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如何學習并改良中國古文化

作者:DDZJ010

日本自大化改新之後,就開始全面借鑒大唐的制度,引進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文化更是成為了日本貴族階層的社交符号,日本文人們互相見面,如果誰要是不會吟誦幾首唐詩宋詞,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日本如何學習并改良中國古文化

就拿日本的國花櫻花來說吧,在大化改新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它都沒有被日本文人寫進詩歌裡。為什麼櫻花會被冷落呢?這是因為,那時候的日本文人和貴族們,都在忙着詠梅。梅花我們都熟悉,在中國的文化中,它代表着孤獨、清高和高貴。中國文人鐘愛梅花,是以,日本古代的貴族也流行詠梅,即便日本的本土并沒有梅花,他們依舊樂此不疲。

日本如何學習并改良中國古文化

随着文化的發展,日本人經過一段模仿中國文人主流文化的熱潮之後發現,自己總是這樣照搬人家的東西很沒面子。而且,中國那邊被蒙古人建立了政權,忽必烈還兩次遠征日本,若不是天照大神的後裔們有神風保佑,日本四島就成為蒙古的兀魯思了。于是,在與蒙元的對抗中,日本人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他們甚至否定蒙古人在中國建立的大元政權的合法性,聲稱自己才代表中國的正統(繼承唐宋文化)。

日本如何學習并改良中國古文化

在文化上,日本精英也不甘于總是活在中國文化的陰影之中,想要有意識地發展具有自己風格的藝術。然而,日本獨創文化的理性很豐滿,但現實卻很骨感。這也不能怪日本人無能,他們模仿中國開設太學,其實隻是針對貴族子弟進行教育,大多數的日本人,其實還是在忙着上山下海,抓刺身,整體的文化水準擺在那,确實也搗鼓不出來什麼搬得上台面兒的東西。

日本如何學習并改良中國古文化

日本人心想,原創确實對他們來說太難了,但搞二創應該還可以。去中國尋找一些小衆的文化成果,拿回來稍微改造一下,不就行了?從後來的曆史程序來看,日本人還真是搞二創的一把好手。而且,中國地大物博,人口衆多,确實也隐藏着很多小衆的寶貝。日本也确實淘到了很多寶貝,經過它們的改造之後,大放異彩。如果你去過日本的博物館,你就會發現,宋代以後,日本人從中國買回去的東西,幾乎都不是中國主流的東西。

日本如何學習并改良中國古文化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在中國已經消失了的藝術品,失傳了的技藝,卻在日本能看到。其實,不是因為他們儲存文化傳統的意識更好,而是因為他們選擇的标準跟我們不一樣。我們的主流文化重視的,他們會刻意地回避;我們的主流文化界所忽視的,正是他們的主流文化所珍視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去過日本的人會發感慨,中國文化中的很多寶貝生在了中國,

日本如何學習并改良中國古文化

被譽為日本“民藝之父”的著名美學家柳宗悅的意思是說,牧溪的畫作不被中國人認可,但日本人認可他。雖然他生在中國,但是他的藝術、他的精神是屬于日本的。是以,他的故鄉就在日本。

日本如何學習并改良中國古文化

日本人到中國去買“非主流”的黑釉茶碗,推崇在中國繪畫史“不入流”的牧溪,表面上是他們的審美很特别,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引進了中國的文化,卻又不希望被中國文化徹底同化,是以他們必須樹立自己的文化身份。

日本如何學習并改良中國古文化

在曆史上,日本可以說是長期處在被強大的中華文化的壓制之下,一直處于文化弱勢的地位。中華文明如此之偉大,日本想要擺脫它的影響,建立自己的文化,你想這得有多難?這就像是從大山旁邊再起高峰,日本人的否定必須要決絕。是以,從豐臣秀吉的時代開始,日本人不再亦步亦趨地效仿中國,而是引進中國的“非主流”文化,經過一系列的“本土化”改造,再去跟中國強大的主流文化對抗。

