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聚焦勞動教育①丨一個學校的“勞動教育”改革之路:教室裡熱火朝天忙炒菜,校園裡挖地種菜、學養雞

作者:海報新聞

視訊加載中...

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陳洋洋 孫靓 濟南報道

2022年,中國的勞動教育迎來了一次重要改革。

今年,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标準(2022年版)》。中國小生要學煮飯炖湯、種菜養禽、維修家電……從2022年秋季學期起,多種勞動技能将納入課程,引發社會關注。

近日,大衆網·海報新聞深入采訪,聚焦勞動教育之變,推出系列報道。本期,記者跟拍了山東濟南一所學校的“勞動教育”改革之路,講述一所市區學校如何破解場地難題,将勞動教育辦成特色課。

教室裡的“勞動宴”

“太香了!快出鍋了!”6月27日,在濟南,一間教室中,一場“勞動宴”正在舉行。

這是濟南市民生大街國小,學校位于濟南繁華老城區,作為一所老牌知名學校,學校的場地并不大,勞動場地卻不少。

炒卷心菜、拌黃瓜、烙油餅……三十多個孩子興奮不已。在熱菜小組,一個戴圍裙的小男生快速切好菜,熟練将菜下鍋。旁邊烙餅小組也一片忙碌,一張張蔥油餅熟練甩下鍋。在花樣面點小組,一個胖胖小男生熟練揉面,幾個小女生忙着在面團上雕花、捏花。

炒菜聲、切菜聲、讨論聲……教室裡一片熱鬧之聲。記者了解到,這是本學期勞動教育廚藝課的最後一節,孩子們格外興奮。一節課的時間,三十多個孩子們集體做了一桌子好菜,完成了這次“勞動宴”。

“很棒!同學們現在切菜、拌菜、炒菜的技巧都掌握得不錯。你看這道炒卷心菜,顔色非常好,說明這位小廚師掌握的炒菜火候很到位。”學校勞動和綜合實踐學科組長老師趙剛對學生們的菜一一點評完後,就宣布“開席”,很快,一桌子菜就變成了CD光牒。“真香!自己做的菜最好吃!”一名學生笑着說。

“我們把勞動課當中的廚藝課作為重點,課程中設定了熱菜、拌涼菜、花樣面點等,一些基本家常菜,在學校都能學到。今天是學期末的廚藝展示,這隻是展示了一小部分菜品,孩子們在老師教的基礎上,還進行了創新。”趙剛告訴記者。

一場勞動宴背後,是一個學校的勞動教育改革嘗試。

“我們學校一直非常重視勞動教育,今天展示的廚藝課正是勞動課中重要的部分。學校不僅要教給學生學科知識,而且要讓學生真正從品德上、勞動實踐以及知識探究上,都有全面成長和發展。”該校學生發展部部長孫佳表示,學校進行勞動教育改革之後,孩子們明顯進步了。

“我們在學校廚藝課上學了蕃茄炒雞蛋、老醋花生、麻汁豆角、黃瓜拌豬耳朵等各種菜。”五年級二班學生黃俊程笑着說,“我在學校學會一道炒菜後,會回家練習,順便跟爸媽炫耀一番。我爸媽看到我會自己做飯了,能照顧自己了,他們很欣慰,覺得兒子長大了。”

破解“場地之難”

勞動教育改革不是圖一時的熱鬧。

一場孩子們自己辦的“勞動宴”,也許正是濟南勞動教育改革的一個縮影。

“我們的勞動教育不僅是實踐活動,正逐漸變成一門真正的課程。”孫佳介紹。記者了解到,這場“勞動宴”的背後,也飽含着教育者的長期規劃與思考。

“按照教育部今年新标準要求,義務教育勞動課程要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确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是以我們學校的勞動課絕不能‘蜻蜓點水’做做樣子。”濟南市民生大街國小校長劉澤田介紹。

一所場地有限的城市學校,要搞最“接地氣”的勞動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針對當下國小生勞動技能下降、勞動體驗匮乏、動手能力弱、社會實踐不足等問題,民生大街國小做了許多嘗試。

為了打造好廚藝課程,民生大街國小專門裝修、打造了一間能容納30餘人的美食教室。在校園一角,一片蔬菜郁郁蔥蔥,這是專門為學生種地用的菜園。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學校牆邊有一個很顯眼的大雞舍。在城市國小裡,這樣規模的雞舍并不多見。

