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年峥嵘路,終不負人民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鄭志祖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變化發生在方方面面。

中國經濟躍上新台階,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曆史性地解決,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生态環境治理再下“猛藥”,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全面啟動“十年禁漁”;大陸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寫13.6億參保人……

回首十年征途,澎湃新聞推出“峥嵘十年”特别報道,做新時代的記錄者、發現者,講述我們在這十年路上的逐夢之旅。

十年奮進,江山彌新。

在建的川藏鐵路穿越崇山峻嶺,5G信号加速覆寫廣闊城鄉,神舟十四号航天員乘組正在太空“出差”,簡約、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奧會赢得國際社會廣泛稱贊……

每一次進步都令人欣喜。

今天的神州大地正在鋪展更新更美的圖畫,躍動着蓬勃生機與活力。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一起走過峥嵘十年。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鬥目标,與人民定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約。

今日回首,山河内外的活力就是最好的兌現。

提升經濟實力·共享發展成果

今春,在江蘇省昆山市龍騰光電廠區,所有産線進入滿産狀态,多台智能機器人根據指令不停地輾轉騰挪,一批批産品“争先恐後”湧上搬運車。

即便在受疫情影響最艱難的時刻,龍騰光電依托昆山周邊200多家供應商的強力配套,仍形成了一條抵抗疫情沖擊的共存共赢的産業“生态鍊”。

5月以來,高速公路查驗點入昆貨車流量回升至1.2萬輛次左右,比4月份疫情防控最吃勁時增500%。疫後歸來,昆山經濟的韌性充分展現——在10天内2497家規上工業企業全部複工複産。

十年峥嵘路,終不負人民

2022年6月20日,江蘇省昆山市,藍天白雲映襯下的大漁灣。 視覺中國 圖

有“最強縣級市”之稱的昆山,已連續17年雄踞中國縣域經濟之首。憑實力“回彈”的昆山,像是大陸經濟潛力足、韌性大的一面鏡子。就外貿資料來看,前5個月,昆山克服疫情不利影響,外貿資料穩中有進,進出口總值達2471.2億元(人民币,下同),比去年同期增長0.8%。

放眼全國,經濟逆境突圍的勢頭同樣強勁。今年前5個月,大陸外貿進出口總值16.04萬億元,同比增長8.3%。去年全年,大陸貨物和服務貿易總額增長到6.9萬億美元,連續兩年全球第一。

作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制造業第一大國、第二大消費市場,這些年大陸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中國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2021年,大陸國内生産總值達到114萬億元,占全球經濟的比重由2012年11.4%上升到18%以上。

這是大陸經濟實力邁上一個大台階的十年,也是大陸紮實推進共享發展的十年。我們曆史性地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贛南蘇區這十年,就是大陸共享發展的一個縮影。

曾經,贛南蘇區的經濟發展遠落後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準。2011年,贛州市的貧困發生率高達26.71%,18個縣(市、區)中有11個國家級貧困縣,貧困村數量達到1023個。

這十年,贛南圖治,蘇區打了一場翻身仗。

十年峥嵘路,終不負人民

2022年3月10日,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道路縱橫交錯、樓房林立,夜景璀璨。 視覺中國 圖

十年來,贛南蘇區主要經濟名額增速持續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準,追趕跨越勢頭日益強勁。2021年贛州、吉安、撫州三市地區生産總值分别是2011年的2.7、2.7、2.5倍;贛南蘇區範圍的所有縣(市、區)地區生産總值全部實作十年翻番。

用著名的紅軍村、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退役軍人黃文的話來說,“真沒想到我的老家竟成了網紅打卡地,真是大變樣、大改觀!”近年來,村裡發展富硒蔬菜産業,讓大家走上了緻富路。他家的磚混房變成了黃牆灰瓦,家門口鮮花盛開。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在亭台水榭和蔥蔥綠樹掩映下,該村村口紅色雕塑上的這句智語格外引人注目。

實作制造強國·布局科技強國

“剛剛過去的一周,明顯感覺門店人流量大起來了。周末我們店裡的試駕車都不停地連軸轉,一定要提前預約才能試到車。”一位蔚來汽車銷售人員對澎湃新聞記者介紹道。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走訪上海蔚來、比亞迪等多家新能源汽車銷售門店發現,進入6月以來,門店每周銷量穩步爬升,有門店銷量甚至已經超過疫情前水準。

