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尋曆史悠久的伊斯坦布爾卡拉柯伊區

作者:土耳其駐華大使館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卡拉柯伊區(Karaköy)是一個擁有備受人們喜愛的早餐店、咖啡館和酒吧的地方,但你去過這個地區的所有曆史遺迹嗎?卡拉柯伊擁有城市中最有趣的曆史,除了咖啡之外,它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提供。

探尋曆史悠久的伊斯坦布爾卡拉柯伊區

伊斯坦布爾貝伊奧盧區的卡拉柯伊區街景

在金角灣的另一邊,卡拉柯伊是貝伊奧盧(Beyoğlu)大區中的一個小區。這個街區開始時的名字是加拉太塔,是與君士坦丁堡做生意的熱那亞商人的殖民地,因為該街區位于曆史半島的對面。事實上,這就是“佩拉(Pera)”這個綽号的意思:“彼岸”!

奧斯曼帝國接管後,這一帶的文化越來越多了。佩拉的許多不同的基督教種族群體與湧入的穆斯林一起。随後,從西班牙逃到奧斯曼帝國的西班牙裔猶太人出現了。這就是為什麼這個街區與其他地方不一樣。天主教教堂建在東正教教堂旁邊,清真寺建在猶太教堂旁邊...... 而每個人都從這些地方出來,到同樣的企業和小工廠作坊去工作。

探尋曆史悠久的伊斯坦布爾卡拉柯伊區

舊伊斯坦布爾的地圖,右邊是較小的佩拉堡壘,位于金角灣河口的另一側。該地圖出自1617年出版的《Civitates orbis terrarum》一書。

今天,卡拉柯伊的那些小作坊主要變成了餐館和咖啡館。我第一次帶一個外國朋友去卡拉柯伊,她問我:“你們真的需要這麼多咖啡館嗎?”土耳其人的咖啡館永遠不會嫌太多。

去卡拉柯伊很容易。你可以在Kabataş-Bağcılar有軌電車線的Karaköy站下車,從亞洲一側乘坐渡船,或者幹脆乘坐計程車到達你的位置。通往這一地區的主要大道在白天可能會很擁擠,是以我們要搶先一步,在早上見面,在那裡你将擁有隻屬于自己的街區。

在早餐之前,讓我們大飽口福,前往我們的第一個曆史地點。我在Tophane有軌電車站下車開始我的行程,在位于卡拉柯伊北部的Tophane曆史區内,這是一個探索進入該地區的好起點。

努斯雷蒂耶清真寺(Nusretiye Mosque)

探尋曆史悠久的伊斯坦布爾卡拉柯伊區

努斯雷蒂耶清真寺内部

努斯雷蒂耶清真寺是一座華麗的裝飾性清真寺,融合了巴洛克風格和伊斯蘭元素。與這座城市的其他曆史景點相比,它等同于現代建築。它是由蘇丹馬哈茂德二世于19世紀20年代建造。一些值得注意的細節是環繞半個内牆的書法,以及坐在清真寺旁邊的墳墓。

當你進入時,你可能會誤以為這裡曾經是一個教堂。這種感覺可能來自于這樣一個事實,即它是由一個基督徒建造的,并采用了許多在教堂中更常用的元素。Krikor Amira Balyan是著名的Balyan家族的成員,這個亞美尼亞建築師家族在18和19世紀建造了許多西方風格的清真寺、宮殿和豪宅,遍布整個城市。你可能從他們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多爾瑪巴赫切宮(Dolmabahçe Palace)中認識他們。

一位蘇丹讓亞美尼亞建築師建造了一座帝國清真寺,然後非常喜歡它,并在接下來的四代人中雇傭了他的大家庭。這一事實真的告訴了你所有你需要了解的奧斯曼帝國首都的多元文化結構。

當你前往卡拉柯伊時,請注意你左側的一些景點,這些景點很容易從外面觀察到。你将經過的第一個建築是翠綠的托普哈内宮(Tophane),它是為蘇丹到附近的工廠旅行而建造的。在你的右側,你可以看到Tophane-i Amire,它是奧斯曼帝國制造火藥和炮彈的主要工廠。現在它是米馬爾·希南美術大學(MSGSÜ)的一部分,到處是畫廊和展覽。