記者注意到,和許多學校帶小朋友偶爾觀察孵小雞不同,這所學校,直接在學校建了一個雞舍和養雞場,長期養起了雞鴨等。

五年級學生陸瑾兒對養雞課程印象深刻。“2020年9月開學前,經過21天孵化,校園裡迎來8隻毛茸茸可愛的小雞。”陸瑾兒回憶。

在城市的校園中養雞養鴨,是學校做出的大膽嘗試。但勞動過程,學校則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完成。這也是民生大街國小的勞動課原則——勞動的事兒讓學生自己動手。

兩年時間,從第一代雞到第五代雞,小雞鴨倌們從種蛋的挑選、孵化箱的采買到小雞的孵化,展開全面探究。與此同時,小鴨子六六和倉鼠金絲熊也相繼成為校園裡的動物小明星。“清掃雞舍、換食、換水,學生們從未叫過苦叫過累。”該校新生命科學社團指導老師郭藝雯告訴記者。

養雞場建立之初迎來了不少難題。“學校場地有限,雞舍的設計必須充分利用空間。”養殖課程負責人郭藝雯老師告訴記者,為了鍛煉孩子們,老師決定将雞舍的設計建造權交給學生。如果雞舍建不起來,那就無法将養雞的這項勞動課繼續下去,學生們必須經曆這個挑戰。

雞舍的搭建過程經曆了不少失敗,學生們用了紙箱子、鋼闆、網子等各種“建築材料”嘗試,經曆了數次翻蓋和修補,中間建好的雞舍還被黃鼠狼的“偷襲”咬破過,最終,養雞場圓滿建成。

在學校養雞鴨,家長最擔心的還是安全問題。學校提前和家長溝通,共同探讨對孩子們來說最安全的養殖辦法,在家長的支援下,養雞場順利開了起來。

第一次孵化的是皖南土雞将軍,後來與白羽母雞雜交出了“芒果奶昔”,再到蘆丁雞……聊起學校5代雞的演變過程,陸瑾兒印象深刻,每一隻雞的名字及成長經曆,陸瑾兒都如數家珍。

等小雞長大一點,場地帶來的難題還是來了。

“早上公雞老打鳴怎麼辦?”城市的小朋友們最初養雞沒有經驗,養在校園裡的公雞長大後,一大早開始打鳴,小朋友們懵了。他們先是向周圍臨近鄰居解釋情況,然後馬上組團讨論尋找解決辦法。最終,孩子們經過多項實驗,決定晚上把公雞放到隔音的黑屋子裡,還設計了聲音“阻鳴器”,解決了公雞打鳴問題。

這樣的勞動養殖課要開展,必須要和周圍環境取得一個平衡。

“我們認為是好事,勞動教育不僅教孩子勞動,還包括解決勞動過程中遇到問題的能力。”孫佳介紹說,學校認為,勞動中遇到的難題,也應該由孩子共同自己解決。

教育部要求,今年9月秋季開學起,勞動課将正式成為中國小的一門獨立課程。

山東的學校早早行動了起來。民生大街國小“想方設法”在有限的校園空間裡“找地方”,除了養殖雞鴨小動物,還培育蘑菇,努力為學生建構一個更立體的“勞動農場”。

針對當下國小生勞動技能下降、勞動體驗匮乏、動手能力弱、社會實踐不足等問題,民生大街國小想到了一個主意,以項目式學習為抓手,在教學樓内挪出兩間教室,為學生建了整整兩大間教室的“蘑菇屋”。

從開始選蘑菇種植包,到學習蘑菇種植知識,再到最後的種植、記錄。“蘑菇屋”負責人陳嬌老師介紹,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們自己制定值班表,定時走進“蘑菇屋”,和蘑菇近距離接觸,給蘑菇噴水、蓋“被子”,觀察蘑菇的生長過程,關注蘑菇發菌期、出菇期的變化,并及時記錄蘑菇生長的情況。

現如今,“蘑菇屋”的第一批“小菇農”們已成為蘑菇種植“小專家”。

有一次,學生們不小心種出了毒蘑菇,大家都很懵,于是開始查閱各種資料并請教專家,最後發現是因為菌包裡面産生了雜菌。“學生們便開始研究如何避免出現雜菌,後期就再也沒有種出過毒蘑菇。”陳嬌介紹。

在勞動過程中,學生們不僅體驗了種植蘑菇,還完成了整個項目的策劃,從了解蘑菇品種到進行市場調研、選擇種植種類到精心培育蘑菇成長再到豐收義賣,伴随着蘑菇的成長,孩子們也在成長。

勞動誰來教?

