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教士奉教皇之命出使蒙古,見到了一個中國人不熟悉的蒙古帝國

作者:枕夢子

最初,許多外國人對于東方的了解,可能是來源于《馬可·波羅遊記》,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馬可·波羅在遊記中所記載的事情多有誇張的成分。

而在馬克·波羅之前還有兩部歐洲人遊曆東方所記錄的遊記,那就是《柏朗嘉賓蒙古行紀》和《魯布魯克東行紀》,這兩部東行記錄,被認為是更加可靠的記錄,而其中所展現的,是一個可能連中國人都不太熟悉的蒙古帝國。

傳教士奉教皇之命出使蒙古,見到了一個中國人不熟悉的蒙古帝國

馬可·波羅

“非常堅韌”的蒙古人

13世紀,蒙古人入侵東歐,歐洲上下震動,不管是國王還是教會,都急着了解蒙古人的意圖和情況,他們派出了諸多使者和傳教士前往蒙古,檢視蒙古的情況,甚至是勸說蒙古大汗改信基督教。

其中,柏朗嘉賓、魯布魯克就是比較著名的兩位,他們先後經中亞抵達哈喇和林,并記錄下了他們所見的蒙古人的情況,可這些情況,與中國人所熟知的蒙古,好像并不相同。

根據柏朗嘉賓的記錄,蒙古人非常堅韌,他們的生命力非常頑強。為什麼這麼說呢?柏朗嘉賓說蒙古人不僅可以忍受嚴寒和酷暑,還可以在一兩天不占水米的情況下,繼續唱歌跳舞。

傳教士奉教皇之命出使蒙古,見到了一個中國人不熟悉的蒙古帝國

柏朗嘉賓

蒙古人本身很少吃面食和蔬菜,而可以分給每個人的肉食又很少,柏朗嘉賓甚至認為,其他民族不可能依靠這麼少的食物活下去。

此外,柏朗嘉賓還提到,如果在打仗時,蒙古人被切斷了糧草,他們還會做出種種甚至可以說是殘忍的行為來維持自身的生存,例如,他們會從10個人中選取1人來“充當食物”;例如,他們會吃母馬生小馬駒時候的體液來充當食物。

魯布魯克則說蒙古人“矮而壯”,不屈不撓,喜歡喝牲口的鮮血。而可能正是因為蒙古人如此“堅韌”,他們也是用類似的待遇來對待前來朝觐的外國使節的。

傳教士奉教皇之命出使蒙古,見到了一個中國人不熟悉的蒙古帝國

蒙古帝國

柏朗嘉賓聲稱,在蒙古,外來使節的食物十分匮乏,蒙古人給10個人提供僅供2個人生活的用品,而且每個人隻給吃一頓飯。據此,柏朗嘉賓認為,蒙古人将使臣們看作自己的自己的“奴隸”,并沒有給他們應有的尊重。

在生活習慣上,蒙古人與我們想的也十分不同。

柏朗嘉賓曾寫道,蒙古人從不洗衣服,也不允許别人洗衣服,他們也不洗碗,在煮肉湯時,蒙古人會用肉湯涮一下碗盤,然後還會将肉湯倒回鍋裡。

諸如此類的衛生習慣,在我們看來是難以接受的,不過在蒙古,這似乎已經習以為常了。蒙古人的一些律法和葬俗也與我們所想的不一樣。

傳教士奉教皇之命出使蒙古,見到了一個中國人不熟悉的蒙古帝國

蒙古人

柏朗嘉賓曾記述道,根據蒙古國的律法,在帳篷内尿尿、踩踏王公帳篷的門檻、吃别人遞過來的食物不下咽或是吐出來都要被處死,這在我們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蒙古的還有一個奇特的葬俗,就是當一名貴族去世以後,蒙古人會将他最寵愛的侍從推入墓穴之中“陪葬”,可等到侍從昏厥之後,他們又會将他拖出來,反複三次,如果侍從命大、還沒有死,那他就獲得了自由。

