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龐統臨死前,看穿了劉備的真面目,宴席上曾暗示魏延,可惜他沒懂

劉備這一生中,最為得意的時候,就是諸葛亮出山的時期。那段時期,諸葛亮從博望坡開始燒起,燒殺了夏侯惇,長江之中草船借箭氣的曹操直打哆嗦,赤壁一戰借東風,燒的曹操紅紅火火恍恍惚惚。

可以說,年輕時期的諸葛亮就是曹操的克星,讓曹操聽到他的名字就感覺頭疼。與聲名顯赫的諸葛亮不同,卧龍鳳雛中的另一位,日子過得并不舒心。

相比起諸葛亮,鳳雛龐統的日子過得不好,那個年代,大家也都是看臉的年代,卧龍諸葛亮生的那真就是人中龍鳳,面如冠玉、唇若抹朱,妥妥的美男子沒得跑了。

龐統臨死前,看穿了劉備的真面目,宴席上曾暗示魏延,可惜他沒懂

與之相比,龐統就不一樣了,龐統的一生過得真就是不舒心。不單單是無人賞識,好不容易得到了劉備的賞識,之後還因為落鳳坡一事出師未捷身先死,當真是令人歎息。

醜陋的天才龐統三國中說道,卧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能得到水鏡先生司馬徽如此評價,諸葛亮和龐統兩人自然不是什麼等閑之輩,作為能與諸葛亮齊名的天才,龐統的才華自然是不用質疑的。

隻不過,在那個年代,人們的第一印象實在是太過重要了。所謂的第一印象,也就是指人的容貌,古代人在某種意義上比現代人還要更加看臉。

龐統臨死前,看穿了劉備的真面目,宴席上曾暗示魏延,可惜他沒懂

好巧不巧,作為卧龍的諸葛亮生着一副好容貌,妥妥的美男子形象。以至于劉備第一眼看上去,就知道孔明是真正的人才,可惜這方面龐統就相對要欠缺不少了。

龐統的容貌生的是真的醜陋,人們第一眼看到他,實在是無法把他和大能相提并論。于是乎,就有許多不識貨的人對龐統是拒之門外,孫權也不例外。

話說,龐統原本生活在江東,打算就近投靠孫權的龐統沒有想到,在外人口中任人唯能的吳侯孫權,居然也免不了俗,他也是個看臉的人。

結果可想而知,孫權覺得龐統面容醜陋,自然不是什麼有才華的人物。再加上,龐統故意說話狂妄了一點想要試探一下孫權,結果卻惹惱了孫權,孫權便想把這家夥一腳踢開。

龐統臨死前,看穿了劉備的真面目,宴席上曾暗示魏延,可惜他沒懂

但礙于禮節卻說不出口,就這麼拖着。龐統感覺到了孫權的态度,于是歎了一口氣,頭也不回地離開了江東!若是周瑜知道自己的主公,放走了這麼一個經天緯地之才,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言歸正傳,看着不能容納自己的江東,龐統頭也不回地離開了這個不識貨的地方,轉而去投奔其他人。後來,他想到自己的老朋友諸葛亮,不是在劉備手下深受器重嘛,于是便選擇去投靠劉備。

龐統與劉備然而,龐統的運氣的确不怎麼好,糜竺、孫乾兩人見他沒有露出自己的最真實身份,便随意安排了他去治理一個縣。得知自己被安排了一個縣令職務後,龐統有些失落,整天的飲酒度日。

龐統臨死前,看穿了劉備的真面目,宴席上曾暗示魏延,可惜他沒懂

直到張飛的到來,才發現龐統這位大才,随即便客客氣氣地将龐統,帶到了大哥劉備的面前。此時,龐統的真實身份才被諸葛亮揭穿,得知鳳雛先生來了之後,劉備也極盡禮遇,當即便重用了龐統。

總的來說,龐統最後也算是遇到了一個識貨的主公。歸順劉備之後,龐統也為劉備策劃了許多的計策,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迎接張松,并從張松的手中,得到了他苦心繪制的西川地形圖。