勞動教育改革,牽動着家長的心。一些家長擔心,城市裡的老師文文弱弱,哪裡會教學生養雞鴨、種菜?

記者了解到,在這所學校,勞動教育的改革,最先響應的是老師。

“我們給老師做過勞動教育訓練,還有的老師自學勞動技能。”該校大隊輔導員李真介紹,老師們專門接受了勞動教育訓練,率先學習翻地、種地,還有的老師進行專業學習,提高自己的廚藝。

“我們有一位教種蘑菇的老師,她就是提前做研究,先買了菌包在家裡自己種,自己在家試驗,看蘑菇生長周期多長,種出來到底能不能吃。”李真介紹。

“勞動宴”上的趙剛老師,也是一個對勞動教育很有自己見解的老師。

“在勞動教育上,首先老師就得放得開自己。”趙剛笑着說。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記者注意到,在一些家長的朋友圈裡,有一張頗為有趣的照片。

趙剛老師穿着圍裙,對着攝像頭,鼻孔裡塞着兩團衛生紙,模樣十分有趣。趙剛老師回憶,那是一節線上廚藝課,他對着攝像頭向孩子們展示洋蔥的辛辣,為了講解更生動,他就給自己設計了這樣一個搞笑的形象。

“現在勞動是一門課程,也是一門技能,我希望我教給孩子們的不隻是好玩,還有實用,将來長大了走出去,到了大千世界,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回到家能随時給自己做一餐溫暖熱乎的飯。”趙剛說。

為了帶好這門課,他對自己的廚藝進行了“更新改造”。他主動進行了專業學習,鑽研試驗了上千道菜,手機裡存滿了自己的“實驗菜”照片。

記者看到,趙剛老師還有一套專門的雕刻工具,他用這些工具自學了蔬菜雕刻、水果雕刻,還根據經驗給學生打造了“兒童菜單”。

一千個孩子的“勞動之變”

知識不隻從書上來,成長也不隻從書上來。記者注意到,勞動教育改革下的孩子們,有了更多變化。這所學校的千餘名孩子,變化更明顯。

“勞動的過程也是教育的過程,從最初對小動物不熟悉,到親自喂養,再到彼此喜歡和牽挂。這是一個美妙的過程。”李真告訴記者。

李真介紹,學校喂養勞動的效果明顯。每到寒暑假,孩子們也不忘照顧好這群小動物,學校發起了“認養計劃”,學生們紛紛競争上崗,争當“雞倌”“鴨倌”,将明星小動物領養回家,這其實也是對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耐心做事能力的培養。

有一個故事令老師們都印象深刻。小鴨“六六”被認養期間,因為應激反應不幸死亡,學生媽媽一時半會兒接受不了,不停地流眼淚,學生則安慰媽媽說:“這是生命應該經曆的過程。”

“這就是孩子的成長。因為這不僅是科學課和勞動課,也是一堂生命教育課。這個過程中有生命的誕生,也有逝去,這樣的課程是書本裡學不到的。”孫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整個過程讓孩子們明白了生命的來之不易,培養了他們的責任心。或許以後的日子裡,他們也會對于生、老、病、死這一自然規律有一個自己的認識。“我們把勞動課和生命教育課融合起來,促使學生更好地親近自然、尊重自然,感悟生命、珍惜生命。”

“蘑菇屋”也帶給了孩子們同樣的感受。

“從學習如何種植到親自走進蘑菇房研究種植,從蘑菇破包而出,到一天天長大,我親眼目睹了植物頑強的生命力,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也學會了對生命的關懷和欣賞。”該校學生李浩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學校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外來務勞工員随遷子女,學校一直努力為學生打造不同的學習和實踐場景,培養全面發展的孩子。”孫佳告訴記者,無論是種蘑菇養小雞還是開展烹饪課,勞動過程中,學生的知識技能包不斷擴容,探索與動手能力、團隊溝通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都有所提升。

孫佳告訴記者,老師們還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對自己熱愛的東西非常專注,許多學生的科學知識已經超越了老師。學生莊子煜自己查閱資料、購買書籍、制作培養皿、編寫養龜寶典,成為擁有20多隻小烏龜的“養龜達人”。學校的玄鳳鹦鹉飼養小達人陸瑾兒的名氣遠播,被幼稚園邀請去當小講師,給幼稚園小朋友講授鹦鹉養殖技巧。随着學校勞動課程的開展,她的個人理想也從長大當老師,變為考入中國農業大學去研究基因工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