這個葬俗看起來像是陪葬一樣殘忍,但似乎又給了人們“一線生機”。

當然,雖然蒙古人的生活條件看起來比較艱苦,生活習慣也十分落後,但當時,蒙古帝國還是一個萬國來朝的大帝國,王公貴族的生活條件還是非常優越的。

傳教士奉教皇之命出使蒙古,見到了一個中國人不熟悉的蒙古帝國

葬俗

“萬國來朝”的蒙古帝國

作為使臣,柏朗嘉賓參加了貴由大汗的登基典禮,柏朗嘉賓寫道,典禮在巨大的金帳裡舉行,以華麗的絲綢作為裝飾,而這些絲綢都是契丹進貢的。

值得一提的是,柏朗嘉賓口中的契丹,并不是我們認知中的北方遊牧民族,而是蒙古以北、中國北方的大片土地,包括了金國和宋朝的土地,是以很明顯,這些絲綢應該是金國進貢給蒙古的。

在登基大典上,有來自俄羅斯、阿拉伯、契丹、北韓等許多國家的4000多名使節前來朝賀,帶來了大量金銀珠寶、工藝品等禮品。

柏朗嘉賓寫道,僅僅在一處高地上,他就看到了500輛裝滿禮品的馬車。

傳教士奉教皇之命出使蒙古,見到了一個中國人不熟悉的蒙古帝國

貴由大汗的登基典禮

但有一點是與大陸史料的記載的相似的,那就是在使臣中,柏朗嘉賓或是俄羅斯的大公總是可以得到“上座”,這說明在蒙古帝國中,确實色目人的等級會比較高一些。

魯布魯克還專門記載了他在蒙哥大汗那裡見到的北韓使節和“大契丹人”。根據他的記載,在蒙古帝國的北韓使節穿的是宋朝的衣冠,他們頭戴烏紗帽、手持朝笏闆,禮儀舉止也與中國人别無二緻。

而魯布魯克筆下所謂的“大契丹人”很可能就是南宋人,而非是真正的契丹人。

因為他寫道,“大契丹人的國家”有許多省,大部分還沒有臣服于蒙古人,并且他們與印度之間隔着海洋。

傳教士奉教皇之命出使蒙古,見到了一個中國人不熟悉的蒙古帝國

蒙哥大汗

此外,魯布魯克還記錄稱,有人告訴他,“大契丹人的國家”有一個城市的城牆是金子鑄成的,城樓是銀子鑄成的。這一段描述,與《馬可·波羅遊記》之中關于杭州的描述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很有可能形容的正是南宋的都城臨安。

對于“大契丹人”,魯布魯克則是這樣描述的:他們身材矮小、長着小眼睛,是各種能工巧匠,醫師們根據脈搏診斷病情,而不檢查小便,而且使用不同的草藥來治病,但不使用利尿劑。

魯布魯克還寫道,他們每天都要繳納1500艾索特的賦稅,還要定期上交絲絹、糧食,并服勞役。可見,當時蒙古人對于漢人的壓榨非常嚴重。

傳教士奉教皇之命出使蒙古,見到了一個中國人不熟悉的蒙古帝國

《馬可·波羅遊記》

柏朗嘉賓還曾寫道,蒙古人在入侵歐洲後,被歐洲的工藝品驚得目瞪口呆,于是搜羅了許多歐洲工匠去哈喇和林為蒙古貴族服務,其中很受尊敬的一位是來自巴黎的金銀匠“威廉師父”。

柏朗嘉賓說道,威廉師父為貴由大汗打造了登基大典上所用的精美象牙寶座。巧合的是,魯布魯克也記錄着這位威廉師父的絕妙手藝,他描述的是一座“自動飲料機”。

這種自動飲料機的形狀像是一棵銀子打造的大樹,樹根邊上蹲着4隻獅子,每個獅子口中都有一根管子,能夠流出不同的飲料,還有4個大銀盆負責承接不同的飲料。

傳教士奉教皇之命出使蒙古,見到了一個中國人不熟悉的蒙古帝國

巴黎

當然,說是“自動”,其實這棵大樹下有一個地穴,人們就藏在這個地穴中,将不同的飲料分門别類地灌到管子中,飲料再經由大樹流到銀盆中,司膳官們則從銀盆中汲取飲料,拿去給大汗、貴族們飲用。

