能與今天的食蟲目同源,最早是生活在樹枝上的小型哺乳動物,甚至和靈長類的祖先當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鄰居。
大約5500萬年前,地球遭遇了一波全球變暖,整個兩極的冰川都融化了,地球自白垩紀末大滅絕之後,迎來了一波森林的興盛。
在這波變暖中,最大的赢家就是這些樹栖動物。
這段時期,最早的靈長類出現,同時,最早的蝙蝠也出現在了化石之中。
蝙蝠的祖先
蝙蝠雖然是哺乳動物,但卻是翼龍的“精神繼承者”,它将自己的前肢進化為了皮翼結構。
隻不過翼龍是将自己的一根手指延展出皮翼,蝙蝠則是把自己的整個巴掌延展出皮翼。
在翼龍滅絕1000萬年後,皮翼結構再現江湖,鳥類的天空迎來的久違的競争者。
然而蝙蝠與鳥類的第一次對決,可以用慘烈來形容,因為比起前輩翼龍,蝙蝠身上全是短闆。
翼龍的身體結構
絕命毒師養成計劃
鳥類作為恐龍幸存的火種,擁有地球上最強的呼吸結構——氣囊系統。
蝙蝠則啥都沒有,就兩個肺,這注定了蝙蝠不能飛太高,不然很容易缺氧。
鳥類擁有最強的視覺,甚至能看見紫外線。
蝙蝠的視力實在是太虐了,它們還不如自己的靈長類鄰居,好歹靈長類進化出了三色視覺,蝙蝠和黑白色盲沒有什麼差別,這對它們飛行大為不利。
鳥類極佳的視覺
此外,蝙蝠的皮翼是巴掌延伸出來的,這導緻它們将力量都集中在了上肢,結果下肢無力,它們無法做到平地起飛。
面對種種不利,蝙蝠對自己進行了魔改。
呼吸系統不行那就大力出奇迹,增強自己的心跳,一分鐘上千次,這樣增加新陳代謝速度,就不會缺氧。
視力不行那就發揮哺乳動物聽覺強大的特點,進化出回聲定位。
蝙蝠的回聲定位
發射超音波,然後利用反射回來的超音波判斷前方的情況。下肢力量不夠,那就采用倒挂的方式,利用自由落體起飛。
盡管蝙蝠做到了極緻,但是它們依舊沒有撼動鳥類的生态位,為了避開與鳥類的直接競争,蝙蝠改為夜間活動。
因為對于使用聲波的蝙蝠來說,有光和沒有光對它的影響都不大。蝙蝠已經做好了決定,與黑暗為伍。
由于長期居住在陰暗潮濕的山洞裡,加上蝙蝠群居,這樣很容易造成病毒在蝙蝠群體内蔓延。
蝙蝠居住在山洞裡
但是蝙蝠卻能和這些病毒“友好共存”,因為蝙蝠有兩大絕技,第一招是高燒不退,第二招是DNA修複。
蝙蝠飛行時的心跳每分鐘1000次以上,新陳代謝極速加快,體溫達到恐怖的40℃以上。
這導緻蝙蝠的免疫系統在它飛行的時候瘋狂啟動,讓它擁有超強的抵抗力。
加上它新陳代謝快,體内的很多病毒會被及時清理出去。
由于長期發高燒,蝙蝠的DNA會出現斷裂,是以它進化出了修複系統,能夠将殘缺的DNA恢複。
DNA斷裂修複
不過,已經破損的DNA再怎麼修複也無法百分之百恢複到原來的樣子,為了不讓基因出現錯誤,蝙蝠的相容性很好。
也就是基因改變後,也可以和過去合成相同的蛋白質。
科學家們認為,蝙蝠用來修複基因的一些原料,可能就是直接拿這些病毒的DNA片段,因為全球所有的生物,基因的物質是差不多的。
憑借這兩個逆天的技能,蝙蝠在5000多萬的時間内,與4100種病毒共存,埃博拉病毒、尼帕病毒、冠狀病毒、狂犬病病毒、亨德拉病毒、馬德堡病毒等等。
最終,蝙蝠活成了絕命毒師的樣子,成為了動物界遠近聞名的“毒王”。
各種病毒
毒師降臨
這些病毒對于蝙蝠來說沒什麼,可是對于其他動物來說,總有一款“适合”它們。
人類社會裡爆發的多種病毒,其他動物隻是中間宿主,真正的源頭在蝙蝠。
蝙蝠在夜間活動的時候,會接觸到其他動物,再經過這些動物擴大傳染範圍。
哪怕人類沒有直接接觸蝙蝠,也能被感染上它身上的病毒。
最慘的是,經過基因分析,蝙蝠所在的翼手目,與人類所在的靈長目,有遙遠的親緣關系。
中間宿主果子狸
确切地說,除了澳洲那群長袋子的動物,其餘哺乳動物都是真獸亞綱,互相分化不到1億年的時間,籠統來說還是“一家”。
是以這就導緻彼此之間沒有那麼“見外”,有什麼病大家一起得了。
蝙蝠作為會飛行的動物,遷徙能力很強,基本上就是一個會動的“毒包”。
全世界的蝙蝠種類有962種,僅次于齧齒類,是哺乳動物中第二繁盛的類群,遍布南北極以外的地區。
蝙蝠是真獸亞綱動物
這導緻它們将病毒帶到了世界各地,大家一起“有蝠同享”。
更要命的是,蝙蝠的壽命特别長,能一口氣活30到40年,是同體型動物的10倍。
按理說它新陳代謝快,壽命會很短,比如鼩鼱的心跳同樣是每分鐘1000次,可是它隻能活14到15個月。
蝙蝠能活這麼長,與它天敵比較少,加之自己能修複DNA有關。
壽命極短的鼩鼱
蝙蝠滅絕之後
這麼可怕的蝙蝠,如果滅絕了,地球會變得更好嗎?
答案是不會,地球反而會變得很糟糕。
蝙蝠已經存在了至少5000萬年,早已經在自然界擁有了無法取締的生态位。
蝙蝠的食性很廣,有吃昆蟲的,能有效控制蟲害;有吃水果的,能幫助播撒種子;有吸花蜜的,幫助植物授粉。
還有吸血的蝙蝠,當然它們更多地是傳播疾病。
吃水果的果蝠
其實蝙蝠的性格比較謹慎膽小,它們一般會主動遠離人群,深居簡出居住在深山老林裡面。
蝙蝠之間存在着社交與互助,比如令人害怕的吸血蝙蝠,它們會在同伴缺少食物的時候,将自己吸到的鮮血吐出來分享。
如果有小蝙蝠失去了母親,那麼其他母蝙蝠會收養它。
之是以蝙蝠身上的病毒來到了人類身上,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人類的活動範圍增大。
不管是人還是家畜,與蝙蝠的接觸增加了,這導緻蝙蝠将病毒直接或者間接傳染給了人類。
蝙蝠病毒傳播途徑之一
比如在非洲造成嚴重影響的埃博拉病毒,主要寄生在一種果蝠身上,這種果蝠體型很大,有1斤左右。
缺少食物的非洲人民抓蝙蝠來吃,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感染了埃博拉病毒。
再比如亨德拉病毒,是因為人類飼養的馬匹接觸到了蝙蝠,被感染,然後病馬又接觸人類,導緻人畜共患的疾病。
埃博拉病毒在非洲肆虐
蝙蝠雖然是“絕命毒師”,但是它從來沒有主動下毒,它沒有理由被滅絕,也不應該被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