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可以很有趣,知識就在您身邊,每日一寶帶您從文物的蛛絲馬迹,看穿塵封已久的秘密。今天要為您解讀的寶貝是青釉覆蓮座插器。

青釉覆蓮座插器,通高20.8厘米,為北魏時期的照明用具,于河北省石家莊市贊皇縣西高村趙郡李弼及夫人鄭氏孝昌二年(526年)墓出土。覆蓮形高座,外侈的瓣尖采用深刀雕刻,具有強烈的立體感。座上置一方托,托上有長方形橫梁,上承五個斂口深腹杯,其中一杯已缺失不見。此器為淺灰色胎,胎體堅緻細密。釉色青翠,釉層薄而透明,有細密的開片紋。造型别緻,蓮瓣圓潤飽滿,可謂是北方早期青瓷的傑出作品。蠟燭約出現于東漢前後,燭台伴随蠟燭而出現。這件青釉覆蓮座燭台同時可插5支蠟燭,釉色清亮,造型精緻,在北朝青瓷中極為罕見。
2010 年初,南水北調文物考古發掘工作中,在河北省贊皇縣西高村南的崗坡地,考古人員發掘了北朝趙郡李氏家族墓群,出土了随葬青瓷數十件,紀年明确,組合清晰,為北朝青瓷的典型代表。
趙郡李氏是北朝重要的高門大族,也是河北世族的代表。趙郡李氏家學淵源深厚,對北朝的文學與學術産生了深遠影響。李弼為李叔胤夫婦長子,字延軌,本州主薄,博陵、巨鹿、趙郡三郡太守。其夫人為荥陽鄭氏。據《魏故太尉府行參軍李君(弼)墓志》,李弼還任過太尉府行參軍,而相州平北府錄事一職則因病未赴任。孝昌二年(526年)八月八日卒于洛陽東安裡。李弼墓出土于河北贊皇縣西高村,其夫人鄭氏先亡,葬于李叔胤墓旁,李弼卒後先葬于洛陽,後遷葬趙郡李氏祖茔于鄭氏合葬。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大大促進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吸引了大批南遷居民回歸。這些回歸居民帶回了南方越窯先進的青瓷燒造技術,最終迎來了北方青瓷燒造的輝煌時代。
北朝時期燒造青瓷的窯爐稱饅頭窯。典型窯場有河南鞏義窯、河北邢窯、河北曹村窯及山東淄博窯等。北方這種饅頭窯還因其窯室内的構造形似馬蹄,也稱馬蹄窯。北朝時期的饅頭窯雖然構造簡單,但卻已經能夠滿足瓷器燒成的高溫條件,故燒造出了北方最早的青瓷。
北朝青釉瓷器主要承襲了南方青瓷技術。但因原料産地不同,瓷胎與釉料含鐵量不同,并受工藝配方、燒成技術等因素影響,北朝不同窯場燒造的青釉瓷器在釉色上也呈現出細微的差别。大多數北朝青瓷的胎色深灰,釉面青翠晶透;邢窯胎色淺灰,釉色青綠;鞏義窯因胎體原料的含鐵量較低,故胎色白,釉色淡雅,釉面光潤純淨,也稱白胎青瓷。共性是普遍存在着積釉和開片現象。積釉部位往往釉層較厚,色調較深,甚至呈現黑褐色,帶有強烈的玻璃質感。釉面開片現象較為明顯,可見這一時期的胎釉結合不甚緊密,被認為是北朝青瓷典型的時代特色。
堅持,是一種力量。
我們明天
不見不散
更多高清大圖
在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