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閉目養神,養的到底是什麼?

作者:生命時報
閉目養神,養的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在疲憊時,喜歡“閉目養神”修複精神狀态,再次睜開眼睛時,會感覺精力恢複了不少。

其實,從古至今,“閉目養神”都是極受歡迎的養生法,簡單易行,收效明顯。中醫學認為,“神”是人體生命活動和精神活動的總稱,微閉雙目的瞬間,精神内守,對心身健康助益極大。

閉目養神,養的到底是什麼?

尤其是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閉目養神可以緩解人們勞力傷神、靜不下心的狀況。

《生命時報》采訪專家,告訴你閉目養神到底能養什麼,并傳授一套正确的閉目法。

受訪專家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眼科主任醫師 張玉平

本文作者丨生命時報記者 高陽

本文編輯丨徐文婷

流傳千古的養生良方

閉目養神,顧名思義就是将眼睛閉上,收攝心神,以固守我們的精、氣、神。

大陸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黃帝内經》提及:“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古代先民認為,神的充耗,關系到人的壯老;神的得失,關系到人的昌亡,養生者當慎養之。《黃帝内經》還說:“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

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自紀》中論述:“閉目塞聰,愛精自保。”就是說,閉上眼睛,堵住耳朵,可以珍惜精氣,保健養身。

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有詩雲:“閉目常閑坐,低頭每靜思”“千藥萬方治不得,唯應閉目學頭陀”。

曆史上,很多帝王将相都十分重視閉目養神的保健養生之法。

大陸古代最長壽的帝王當屬清朝的乾隆皇帝,活到89歲,被稱為“古稀皇帝”,說的就是“乾隆年過古稀之年仍然耳不聾、眼不花”,這主要得益于閉目養神。

閉目養神,養的到底是什麼?

每天早晨五六點起床後,乾隆帝都要先去禦花園閉目養神、吐故納新,這讓年近90歲的他還思路清晰、活動自如。

此外,南朝梁武帝蕭衍、唐朝女皇武則天、宋高宗趙構、元世祖忽必烈等,都将此視為養生長壽良方。

閉目養的不隻是“神”

眼睛雖然隻是一個器官,卻與人體多個部分有密切關系。

人們每天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螢幕,用眼過度,導緻經常眼睛酸脹幹澀、視物模糊等。成年人熬夜加班、睡眠不足,容易使眼内布滿紅血絲,加速眼周肌膚老化。

閉目養神,養的到底是什麼?

《世界視力報告》顯示:中國有眼部問題的人超過7億,中國青少年近視率更是全球第一。

人們擷取的資訊中,有80%來自眼睛。眼睛是五官之首,保護好它就是善待自己。閉目養神是最簡單易行的養生方法,閉目可以養心,養心則神安,神安則災病不生。

1保持濕潤,緩解疲勞

眼睑閉合後,眼睛便有了休息和保養的機會。淚液蒸發減少,分泌增多,幹眼症狀緩解,若再加以眼周穴位按揉,可緩解眼周肌肉痙攣,對視疲勞人群十分有益。

2放松大腦,舒緩肌肉

人腦是最嬌嫩、最寶貴、最進階的資訊處理器官,每分鐘可接受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傳導的6千萬比特資訊,其中近一半來自視覺。

美國研究證明,人閉上眼睛打盹時,大腦和肌肉呈松弛狀态,腦頻率從每秒10次降為每秒1次。隻要閉上眼睛,大腦就不需要拼命工作了。

3暢通經絡,強身療體

眼睛周圍有11條經絡,屬全身經絡最密集的部位:

  • 經絡起始點在眼睛的有3條:胃經、膀胱經、膽經;
  • 終止點在眼睛的有4條:三焦、小腸、任脈、陰跷脈;
  • 經過眼睛的經絡也有4條:心經、督脈、陽跷脈、肝經。

