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暑來臨,中醫教你“安然度夏”

作者:頤小鹿說健康

從芒種到夏至,再從夏至到小暑,這個區間,是北半球日照時間最長的一段日子。

古人認為,人因得到天地陰陽之氣而生,因春夏秋冬四季的規則而長,是以人的生命和大自然四季的變化密切相連。這也就是為什麼中醫養生說法裡要講究順應自然、順應四季。《淮南子》裡有說,“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予有節,出入有時,開阖張歙,不失其叙,喜怒剛柔,不離其理。”

也是以,中醫養生注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小暑來臨,若想要“安然度夏”,要注意這幾點。

高溫防中暑

夏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預防高溫。中暑會給患者造成頭暈、口渴、四肢無力、出汗、體溫輕度升高等症狀。如果進一步發展,還會出現大汗、口渴、頭暈、面色蒼白或潮紅、血壓下降等問題。若放任不管,繼續嚴重下去,甚至會出現神志改變、心髒驟停等危害。

是以安然度夏的第一點,就是預防中暑。

在夏天的時候,大家盡量避免在中午陽光最強烈的時候,若要出門,建議要帶上遮陽傘,也可以塗抹一些防曬霜,也要準備一些防中暑的藥品,比如藿香正氣水十滴水、仁丹以及風油精等,以備不時之需。

小暑來臨,中醫教你“安然度夏”

平常也應該堅持耐熱鍛煉,多到室外活動一下,以适應外面的天氣與氣溫變化。汗多之人可服糖鹽水,多吃水果,勤沐浴或常以溫水擦浴都是有益的。

若是突然出現頭暈、惡心、胸悶氣短等,可能是中暑早期症狀,應立即撤離高溫環境,到陰涼通風處休息,并飲用一些含鹽的清涼飲料降溫。

重食療養生

進入伏天後,“苦夏”就開始了。

中醫稱的“苦夏”之“苦”,始于腸胃。到了夏天,人體很容易出現食欲不振、腹脹、便秘或腹瀉的情況,繼而又或者出現全身倦怠無力、心悸、失眠的問題。這是因為夏季天氣炎熱,暑氣肆虐,時而暴雨,雨後潮濕的感覺會停留很久,暑、濕、熱三氣會影響人的食欲。

同時,中醫《黃帝内經》認為,自然界夏季陽氣最旺,人體的陽氣在夏天達到最高值。此時,人體陽氣旺盛,經絡氣血流通,是溫煦體内陽氣、驅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時機。

是以,夏天我們要格外注重食療養生。

如果夏季氣候炎熱、幹燥少雨、汗出較多,易耗氣傷陰,可适當選用一些益氣養陰活血的藥膳,如沙參山楂粥;如果是夏季梅雨季節、氣候潮濕多雨,則可适當選用一些芳香祛濕的藥膳,如活血袪濕消暑湯、山楂薏苡仁粥等。

小暑來臨,中醫教你“安然度夏”

以及食欲欠佳時,可用姜15克、紅糖5克加水煮成紅糖老姜茶飲用;當胃脹、惡心、便秘時,可用生姜和橘皮各15克煮成生姜橘皮飲;可多食有利排洩的如薏米、冬瓜等。

勤養護脾胃

小暑以後天氣逐漸升溫,很多人因耐不住高溫開始吃冷飲吹空調,雖然貪得一時涼爽,但對健康确實非常不利的。因為大量冷飲會刺激腸胃,降低腸胃蠕動,導緻腸胃感冒,突如其來拉肚子,除此之外還會為脾胃帶來濕氣,久而久之會對人體造成負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

夏季陽氣外露,脾胃的消化功能變弱,很多人不想吃飯就是因為脾胃虛弱。這時若再吃些寒涼的食物,就會增加脾胃負擔,進而造成很多疾病。是以小暑養生的第三步,就是養護脾胃。

小暑來臨,中醫教你“安然度夏”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夏季容易肝火旺、心火旺,這時要注意管理自己的情緒。中醫講“五行”,肝火一旺,脾就會變虛,比如有些人生氣就會不想吃飯。是以,夏季注意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也是對消化道的一種保護。

總之,夏季要在一個涼爽、幹燥、舒适的環境中生活,切忌因貪涼而引發各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