十年峥嵘路,終不負人民

2022年6月17日,上海,商場内市民體驗蔚來汽車。 視覺中國 圖

不止上海,“綠牌車”正在“占領”全國各大城市的交通動脈。十年來,大陸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從2012年底的2萬輛,大幅攀升到今年5月底的1108萬輛。

在産業鍊上遊,需求火熱甚至成了零部件企業“甜蜜的煩惱”。

上海丸旭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上海丸旭”)是一家上海本土高新技術企業,其電池管理系統(BMS)等産品系新能源車核心零部件。

5月20日,上海丸旭創始人兼副總經理歐陽劍向澎湃新聞介紹,随着公司加快複産,客戶需求也在成倍增長。他預計,不久後客戶的産品需求将比疫情前正常狀态還要高出20%-30%,現在廠裡正缺勞工,高管幾乎都去一線“兼職”。

“電車快跑”的背後,是黨和國家做強做優做大制造業的十年厚培。從2012年到2021年,大陸制造業增加值從16.98萬億元增加到31.4萬億元,占全球比重從20%左右提高到近30%。大陸迎來了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曆史性跨越。

“制造更新”離不開源源不斷的技術供給。十年來,“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科技強國”正在激活着華夏的肌理。世界知識産權組織釋出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國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近年來,産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新模式為英才培養開辟了新空間。

這個畢業季,在深圳特區,高校與科研、産業的深度融合,讓畢業生沖破就業、升學壓力。

今年6月下旬,深圳理工大學(籌)與南方科技大學首屆33名聯合培養碩士研究所學生實作100%就業升學,他們中約1/3前往華為、阿裡巴巴、中興等行業龍頭企業工作,其餘則前往清華大學等知名學府深造。

其實這33名畢業生都來自學業難、就業難的“天坑”專業“材料與化工”, 學校科教融合、産教融合的培養模式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接觸科學前沿和未來産業。

作為深圳的科技名片,華為與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簡稱“深職院”)的合作形成了全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标杆。2019年底,國内首家華為授權鲲鵬人才培養中心落戶深職院,培養鲲鵬計算産業技術技能型高水準專業人才。

得益于産教深度融合,深職院每年超過10%的專科畢業生入職華為、中興等知名企業。

後浪騰飛之時,大陸老一輩科學家仍在蓬勃千裡之志。

2018年,時年82歲的海洋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汪品先9天裡3次下潛深海,這是他主持的“南海深部計劃”的最後沖刺之年。這項曆時8年的研究是大陸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計劃,使得南海正在成為世界深海研究程度最高的邊緣海。

十年峥嵘路,終不負人民

汪品先院士從“深海勇士”号載人艙走出。 新華網 圖

在深海,他“親眼觀察了甘泉海台冷水珊瑚的‘慢生活’、海馬冷泉動物群的‘快生活’”,既意外,又驚喜。送他下潛的,正是大陸自主研制的4500米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号,其優良性能可列入國際最先進載人潛水器序列。

至今,大陸已成功研制了“深海勇士”号、“奮鬥者”号、“海鬥一号”等譜系化的深海裝備,引領大陸的深海科考進入萬米時代。在其他多個重大戰略領域,一系列 “卡脖子”技術也接連取得突破。

“現在國際上我們很神奇的,有的會上我要走了,哎呀(他們)說你别走,13億人的代表還是把意見留下來再走。這個從前不是這樣的,現在我們舉足輕重。”汪品先說。

建設生态文明·推動綠色發展

今年3月份,上海崇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江豚頻頻現身東風西沙水域。

十年峥嵘路,終不負人民

江豚現身上海崇明東風西沙水域。 崇明區有關部門 供圖

“兩三條了!(泛出的)白點那裡。”巡邏執法人員遠遠望去,幾頭江豚不時躍出水面。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幾年,江豚時常出現在這一水域,并且數量不斷增加,過去偶爾看見一兩頭,現在成群結隊出現也不是一兩次。

從“偶遇”到“群聚”,這一變化令人欣喜。因為翻騰的江豚正是折射長江生态環境變化的“風向标”。

江豚俗名江豬,在地球上已存在2500萬年,自1980年代以來,長江江豚種群量快速衰減。調查顯示,1991年,長江江豚數量為2700多頭,2017年種群數量約為1012頭,數量僅相當于大熊貓的一半。