在這之後,龐統還為劉備籌劃攻占西川的具體事宜。也就在這時,劉備的宗親劉表發來求援書信,希望自己的族兄劉備能入川,幫助自己抵抗張魯。

劉備和龐統諸葛亮一商計,覺得是時候能進入西川,施展反客為主的計劃的時候了。于是,劉備便帶着龐統一起出發,率領着數萬精銳士卒浩浩蕩蕩地進入西川。

龐統臨死前,看穿了劉備的真面目,宴席上曾暗示魏延,可惜他沒懂

盡管劉璋手下的謀士都勸過他,請劉備入川抵禦張魯,是驅虎吞狼之計。劉備可沒有那麼容易就能滿足的,弄不好,還有可能會被劉備反噬。

然而,此時此刻,劉璋已經聽不進任何有效的谏言了,劉璋一意孤行,執意要去迎接劉備入川。二人最終在涪城相會,本着為劉備效勞的原則,龐統招呼來了魏延。

讓他下去準備一下,準備來一場鴻門宴,兵不血刃拿下西川,魏延聽完之後也覺得很有道理。随後,他便下去積極準備着,誰知道劉備這個大耳賊,在看出來魏延準備做什麼的時候,卻直接将魏延給喝退了下去。

龐統臨死前,看穿了劉備的真面目,宴席上曾暗示魏延,可惜他沒懂

劉備之心不過,到手的鴨子都讓他給飛了,這豈不可惜?雖然喪失了一次兵不血刃的機會,讓事情變得有些麻煩了,但是這也在龐統的計劃之内。

另外,劉備雖然很重視自己的名聲,但是後來發生了一些事情,讓劉璋和劉備之間的沖突被激化。二人之間還是鬧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最終兵戎相見。

後續發生的事情,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劉璋的軍隊哪裡會是劉備軍隊的對手?沒過多久,劉備就直接攻占了涪城,在涪城的慶功宴上,龐統借着酒勁把自己藏在内心深處的話語給說了出來。

話說,龐統追随劉備數年,一直深得劉備的器重,然而,有這麼一件事卻讓龐統感覺到了危機,必須要提醒其他人,尤其是自己用的最稱手的魏延的。

龐統臨死前,看穿了劉備的真面目,宴席上曾暗示魏延,可惜他沒懂

在涪城的宴會上,劉備不知道是喝醉了還是心中本性流露,居然說了這麼一句話:“今日之會,可樂否?”龐統聽完之後思索片刻,也學着劉備醉醺醺的聲音發言:“伐人國樂者,非仁者也!”

别看兩人之間的對話就這麼一小片段,但這其中所蘊藏的資訊還是非常多的。首先,這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劉備的真面目暴露了出來。

劉備身為漢室宗親,自然需要背負光複漢室的使命,這的确不假,但在這份責任感的後面,卻也隐藏着劉備的野心,他想要君臨天下的野心。

劉備不單單是仁德之君,更是一代枭雄,了解了這一點之後,接下來就是第二點。這句話其實也是龐統告誡魏延的一段話,他希望魏延能記住,自己的主公的真實面目和内心究竟是怎麼樣的。

龐統臨死前,看穿了劉備的真面目,宴席上曾暗示魏延,可惜他沒懂

劉備是一個枭雄,與劉邦等人一樣,表面一套、背後一套,不要到時候落得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慘結局。同時,從這句話也可以看出來,劉備所帶之兵絕非仁義之兵,隻是為了權力而已。

正所謂,伴君如伴虎,在權力場上,最主要的是認清自己的位置,可惜魏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事實證明的确如此,在諸葛亮死後,魏延和楊儀之間互相争鬥,不久便雙雙斃命。

這證明了龐統的先見之明,正是看到了魏延日後有可能會有這等災禍,龐統才選擇出言敲打敲打魏延,但是很可惜,魏延沒聽進去,要是魏延聽進去的話,可能日後還能有個好的結局也說不定。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