在你的左側,你接下來會看到一個令人驚歎的巨大噴泉,它是獻給蘇丹馬哈茂德一世的。緊接着是Kaptan-ı Derya Kılıç Ali(奧斯曼曆史上最偉大的海軍将領之一)清真寺,如果你還不太餓的話,可以随便進去看一看。清真寺旁邊是一個單圓頂的土耳其浴室,和伊斯坦布爾的大多數土耳其浴室一樣,看起來很華麗。

之後,向左轉,進入卡拉柯伊街區的深處,慢慢走過無數古樸的小餐館和商店。

Aya Panteleymon俄羅斯東正教教堂

探尋曆史悠久的伊斯坦布爾卡拉柯伊區

在一棟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樓的六樓有一座俄羅斯東正教堂。這個可愛的小教堂和社群是伊斯坦布爾之是以偉大的一部分。該教堂建于19世紀70年代,是為前往耶路撒冷的俄羅斯東正教朝聖者建造的飯店。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後,與被廢黜的沙皇尼古拉二世關系密切的貴族和公民逃離了該國,許多人來到了伊斯坦布爾。許多老一輩的人仍然記得曾經住在他們附近的白俄移民,他們開店做生意,教育學徒。20世紀30年代後,白俄人慢慢離開了這個國家。

如今,教堂内熙熙攘攘,有從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和摩爾多瓦等前蘇聯國家來到伊斯坦布爾工作的成員。這樣一來,這個小教堂就展現了這個城市的特點,移民總是聚集在伊斯坦布爾豐富的貿易路線上,留下他們無價的印記,并為下一批尋找更好生活的移民人口搬過來。

如果你想參加禮拜,教堂歡迎任何人參加,無論其信仰或宗教。教堂從上午10點到下午7點對來訪者開放,你也可以放下一些錢來點一些蠟燭。如果有懂你語言的人有空,你甚至可以要求提供導遊服務。

進入時,教堂恭敬地要求男性不要穿短褲,女性要穿有裙子的衣服(要低于膝蓋),并戴上頭巾。對于女性來說,如果你不能帶着裙子和頭巾,在門口有一些備用的裙子和頭巾。

地下清真寺 (Yeraltı Camii)

探尋曆史悠久的伊斯坦布爾卡拉柯伊區

地下清真寺的内部,這是一座原本屬于加拉太塔城堡的建築

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終點和金角灣河口的起點處,有一座Yeraltı Cami(地下清真寺),在過去被稱為加拉太塔城堡。這是拜占庭帝國的一個重要戰略要地,因為他們正是從這裡關閉了金角灣河口,阻止了海軍入侵者在城牆外停泊。你會問,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拜占庭人不遺餘力地鍛造了一條長達數百米的鐵鍊,并将它從金角灣的一個點拉到另一個點上。加拉太塔要塞是這個傳說中的鐵鍊被固定在地面上的地方,并保護其不受攻擊。

奧斯曼帝國接管城市後,該建築是我們之前經過的工廠(Tophane-i Amire)生産火藥的倉庫。但由于城裡人的傳說,該建築在18世紀被變成了一座清真寺。那個傳說是,在第一次阿拉伯人圍攻君士坦丁堡期間,先知穆罕默德的三個同伴死在了這個堡壘裡,他們的墳墓今天仍然在那裡。

當你進入地下清真寺時,你會發現它就像一個黑暗的金庫。它幾乎是空的,安靜的,沒有窗戶。我總是在墳墓前停下來做禱告,覺得它們被綠色的燈光照耀着,讓人心曠神怡。

清真寺周圍的街區非常漂亮。你可以在這裡自由地閑逛。一定要擡頭看看所有這些古老的商業建築的破舊但華麗的外牆。

如果你現在需要喝杯咖啡休息一下,我真的建議你爬上卡拉柯伊渡輪碼頭的樓梯,去欣賞一個隐藏的小書店咖啡館“伊斯坦布爾書店”的華麗景色,該書店由伊斯坦布爾市政當局擁有。從這個完美的制高點,你可以同時看到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金角灣。然後,喝着咖啡觀看那些登上渡輪的人們。渡輪離咖啡館如此之近,你幾乎可以伸手觸摸到它。

阿拉伯清真寺(Arab Mosque)