據說,是因為蒙哥大汗很喜歡歐洲宮廷中流行的餐桌噴泉,才千方百計地在自己的宮廷裡也造出了這樣一座龐大又複雜的噴泉。

傳教士奉教皇之命出使蒙古,見到了一個中國人不熟悉的蒙古帝國

駿馬彎刀去打仗?并不一定

也許柏朗嘉賓和魯布魯克的記述中,給我們帶來最大不同感覺的就是蒙古人打仗的方式。我們在影視劇中,總是看到蒙古人駿馬彎刀沖鋒的形象,“彎刀”更是蒙古人的标配,似乎少了彎刀,就不是蒙古人了。

但根據柏朗嘉賓的記載,蒙古人中,隻有少數富人、貴族才擁有鋒利的彎刀,一般的士兵在打仗時是手持大斧,背着兩三張良弓,帶着三個裝滿箭的箭囊的。

相同的是,蒙古人的甲胄都是精心制作的,雖然有人用的是皮甲、有人用的是鐵甲,但這些甲胄都是精心制作而成的,它們貼合人體,而且當人體彎腰屈體時,關節處用細繩連接配接起來的活動皮革就會疊起來變成好幾層,加強對人體關節的保護。

傳教士奉教皇之命出使蒙古,見到了一個中國人不熟悉的蒙古帝國

魯布魯克

蒙古人的頭盔一般是用鐵網圈制成的,用來保護頭部,但頭盔上還有用來保護頸部和面部的環形部分,這一部分是用皮革制成的,能夠加強對于整個頭部的保護。

柏朗嘉賓對于蒙古人的武器、甲胄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可見,他對于這些十分感興趣,也可能是想能夠更好地回歐洲進行彙報。

在打仗時,每個士兵會先射出三四支箭,假如蒙古人發現這樣不能占據上風,那他們就會馬上後撤,将敵人引入早已設下的陷阱之中,再對敵人進行圍殲。

而且,蒙古人還會制作大量假人放在馬鞍上,顯得他們人數衆多,讓敵人未戰先怯。

傳教士奉教皇之命出使蒙古,見到了一個中國人不熟悉的蒙古帝國

據此,柏朗嘉賓認為蒙古人很有智謀,并不是依靠蠻力取勝的。但有時候,蒙古人也非常殘忍,因為如果蒙古人攻城時久攻不下,就會殘忍地将戰死者和戰俘熬成油潑入城内,并将火種抛入城内,點燃大火。

不說放火屠城,光是将戰俘熬成油就已經很殘忍了。可蒙古人雖然對待人很殘忍,但他們對待馬卻十分親善。

例如,蒙古有規定,騎過一天的馬,必須讓其休息三四天後才能再騎,是以蒙古軍隊的戰馬總是精力充沛,蒙古騎兵的機動性也是無人能敵的。

傳教士奉教皇之命出使蒙古,見到了一個中國人不熟悉的蒙古帝國

蒙古騎兵

同時,蒙古人還為戰馬精心制作戰甲,戰馬的兩側、頭尾都會披有皮革制作的戰甲,其長度至少要到馬匹的大腿根,另外,蒙古人還會在馬匹的額前放置一個鐵片,避免馬匹的頭部受到傷害。

總之,在歐洲人眼中看到蒙古人和蒙古帝國,似乎與我們所見的完全不同,但也許将東西方的視角結合起來,我們才能透過曆史,看到一個真正的蒙古帝國。

參考資料

上遊新聞,《傳教士奉教皇之命出使蒙古,見到了一個中國人不熟悉的蒙古帝國》

《柏朗嘉賓蒙古行紀 魯布魯克東行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