《黃帝内經》說:“目者,宗脈之所聚也”“命門者,目也”。已故著名針灸學家彭靜山教授開創了眼針療法,就是在眼睛周圍紮針,治療全身疾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眼睛就像鑰匙,能夠開啟治療大門。閉目後,陰陽經交會,經脈運作通暢,身體就會強壯。

4回歸自然,愉悅心情

所謂“眼不見,心不煩”,當我們閉合雙目,處于安靜而清醒的狀态時,腦内會呈現8~13赫茲的阿爾法腦電波,這與地球本身的一種穩定的“休曼共振波”波段基頻是一緻的。

這兩種波長和諧美好,就會讓人感覺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如同身處海邊或山谷,沐浴陽光,感到溫柔舒爽。

大腦還能分泌令人愉悅欣快的β—内啡肽,這種快感效力“高于毒品嗎啡五六倍”,能夠愉悅心情,滋養心神。

閉目養神,養的到底是什麼?

5增長智慧,保護五髒

倘若在生氣動怒時閉目養神,深呼吸,靜下來兩三分鐘,再睜開眼睛時,怒氣可能已消解了三分,人也變得冷靜理智了不少。

中醫認為,肝主怒,怒傷肝,人靜血歸于肝。肝還與膽關系密切,經絡相通,肝主謀慮,膽主決斷。如果整日疲勞過度、頭腦迷糊,則肝血虛少、膽氣不足,做事情容易思前想後,缺少幹活的沖勁和活力。

  • 經常閉目養神,能夠使肝膽得到保養,提高記憶力和決斷能力。
  • 驚恐傷腎,若能保持情緒穩定、榮辱不驚,對護腎也有一定幫助。
  • 三餐後閉目養神,還可以讓血液更多地流向消化道,增強消化功能,保護脾胃。
  • 脾胃好,則悲憂少,又保護了肺。

8類人更需要閉目養神

總熬夜加班、常面對電腦手機、長時間開車、辛苦備考、臉上挂着黑眼圈、感覺眼酸眼花……有以上情況的人,不妨時不時閉目養神一下。

閉目養神,養的到底是什麼?

精氣不足,則髒腑失調、氣虛腎虧,無法貫氣至眼睛,最終容易形成各種眼部疾病。

有8類疾病的人更要學會閉目養神:

● 失眠、焦慮;

● 慢性消化道疾病;

● 慢性肺病;

● 慢性肝病;

● 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一急躁或勞累,名額就上升;

● 眼睛疾病,如視疲勞、幹眼症、青光眼、白内障、黃斑變性等;

● 過敏性疾病,中醫講“諸痛癢瘡皆屬于心”,心靜下來有助降低敏感度;

● 結節和惡性良性腫瘤,閉目養神能增強免疫力。

閉目養神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要遵守兩個原則:

時間适宜,順應規律

根據人體生物鐘,通常在上午9點、下午1點和5點時會感到身體困倦,此時應順應人體規律,閉眼休憩,短則3~5分鐘,長則半小時,最宜10~15分鐘。

放松入靜,順其自然

建議做好以下四個“無”。

無目的

中醫講究“恬淡虛無”,閉目養神時不要想着必須達到什麼效果,也不要指望閉目養神能治好全身所有疾病,它隻是一個比較好的保健方法而已。

無定式

閉目養神沒有固定姿勢,也不限時間、不限年齡,不需裝置,舒服就行。不過,盡量别趴在桌子上,這樣會導緻呼吸不暢、壓迫眼球,可以靠在椅背上眯一會兒。

無地點

閉目養神不必拘泥于地點,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随時随地,想做就做。閉目養神時并非什麼都不能做,可以閉着眼微笑、聽音樂,甚至刷牙、打電話。

考試、演講前也可以閉目幾分鐘,有助控制緊張情緒。

無環境

閉目養神時盡量離開嘈雜的環境,即使擺脫不了也沒關系,靜不下來心也沒有大礙,閉上眼總是比睜眼更能讓人安靜下來。▲

本期編輯:王曉晴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