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觸摸紅色印記 厚植愛國情懷——您好!路易·艾黎

作者:蘭州新聞網
觸摸紅色印記 厚植愛國情懷——您好!路易·艾黎

6月28日上午,盛夏的山丹豔陽高照,蔚藍的天空漂浮着朵朵白雲。

藍天白雲下,艾黎與何克陵園内,“您好!路易·艾黎”網絡媒體主題采訪團全體成員列隊肅立,緬懷将畢生奉獻給了中國民族獨立和國家建設事業的國際主義戰士、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工合運動重要發起人、培黎學校創始人——路易·艾黎。

觸摸紅色印記 厚植愛國情懷——您好!路易·艾黎

默哀畢、三鞠躬,獻上鮮花,輕撫墓碑,這位來自紐西蘭的國際友人光輝的一生仿佛呈現在了眼前:參加一戰獲軍功章,放棄産業隻身赴華夏……在那段炮火連天的歲月裡,他輾轉中國大地的大江南北,開展工合運動、創辦培黎學校,在艱難困苦中與中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在支援抗日救亡運動、中國人民解放等事業中,做出了卓越貢獻。

墓碑下,是他一半的骨灰,而他的另一半骨灰已經融入了四壩灘原野上的泥土,與他身前熱愛的這片土地化為了一體。墓旁,一棵來自紐西蘭的松樹高聳挺拔,針葉随夏風搖曳,似在與這片熱土招手。

回望墓碑,不禁道一聲:您好!路易·艾黎。

觸摸紅色印記 厚植愛國情懷——您好!路易·艾黎

告别陵園,來到他的故居,透過舊桌上他曾使用過的打字機和照相機,依稀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随着國民黨統治區經濟形勢惡化,山丹培黎學校的經濟狀況變得越來越艱難,為了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他經常起草電文、信件,向海内外求援……為了争取對學校的援助,連他遠在紐西蘭母親的全部養老金(1.5萬新元)也捐給了學校,幫助學校度過最艱難的時刻。

觸摸紅色印記 厚植愛國情懷——您好!路易·艾黎

故人已逝,打字機也與他一道停止了忙碌,卻留下了他無私奉獻的人道主義精神,在山丹乃至中國大地上赓續、永存。

觸摸紅色印記 厚植愛國情懷——您好!路易·艾黎

踏上寬敞的艾黎大道,雄偉的山丹艾黎紀念館就在不遠處。推開紀念館大門,他與老戰友喬治·何克以及五名孩童的雕像出現在眼前:自信的步伐、微握的左拳,和他那充滿大愛與溫暖的、輕撫在少年後背的手臂,訴說着他的大愛無疆和堅韌不拔。

觸摸紅色印記 厚植愛國情懷——您好!路易·艾黎

從他國小時的全勤證書到教書育人的千分尺,從那枚刻着“創造分析”的印章到北京定居時坐過的沙發、用過的衣櫃,192件展品,詳細記錄着他大愛無疆、無私奉獻、自強不息、艱苦奮鬥和堅韌不拔的一生。尤其那枚刻着山丹培黎工藝學校校訓“創造分析”的印章,銘記了培黎學校建立、發展、壯大、創新的曆史。

觸摸紅色印記 厚植愛國情懷——您好!路易·艾黎

路易·艾黎在他的《自傳》中提到:在山丹,我們請人在一塊古石的背面镌刻了“創造、分析”四個中國字作為校訓。因為我們學校一直想做的工作就是教育青少年不僅要獲得書本知識,而且要具有生産的實踐經驗,使他們能自己分析和創造。

1986年12月19日,路易·艾黎89歲壽宴會上,對外友協會長章文晉向路易·艾黎贈送了這枚印章。如今,這枚長寬4.5厘米,高5.5厘米的印章,作為館藏五件一級文物之一,依然收藏在山丹艾黎紀念館。

一枚小小的印章,銘刻了山丹培黎工藝學校最初的探索,而發展充實的“手腦并用,創造分析”已成為所有培黎相關院校共同秉持的校訓,這在中國的現代教育史上是一個絕無僅有的奇觀。

觸摸紅色印記 厚植愛國情懷——您好!路易·艾黎

2017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和北京培黎職業學院的信中說:北京培黎職業學院以“手腦并用,創造分析”為校訓,心系國家,艱苦奮鬥,傳承發揚老校長艾黎和何克倡導的職業教育思想,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精心培養了大批人才。

2019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山丹培黎學校考察,在細緻考察了艾黎故居和實訓工廠中的房間後強調:大陸經濟要靠實體經濟作支撐,這就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需要大批大國工匠。是以職業教育大有可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希望你們繼承優良傳統,與時俱進,大有前途。

觸摸紅色印記 厚植愛國情懷——您好!路易·艾黎

“山丹艾黎紀念館通過展出的192件展品,全面介紹了路易·艾黎一生為我們民族獨立、國家建設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這些展品都是艾老自己收集的。”山丹艾黎紀念館副館長張興民說,“紀念館重點從弘揚艾老大愛無疆的國際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的人道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的艱苦奮鬥精神和堅韌不拔的創業創新精神四個方面出發,教育廣大青少年和廣大黨員幹部向艾老學習,發揚艾黎精神,讓艾黎精神代代相傳,為建設幸福美好新山丹努力奮鬥。”

山丹培黎職業學院2020級機電一體化專業一班學生粟芮瑤說,來到學校後,她全面了解了路易·艾黎的生平,深深地被路易·艾黎的精神所感動。尤其是兩年來,在理論與實操對半的學習教育訓練中,深切體會到了“創造分析”校訓的深刻含義。

觸摸紅色印記 厚植愛國情懷——您好!路易·艾黎

“路易·艾黎在山丹紮根創業的十年間,積極辦學校、建醫院、開工廠、辦農場,把現代工業文明、農業文明、現代醫療技術和先進職業教育思想帶到了山丹。1953年,他離開山丹定居北京後,先後七次重訪山丹,視山丹為‘第二故鄉’。1980年,他毅然決定将自己在華期間收藏的近4000件文物全部捐贈給山丹人民……”絲路明珠網記者朱彥說,“我深深地被他事迹和精神所感動,作為一名一線記者,同時也是路易·艾黎精神的宣講者,應該為同代人的幸福竭盡所能,希望通過這些故事,讓他的精神能如一顆種子,深深根植于人們的心中,在歲月更疊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不斷拓展艾黎精神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外延。接下來,我們不僅要用文字宣傳好紅色文化,更要用新媒體全方位傳遞紅色記憶,講好路易·艾黎事迹、弘揚路易·艾黎精神,傳播好甘肅的紅色故事。”

正午時分,金燦燦的陽光普灑在融入了路易·艾黎骨灰的山丹大地。路易·艾黎所留下的文化與精神,如同他的骨灰一樣,早已融入了甘肅文化内涵,深深植根于甘肅人民心中,成為甘肅精神的重要元素群組成部分。

穿越曆史長河,走出艾黎紀念館,回望大廳裡的雕像,路易·艾黎的笑容更顯親切與溫暖。那一刻,“中新友誼”镌刻着的“路易·艾黎”這個名字愈加偉大。

記者 張振宇 程健 宋芳科 任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