日本如何學習并改良中國古文化

日本文化中很多的内容,其實就是靠否定中國的主流文化,再引進并改造中國的“非主流”文化,進而創造出來的。就拿日本最有名的茶道來說吧。最初,日本人是不喝茶的,在中國南北朝到隋朝年間,茶傳入了日本,日本貴族階層就模仿起中國的士族,不僅喝茶,還流行起奢華的茶室。

日本如何學習并改良中國古文化

到了豐臣秀吉時期,豐臣甚至在北野大茶會上,擺出一個完全用黃金打造的黃金茶室,奢華至極。然而,豐臣秀吉的茶師——日本茶道的鼻祖千利休卻别出心裁,簡化了茶道,用樸素的道具,建簡陋的茶室,選擇可一種跟之前完全相反的畫風,将中國的茶文化改造成一種全新的日本文化。

日本如何學習并改良中國古文化

千利休覺得,茶道的本質應該在于茶的本身,而不是那些精緻的茶具和奢華的茶室。是以,他要否定“黃金屋”這種審美,用樸素否定奢華,用簡化去否定繁缛。從此,日本的茶道就徹底脫離了中國的茶文化。

日本如何學習并改良中國古文化

日本否定中國文化的方式也很有意思,他們并不是另起爐竈,而是在原有的文化基礎上,建立一套新标準。這就是日本人的本事,一種在外來文化基礎上進行二創的本事。不管從是中國來的,是從西洋來的、還是從南洋的,隻要這文化比日本的先進,它都能坦然接受,然後基于自己的了解和需要,對外來的先進文化進行改造。最後,這種改造也好,傳承也好,還都能儲存下來。

日本如何學習并改良中國古文化

日本的這個本事,是其自身的“文化邊緣性”所塑造的一種優勢,這也是為什麼,曾經視中國為智慧中心的日本思想家,可以在“黑船來襲”後可以輕而易舉地轉尋其他效仿對象。日本的八道——歌道、書道、茶道、花道、劍道、藝道、柔道、香道,追本溯源,其實都是從中國文化中攝取來的。

日本如何學習并改良中國古文化

中國的文化經過日本人精心的改造,為這些文化在形而上注入了一種統一的标準。這套标準也屬于“侘寂”的範疇。日本改造中國文化所使用的這套标準,其思想資源,也是來源于中國,它就是禅宗。

日本如何學習并改良中國古文化

日本人用禅宗思想重建立立了一套審美标準,這就是侘寂的第二個關鍵詞:物化。日本的僧人将中國禅宗引入日本後,經過日本人的改造,也跟中國的禅宗沿着完全相反的路徑發展。中國禅宗是向上的,而日本禅宗是向下的。

日本如何學習并改良中國古文化

從禅宗思想所影響的社會階層來看,在中國,禅宗所影響的是中國上層社會的文人士大夫,而在日本呢,則完全相反,日本的全民都受到禅宗影響。南宋時期,日本的榮西和尚把禅宗從中國帶到日本後,先是吸引了武士階層,然後在社會中迅速發酵,傳播到平民中。

日本如何學習并改良中國古文化

禅宗在中日兩國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從禅宗思想的本身來看,中國禅宗更像是一種思維訓練,是形而上的;而日本的禅宗呢,從一休和尚開始,禅宗就往形而下的方向發展,日本人把禅意物質化,跟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将禅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以日本人有一種理念,就是“一切皆可以為禅,生活中的一切皆有禅意”。

日本如何學習并改良中國古文化

日本禅宗的修禅的方式也很随意,你沒必要出家當和尚,也并不限于寺廟和各個道。社會各行各業的人,無論男女老少,高低貴賤,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踐行禅宗,所有的東西都可以通向禅。

日本如何學習并改良中國古文化

明治維新後,日本人又鼓吹自己的文化特殊性,日本精英們開始大肆吹噓,說日本人特殊,平凡的日常生活,一到日本人手上就都具有了禅意,變成了高雅的藝術。在日本,什麼都可以跟禅意挂上鈎,茶碗可以禅,房間可以禅,甚至院子裡的石頭都可以禅;吃飯可以禅、喝茶可以禅、讀書可以禅,“修為高”的日本人呢,甚至在蟬鳴鳥叫的聲音中,都可以感受到禅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