長江江豚一度瀕危,非法捕撈、繁忙的航運和水污染都在侵蝕着它們的生存環境。

轉折,發生在“長江大保護”的戰略實施。

2016年1月5日,在長江上遊的重慶,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把修複長江生态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5年後,保護再下“大決心”。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全面啟動。

一年多來,十年禁漁實效顯著,江豚、岩原鯉等珍稀物種開始頻頻露面,大江逐漸展顔。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年來,生态文明建設這一重大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大陸的生态環境狀況實作了曆史性的轉折,霧霾天氣和黑臭水體越來越少,藍天白雲、綠水青山越來越多。

這十年,也是大陸紮實推進綠色發展的十年。大陸機關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下降了大約34%,風電、光伏發電等綠色電力的裝機容量世界第一。

“2021年底,全國發電總裝機達到23.8億千瓦,比2012年翻了一倍,年均增速8.4%,其中風電光伏并網裝機合計6.35億千瓦,是2012年的近90倍。”6月28日,在中宣部新聞釋出會上,對于澎湃新聞記者有關新能源領域發展的提問,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給出了這樣一組令人振奮的資料。

十年峥嵘路,終不負人民

2021年5月10日,福建莆田,海上的風車。 視覺中國 資料圖

在“風光”資源大開發的曆史機遇期,位于黃海之濱的江蘇鹽城正在加速。

作為長三角中心區城市,鹽城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超過7.6米/秒,遠海接近8米/秒,年等效滿負荷小時數可達3000~3600小時,是江蘇乃至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條件最好的區域之一。

“十三五”期間鹽城規劃海上風電容量817萬千瓦,占江蘇省的56%。

至今,鹽城已吸引了145家新能源産業規上企業,今年前5個月實作開票銷售超500億,增長超六成。未來,鹽城立下“十四五”新能源産業發展目标:到2025年,産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裝機容量達到2000萬千瓦,全力打造世界級新能源産業基地。

這座“海上風電第一城”正在世界新能源産業鍊中嵌入“鹽城坐标”。

築牢社會保障·守護人民健康

2022年新年的第一天,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病房,兩名脊髓性肌萎縮症(SMA)患兒小歡和小樂順利接受了諾西那生鈉的首劑注射。

十年峥嵘路,終不負人民

脊髓性肌萎縮症患兒順利接受諾西那生鈉治療。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供圖

諾西那生鈉注射液是全球首個針對脊髓性肌萎縮症精準靶向治療的藥物,2016年12月在美國獲批,2019年2月在中國獲批上市,曾因70萬一針的“天價”讓患者難以企及。

得益于醫保談判,今年1月1日,該藥被正式納入醫保執行,價格從70萬元/針降至3.3萬元/針,為衆多患者帶去希望。

今年1月1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1年)》正式實施,包括諾西那生鈉在内,共計74種藥品新增進入目錄。

近年來,多輪“靈魂砍價”讓更多新藥好藥貴藥進入醫保——自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累計将250種藥品通過談判新增進入目錄,價格平均降幅超過50%。

不斷加強的社會保障網絡正穩穩托住民生福祉。十年來,大陸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人數由5.4億增加到13.6億,報帳比例持續提高;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由7.9億增加到10.3億。大陸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這十年,也是黨和國家努力提升人民群­­衆健康獲得感的十年。

回顧抗疫的艱苦曆程,大陸前所未有地調集全國資源開展大規模救治。在此過程中,醫衛體系突經錘煉,應對能力大幅提升。非典後建設的全國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從診斷到報告的間隔已經降到4個小時;這套幾乎覆寫全國所有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的監控系統為密接追蹤、流調溯源、健康碼應用等提供了有力的資料支撐。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十年來,大陸重大疾病防控也取得顯著成效。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持續保持在90%以上,艾滋病病死率、結核病報告發病率顯著下降,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國家消除瘧疾論證。

十年峥嵘路,終不負人民

2022年4月25日,在河北省邯鄲市叢台區聯東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一名兒童在接種疫苗。 新華社發(郝群英 攝)

在傳染病防治方面,目前,大陸多種疫苗可預防傳染病已經降到了曆史最低水準。這得益于大陸免疫規劃保障力度持續加大——中央财政投入每年已超過40億。

十年來,大陸人均預期壽命由75.4歲提高到了77.9歲,位居中高收入國家前列。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更加有力,千千萬萬個健康小細胞正構築起健康中國的強健體魄。

