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财對話·東方之珠再開新篇丨專訪商湯科技香港公司總經理尚海龍:商湯“趕上了好時機”香港創科進入收獲季

作者:王琦 785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朱麗娜 香港報道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湯曉鷗與多名學者和研究所學生,在香港白石角的香港科學園創立了商湯科技。

短短數年内,商湯科技發展為全球融資額最多、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AI)公司,亦是香港科學園成功孵化的首個獨角獸企業。

走進商湯科技位于香港科學園海濱大樓的辦公室,随處可見的最新AI“黑科技”産品。手勢識别、姿态識别、自動駕駛系統……一個個新奇産品展現出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化、智慧化生活場景。

“(AI)它就像電一樣無處不在,但又處處賦能。将來大家未必會覺得人工智能是非常神秘的,它就在我們身邊,并且24小時都和我們在一起,這就是人工智能現在已經進入到千家萬戶、千行百業的一個實證,”商湯科技香港公司總經理尚海龍笑言。

事實上,商湯科技的成功恰恰是香港特區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動創科産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尚海龍看來,自回歸祖國以來,香港科創行業經過25年不斷的積累和沉澱,厚積薄發,終于到了“收獲的季節”。

“趕上了好時機”

21世紀:商湯的成功,跟特區政府在此期間也在大力推動科創發展這大背景有什麼樣的内在聯系?

尚海龍:我們的誕生以及發展正好是和香港大力推進創科産業發展、創科生态繁榮是交相呼應的。

香港回歸祖國25年來,香港的創科經曆了前10年、中間10年、最近5年三個階段的變化。

前面10年時間,當時的特首董建華先生最早設立了科技園,這裡也就是商湯誕生地所在。當時特區政府設立的科技園、數位港推動了香港的大學開始做深入的基礎科研研究,是以從那時開始,香港的5所知名大學逐漸能進入到全球有競争力的研究型大學的行列,而且排名不斷上升,基礎科研的成果不斷湧現,這為香港注重創科打下了一個非常堅實的基礎。是以我們說,香港的創科不是一下子繁榮,追根溯源,20多年前就埋下了一些種子。

當然,中期可能因為有一些政策調整,是以沉寂了一段時間。2015年底,創科局成立,再次加速了香港科創生态的繁榮。創科局成立後,政府更加重視創新科技對經濟的貢獻,更加重視由創新科技去引領經濟轉軌的重大命題。

近5年來,政府投放在科創方面的資源超過1500億港元,無論是在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在扶持實驗室的基礎科研,再到資助大學、人才的吸引使用等等方面,都展現了對科創行業的重視。

商湯成立至今是7年時間,恰好就是在香港加速推進創科繁榮的背景下一路成長起來。商湯現在人員規模超過5000人,其中70%都是基礎科研人才。從這方面來看,商湯是趕上了好時機。憑借着深厚的原創科研實力,商湯在7年時間從一家初創企業成長為一家獨角獸,再到一家千億市值的上市公司,這其中既有國家政策也有香港特區政策的引領和支援,也有香港本地創科氛圍、創科生态不斷繁榮的支援。

21世紀:這屆特區政府推動科創的扶持力度可以說是空前的,這對香港科創未來打了什麼樣的根基?未來會不會有更多像商湯的獨角獸湧現出來?

尚海龍:第五屆香港特區政府在創科領域投入的資源是非常多的,為香港科創承前啟後做了非常重要的基石性作用。從一些直覺資料來看,2016年香港有1000餘家科創企業,到現在大概有4000多家科創企業,翻了3倍;同時,科創從業人員也翻了數倍,現在有三、四萬科創人員,占比逐漸在提升;湧現出來的獨角獸的數量已經有十幾家了。在2016年以前,這是很難想象的。這正展現了特區政府高度重視,展現了創新科技局成立後的高效工作,以及政府在資源及環境等方面的推動所産生的成績。

正是20多年以前,特區政府對大學基礎科研給予的高度重視,對香港科技園、數位港這樣的科創平台給予了基礎性的投入,才使得今天我們到了一個收獲的季節。

是以,今天我們投入的資源,包括對人才的吸引等等一系列的政策,都能夠對明天香港經濟的轉軌,或者是對香港的未來科技引領産業轉型能帶來積極影響。

善用“兩制”之利,融入“一國”之本

21世紀:“一國兩制”對香港科創業帶來了哪些獨特的優勢?

尚海龍:“一國兩制”是香港最獨特的一個優勢,這也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創舉。透過這個創舉不僅解決了國家恢複對香港行使主權的曆史性難題,同時也為香港未來的繁榮和發展給予了一個制度保障。

首先,在“一國”的語境下,香港享有了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比如,目前我們遇到了一些全球化的逆流,最大的市場在哪?當然是在祖國内地了。祖國内地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香港把握好“一國”的語境,讓香港所長融入國家所需,借助好内地這個大市場的優勢,一定能夠将香港科創産業化、商業化以及未來不斷的深化發展。

其次,“兩制”很大程度上來說代表的是中西方文化的交彙,代表的是中西方思想的碰撞。這樣的一個地方,思想極度活躍,對創科是非常寶貴的。創科就是多視角的去看待一個問題,多種嘗試去解決一個困難,這是創科發展的一個源源不絕的動力。

同時,香港的低稅制可以吸引許多優秀人才在此聚集,創科環境不斷的繁榮,同時創科企業的數量種類不斷增多,就能夠不斷吸引大量的人才。人才多了,資金有了,本身又是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齊聚了創科繁榮所需要的多種元素——資金、人才和相應産業,特别是産業方面要借助内地的大市場優勢,這樣香港善用“兩制”之利融入“一國”之本,一定能夠推動創科更加快速穩健的繁榮。

21世紀:回歸以來,明顯看到香港與内地的聯系在香港經濟中的展現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突出。未來香港要融入大灣區的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為香港科創行業帶來什麼樣的新機遇?

尚海龍:科創行業說到底是實業,實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産品,同時也要有市場。香港如果經濟轉軌的方向是創科——第六任(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說“無創科無未來”,從這樣一個高度和格局來看,就必須要思考我們創新的産品如何去制造出來?我們的未來市場在哪裡?産業鍊創新鍊如何能達到閉環?

香港一定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要将香港所長積極融入國家所需。從過去25年的回歸曆程當中看,當香港将所長融入國家所需的時候,就是一派極其繁榮的景象。是以,目前要發展創科也是一樣,現在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

策劃:于曉娜

監制:施詩

記者:朱麗娜

編輯:李豔霞 和佳

責任編輯:趙越 李依農

制作:袁思傑 實習生:梁耀晴

設計:林軍明 白宇航

新媒體統籌:丁青雲 曾婷芳 賴禧 黃達迅

出品:南方财經全媒體集團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