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初曆史三十:官制改革朱元璋預備稱帝,以左為尊都督府制衡軍權

作者:正經文淵閣

消滅了張士誠的朱元璋此時無論軟實力還是硬實力可以說是天下第一,用三國演義裡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帶甲百萬,上将千員,兵豐糧足,所向無敵。但是畢竟還是草根政權,很多政治上的事情需要亟待處理,而且稱帝之日基本都已确定為至正二十八年正月。

故而朱元璋在應天頒布了官制改革,争取在既定時間之前完成稱帝的步驟。首先對内官部分進行設定和補充,好歹身為王爵快稱帝之身,内官制度缺一不可,草創時期粗略設定了一番。

“吳元年置内史監,設監令,正四品丞,正五品,奉禦,從五品内史,正七品典簿。正八品皇門官設皇門使,正五品副。從五品後改置内使監、禦用監,各設令一人,正三品丞二人,從三品奉禦,正六品典簿。正七品皇門官門正,正四品副,從四品春宮門官正,正五品副,從五品禦馬司司正,正五品副,從五品尚寶兼守殿、尚冠、尚衣、尚佩、尚履、尚藥、紀事等奉禦。俱正六品。”

主要分類是把内使監分為内使和禦用兩監,都是正三品的大官,分掌内使名籍和皇家用度,同時單獨設定禦馬司,這個就是禦馬監的前身,隻不過這個時候的禦馬司遠沒有後來的禦馬監那麼牛,主要還是負責養馬之類的工作。其餘一些尚冠、尚衣、尚佩、尚履等局也開始設定出來,明朝的内官制度雛形出現。

緊接着内官的配套部門也開始設定,比如宣徽院,“置宣徽院,設院使,正三品同知,正四品院判,正五品典簿。正七品以尚食、尚醴二局隸之。局設大使,從六品,副使。”

這個宣徽院就是光祿寺的前身,主要負責“祭享、宴勞、酒醴、膳羞之事”。稱帝之後才改為光祿寺。宮廷内部還“改太醫監為太醫院,設院使正三品,同知正四品,院判正五品,典薄正七品,仍以太醫監官孫守真為院使,葛景山為同知,陸惟恭杜天僖為院判 。”

别小看太醫院,當時的醫術主要分為十三科,有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瘡瘍,針灸,眼,口齒,接骨,傷寒,咽喉,金镞,按摩,祝由。這些在太醫院都有研究和培養專職人士,而且後來設定的地方上的惠民藥局也歸太醫院管,比現在的衛生局還牛。

置侍儀司秩從五品設侍儀引進使置教坊司秩正九品掌宴會音樂以樂工爲之設大使副使各一人和聲郎二人。主要負責宮廷禮樂的工作。

置尚寶司卿一人秩正五品少卿一人從五品丞一人正六品,主要負責掌寶玺、符牌、印章,而辨其所用。

外官方面,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定國子學官制,祭酒正四品,司業正五品,博士正七品,典簿正八品,助教從八品,學正正九品,學錄從九品,典膳省注升博士,許存仁爲祭酒,劉承直爲司業,學錄蘇伯衡爲學正,以陳世昌署典簿,陳宗義署博士,高輝署助教,張溥為學錄。

同月,改太史監為院,設院使正三品同知,正四品院判,正五品五官正,正六品典簿,雨晹司時序郎紀候郎正七品,靈台郎保章正正八品,副從八品掌曆管勾從九品,以太史監令劉基為院使。看到太史監三個字可别以為這位置是修史的,其實太史監是欽天監的前身,負責執掌察天文、定曆數、占候、推步之事。

劉基此時主要工作就是看天象,地位并沒有多麼崇高,雖然他屢有谏言,但是還是資曆太淺。劉伯溫的大名有部分來源于民間對他的神話。當然,加上後面轶事中劉伯溫斬龍脈等等,那又更有趣味了。不過有一說一,朱元璋确實很相信方外術士這些東西。《倚天屠龍記》裡的鐵冠道人張中,在元末明初頗有一些戲份。一些看起來很神異的故事就堂而皇之的記載在正史之上。

後世大名鼎鼎影響明朝二百餘年政局的機構翰林院此時也出現了,秩正三品,設學士,正三品侍講學士,正四品直學士,正五品修撰、典簿,正七品編修。第一任負責人翰林院學士就是最早投奔朱元璋的陶安。

至正二十七年十一月,定大都督府及各衛官制,大都督府左右都督正一品,同知都督從一品,副都督正二品,佥都督從二品,參議正四品,經曆斷事官從五品,都事正七品,照磨從七品,内外各衛指揮使司佥事宿衛鎮撫從四品,各衛鎮撫從五品,千戶所鎮撫從六品,各衛知事正八品,宿衛知事從八品,斷事官提控案牍省注餘官仍舊。

大都督的設定早已有之,前面造反作亂的朱文正就是第一任大都督,也是唯一一個就職的。其他左右都督基本空着的。根據考據,一直到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以後,才慢慢把大都督府的官位填充起來。此前也就康茂才、馮國勝做過大都督府副使。這個官職也是不清不楚的。

至于三大府之一的中書省,則在之前的數次改革中較為完善,至正二十七年針對中書省的改革無非就是在官制上以左為尊,原來的右相國李善長變成了左相國,成了中書省的第一負責人,原來的左相國徐達則變成了右相國,隻不過徐達這個職務更多的是一個銜,并沒有在中書省實際操作什麼。

檢查律法工作也不能落後,置禦史台,設左、右禦史大夫,從一品禦史中丞,正二品侍禦史,從二品治書侍禦史,正三品殿中侍禦史,正五品察院監察禦史,正七品經曆,從五品都事,正七品照磨、管勾。

以鄧愈、湯和為禦史大夫,劉基、章溢為禦史中丞,谕之曰:“國家立三大府,中書總政事,都督掌軍旅,禦史掌糾察。朝廷紀綱盡系于此,而台察之任尤清要。卿等當正己以率下,忠勤以事上,毋委靡因循以縱奸,毋假公濟私以害物。”禦史台台面上則主要分為兩大派,鄧愈湯和這些作為禦史大夫這都是朱元璋的老鄉,一起同朱元璋出生入死拼出來的,在這些職務上更多的是虛銜,具體的操作他倆根本也沒時間精力去操作,故而禦史台的基本工作還是掌握在劉基和章溢手中,隻不過有湯和鄧愈在上會稍加制衡,畢竟是三大府之一,朱元璋的安排還是十分慎重。

從史料中洪武元年之前的這個時間節點中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官制改革非常龐大,各個方面都進行了革新,但是隻是大面上并沒有那麼細緻,更大的官制行政改革時間上已經不允許了,隻有等到登基之後才能邊做邊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