深化政法改革·推動立法工作

近日,備受關注的“孫小果”案司法追責細節被提及。

今年4月22日,中央政法委等五部委回顧政法十年改革成效時,最高檢副檢察長楊春雷透露,雲南問責涉“孫小果案”的檢察人員原本僅有一兩人,經最高檢黨組“拍闆”增加問責力度,最終處理了12人。

“發生這麼大的案件,檢察機關怎麼沒有責任呢?”楊春雷直言,糾錯追責必須落到責任主體,最終使他們對法律有敬畏,也知道權力與責任是共存的。

澎湃新聞注意到,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最高檢工作報告提到,對2018年以來改判糾正的246件刑事錯案啟動追責。

“制度的生命力關鍵還是在于執行。”楊春雷介紹,2021年3月份對無罪案件啟動追責以來,最高檢要求各級檢察機關提出怎麼去處理,并對錯誤關押10年以上的22件案件進行挂牌督辦。“截至去年(2021年)10月底,基本上完成了刑事錯案追責。”

在中央政法委副秘書長景漢朝看來,過去十年間,政法改革就是從中國國情出發,研究國情、吃透國情、适應國情,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政法改革之路。

十年來,政法系統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開辟“中國之治”新境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改革重構權力配置和運作機制,執法司法公信力顯著提升。

這十年,也是大陸立法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的十年。與上一個十年相比,大陸新制定的法律數量增加了1/3,修改的法律數量增加了近2倍,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決定增加了1.5倍。

十年峥嵘路,終不負人民

2021年12月6日,安徽省阜陽市,群衆在本縣建成投入使用的民法典主題公園内觀看了解民法典知識。 視覺中國 資料圖

“為民立法典。”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開創了法典編纂的先河。

“民有所呼、法有所應。”完善高空抛物墜物侵權責任;明确規定禁止高利放貸;設立居住權制度;對高鐵上霸座、公共汽車上強搶方向盤等問題作出立法回應……這部逾10萬字的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保障着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十年峥嵘路,終不負人民

6月16日,在香港利東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區區旗迎風飄揚。 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在香港知名的利東街,高挂着100多面五星紅旗和紫荊花區旗,引人駐足留念。

這樣的安甯祥和來得殊為不易。

2019年,一場“修例風波”侵襲香港,反中亂港勢力煽動各種激進暴力活動,香港陷入回歸以來最為嚴峻的局面。

近兩年來,在香港國安法制定實施、選舉制度完善下,香港已實作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正處在由治及興的關鍵時期。

從回歸祖國的那一刻起,香港重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香港命運同祖國命運更緊密相聯,共擔曆史責任,共享偉大榮光。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本文的篇幅再長,也隻能羅列這十年成就之萬一。而新時代正向我們走來。

結語·走向未來

自古英雄出少年。

最近一段時間,兩位四川涼山小夥的勵志故事引發人們交口稱贊。

涼山彜族小夥蘇正民從一個放羊娃蛻變為一名大學生,終于實作了夢想——努力讀書,走出大山,改變命運。大學畢業後,蘇正民将回到家鄉涼山支教,始終銘記“走向人民需要的地方”。

懷着走出大山的願望,涼山小夥陳時鑫2018年考入南京大學,并選擇了心儀的內建電路設計與內建系統專業。“立自強志,強中國芯”是他自己一直的信念。

兩位涼山小夥成長故事刷屏的背後,既有個人的奮鬥,更有國家的奮鬥。在他們的個人發展中,我們能夠清晰窺見黨上司下的國家這十年的進步。

正如蘇正民所說的,“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的曆史時刻。從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到全面脫貧奔小康的曆史性巨變,一路走來,我和我的家庭,正是這一巨變中的見證者和受益者。”

陳時鑫也說,他立志成為家鄉的第一位博士,設計出镌刻着自強不息精神的中國晶片。求學路漫漫,陳時鑫一直将個人與家鄉、國家緊密相連。他将個人之大志與民族複興之大任承擔在肩,胸中有丘壑,勇毅笃行。亦不忘來時漫漫路,反哺家鄉。

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陳時鑫說:“我很欣喜地看到這些年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投入、教育品質的改善,相信未來有更多學子能夠走出大山、實作夢想、回饋家鄉。”

隻有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的事業之中,理想和追求才會有根基、有方向,才會與祖國同心,與時代同行。

今日之中國,也如這兩位青春之少年,正以年輕之姿态、澎湃之精神,走向未來。

設計 郁斐

責任編輯:蔣子文 圖檔編輯:蔣立冬

校對:栾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