探尋曆史悠久的伊斯坦布爾卡拉柯伊區

阿拉伯清真寺内部

關于阿拉伯清真寺,你會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是,尖塔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尖塔。這是因為它最初是作為一個鐘樓建造的,鐘聲會從這裡響起以召喚教區居民。今天幸存下來的建築是14世紀由多米尼加修士建造的原始教堂的修複改造版本。1453年圍攻後不久,征服者穆罕默德蘇丹親自把它變成了一座清真寺。

雖然古老的教堂建築和幸存的壁畫很美,但今天我對這個地方的曆史更感興趣,而不是建築。“阿拉伯清真寺”這個名字指的是大約20年後才搬進這一帶的人,即被廣大群眾簡單稱為“阿拉伯人”的摩裡斯科西班牙人。

當統治西班牙(當時被稱為Al-Andalus)的最後一個穆斯林王朝落入新的天主教統治者手中時,其剩餘的穆斯林人口被命名為“摩裡斯科人”或“摩爾人”,并被強迫改信基督教。衆所周知,許多摩裡斯科人在公開場合是基督徒,但私下裡卻信奉伊斯蘭教。數以千計被抓到的人被宗教裁判所殺害。幸存下來的人經曆了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化種族滅絕”,摩裡斯科人被禁止說自己的語言,六歲以下的兒童被從父母身邊帶走,在修道院接受教育。

奧斯曼帝國在整個幾個世紀中都在協助西班牙安達盧西亞的公民,采取外交行動來保護這些人,甚至送來武器裝備。在整個15至17世紀,奧斯曼帝國的海軍将領都曾前往次大陸,将一船船的難民運送到當時屬于奧斯曼帝國的北非。這種援助也給了西班牙裔猶太人,安達盧西亞的猶太群眾經曆了類似的驅逐和折磨,大量的猶太難民被邀請并轉移到奧斯曼帝國。

對于摩裡斯科人來說,大多數難民都去了北非,但也有不小的數量轉移到奧斯曼帝國的各個城市。那些到達伊斯坦布爾的人被安置在阿拉伯清真寺周圍地區,一個小型的摩裡斯科人社群就這樣誕生了。

當我在院子裡走來走去,看着清真寺的磚砌外牆時,我想到這個院子裡會有很多難民變成商人,說着安達盧西亞的阿拉伯語,能夠自由地生活、說話和信奉他們的宗教。附近有天主教堂,但與西班牙不同,在這裡他們可以和諧地生活。在後面幾條街,他們的猶太老鄰居可以再次成為他們的鄰居,說着熟悉但陌生的猶太西班牙語。

Saliha Sultan Sebil和噴泉

探尋曆史悠久的伊斯坦布爾卡拉柯伊區

在你前往Haliç地鐵站繼續你今天餘下的計劃之前,請在地鐵橋旁邊的這個小地方停下來。這個華麗的亭子是同類建築中裝飾最精緻的一個。它建于1732年,其建築是郁金香時代風格與後期洛可可風格之間的一座橋梁,後者通常将巴洛克風格與伊斯蘭元素相結合。我喜歡受洛可可風格影響的建築,因為它在每一個表面上的裝飾方式都是一場視覺盛宴。

“sebil”是一種亭子,裡面的服務員會站在一個有栅欄的窗戶後面遞水。這個詞在阿拉伯語中的字面意思是“道路”。這指的是“通往真主的道路”這句話。在沒有水利基礎設施的時期,向路人提供水被視為一種偉大的慈善方法。那些贊助這種建築的人是“在通往真主的道路上”。

這個在通往真主的道路上的人是誰呢?蘇丹馬哈茂德一世的母親,薩利哈·蘇丹。這座噴泉現在醒目地單獨矗立着,但當這位有權勢的女人第一次建造這個建築群時,它與一所面向大衆的大型國小相連。傳說中,薩利哈·蘇丹在成為蘇丹的嫔妃之前,就出生在這個街區的一個非穆斯林家庭。她感謝當地的一個噴泉在她的童年時期為她提供了水,她發誓要回來在她的家鄉建造另一個噴泉。最終,薩利哈·蘇丹生下了孩子,并晉升為瓦利德·蘇丹,字面意思是“蘇丹的母親”。

根據這個傳說,這個精心設計的噴泉被認為是這位瓦利德·蘇丹的勝利,仿佛在宣告:“看看我以前在哪裡,看看我現在在哪裡!現在我可以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務!” 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這個傳說是真是假,但像這樣的故事有助于說明和印證婦女對奧斯曼曆史的影響,以及她們在那個時期可能擁有的權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