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蝴蝶效應與自殺的旅鼠——《大遷徙》

作者:百利甜酒冰美式

想來不少人都會把“去非洲看動物大遷徙”列在自己“一生必做的X件事情”清單中。

确實,紀錄片中看到棕黃色的土地上,大隊大隊的動物走過震撼非常。

這也是被這本書吸引的一個重要原因。

新蝴蝶效應與自殺的旅鼠——《大遷徙》

動物、植物、人類的遷徙古已有之,叙述的卻是全然不同的故事,共同之處在于,這是生命應對環境各種變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遷徙帶來了變化和恐慌,它必然且持續在發生,同時又向各個領域的研究者提出問題。

作者索尼娅·沙阿(Sonia Shah),是美國著名的科學記者,在TED所做的關于瘧疾的演講在全球播放超過100萬次,并多次受邀在哈佛、耶魯等世界名校發表演講,普及科學知識。

正是因為多年從事科普工作,沙阿的作品在所涉及的領域資料翔實,專業性強,但同時,讀起來并不晦澀難懂,趣味性也很突出。可以說,隻要你對這個話題感興趣,閱讀她的書是沒有任何障礙的。

這一場對遷徙的研究始于蝴蝶。生态學家帕瑪森在1996年出版了她在蝴蝶方面的研究成果,她發現被認為注定會因為生态環境的變化而滅絕格紋蛱蝶應對壓力的方式正是遷徙,這是一種跨越半個北美洲的持續性現象。

論文被發表在Nature雜志上,其他領域的科學家紛紛重新檢驗自己的資料,發現了令人吃驚的結果:陸地生物和海洋生物均在向南北極遷徙,海洋生物速度甚至更快。小蝴蝶意外的一次遷徙,為這一直存在發生着的野生遷徙揭開面紗,這也可以算是遷徙研究的一次“蝴蝶效應”了。

新蝴蝶效應與自殺的旅鼠——《大遷徙》

那麼人類的遷徙呢?恐慌。政客擔心國家安全面臨挑戰,各領域專家也都紛紛預測起遷徙帶來的犯罪、疾病、經濟等方面的後果,甚至人為“制造”了所謂的“犯罪潮”。而這一切的擔憂,被研究者一一推翻,反對移民主張的諸多觀點站不住腳,但是文化深處對自然秩序的遵循卻始終難以接受。

于是在後面的章節中,作者繼續回顧曆史,講述生态學領域影響重大的秩序書寫者,分裂派與歸攏派不同的主張及影響、混血兒的隐憂、追溯探讨遠古時期動植物的起源與流動,人類如何遷徙,以及我們該如何看待和應對它。

新蝴蝶效應與自殺的旅鼠——《大遷徙》

其中,印象尤為深刻的是旅鼠的自殺式遷徙。《挪威的哺乳動物》中記載了旅鼠神秘的行為:它們聚集起來朝着海邊移動,在海洋的冰面上行走,跳入水中直到沉下。對于這樣奇幻的現象,各種解釋随之而來,甚至有人認為這暗示了亞特蘭蒂斯曾經的存在,而動物學家的主流觀點是,旅鼠“走向确定的死亡”是由于數量過多,為了同胞而犧牲自己的選擇。這想想都覺得震撼的畫面在1958年被拍成紀錄片《白色荒野》,一時受到更高的關注,旅鼠也成為了當時象征自我毀滅的文化符号。

然而真相是什麼?這個紀錄片是一場表演,所有的畫面都是通過人工或機器完成的。而生物學家也發現,那些跳海的旅鼠并沒有真正的消失,反而是打造了雪下的狹窄縫隙,以苔藓為食,持續繁衍。

紀錄片反映的是當時一種普遍的觀點:遷徙最恰當的結局是死亡。事實卻恰恰相反,遷徙是應對變化繼續生存的一種方式,不少研究也已經證明了它帶來的好處大于壞處。

新蝴蝶效應與自殺的旅鼠——《大遷徙》

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在不停的變化中,所有的物種通過遷徙擁有新的機會,這是一種根植于所有物種生命與曆史的自然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