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統天下,為什麼偏偏是秦國?

作者:衆樂資治通鑒

秦人的始祖秦非子是商名将飛廉之子惡來之後,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為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直至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人通過549年的時間,完成了全國統一,秦王嬴政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

春秋戰國時期,随着農業工具得到改良,生産力也大大提升,生産力的提升需要生産關系随之改變。從社會發展趨勢來看,統一是曆史的必然。然而,戰國七雄中,趙國、楚國、齊國都是強大的國家,但最終為什麼偏偏是秦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呢?

和同時代的諸侯國相比,自公元前770年春秋--戰國時代啟幕以來,秦國在大部分時間裡隻是一個二流國家。秦人既非成績優秀的學霸,也不是聲名顯赫的官二代、富二代,從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然而,秦人卻最終完成了逆襲和超越,成為天下共主。這其中的原因,本人試做探讨,與有興趣的朋友們商榷。

一是秦王國具有雄霸諸侯的戰略定力和不懈的進取精神

西漢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内,吞二周而亡諸侯”,這裡的“六世”指的便是秦始皇之前的六代秦國國君,即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王嬴蕩、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赢柱和秦莊襄王嬴子楚。自秦孝公至秦王嬴政的曆代君王皆以壯大秦國、攻擊六國為目标,且這些君王幾乎沒有昏君。

秦孝公嬴渠梁,變法圖強、削弱魏國,秦國東部壓力驟減。秦惠文王嬴驷,東進攻魏,滅蜀敗楚,伐取義渠,消除了側背威脅,為秦國的全力東出奠定了基礎。秦武王嬴蕩,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秦昭襄王嬴稷,連敗三晉,五國伐齊,攻陷楚都、滅亡西周國,奠基統一,使得秦國國力開始力壓山東六國。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子楚,破合縱,滅東周國。曆經六代秦君努力,六國再也無力對抗秦國,秦國開始對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以緻秦始皇時雖然列國再度合縱攻秦,但在正面戰場已經很難再與秦國對抗,秦始皇親政之後用李斯“滅諸侯,成帝業”、“數年之中盡兼天下”的建議,加快了各個擊破的步伐,不給各國再次聯合行動的機會,最終得以成功兼并天下。

二是秦王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富饒的物質供應

秦國地處中國的西部,秦嶺山脈作為一道天然屏障有效地阻擋了南來之敵,秦國隻需将其地緣政治的戰略目标盯在東方就可以了,而秦國以外的其他國家至少同時在兩個方向上有遭受強敵進攻的可能。秦國傲視六國的地理優勢,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多次阻斷了六國的進攻,擁有易守難攻的地緣戰略優勢,是以秦國偶有失利,但很少遭遇重大挫折。

秦國的領土在海拔上要高于位于東方的其他國家,而秦國境内所有的主要河流均與自西向東流向的渭河相連。是以,借助水系之利,秦國能夠快速地将軍隊和軍事補給運送至作戰地區。反過來,這樣的地理條件使得其他國家在向秦國本土進軍時必須逆水西上,進而難以保障軍事補給以支撐與秦國的長期戰争。

秦為發展農業采取了六大改革措施,如此周全的改革措施使秦國農業勞動結構日趨合理,生産關系與生産力水準更加适應,秦民更加安心務農,努力增産。是以,秦國農業直線上升,勞動隊伍異常穩定,為兼并戰争提供了充足的糧草和兵源。而六國的重農措施與秦相比,顧此失彼,尤其在重農抑商上沒拿出系統辦法。這樣,耕戰基礎就沒有秦雄厚,在實力對比上自然輸秦一籌。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采納司馬錯的建議,吞并号稱天府之國的巴蜀地區,徹底解決對秦西部有威脅的義渠國,使秦國更加強盛,财富淩駕各國之上。

三是秦王國廣攬天下英才,促進了秦國的強大

秦國地處偏遠,條件惡劣,從地理位置上并不具備吸引人才的地域優勢。同時,秦國文化不深厚,也沒有培養出優秀的本土人才。然而,這一缺陷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積極後果,由于秦國崇尚中原地區一帶的文化,再加上人才一直嚴重缺乏,秦國在人才問題上從來就持有非常開放的胸懷。

秦自春秋立國起,就有重用外人的傳統,但作為一種國策正式提出來,則始于秦孝公的“求賢令”。從孝公開始,直至秦始皇,擔任秦國宰相的23人中,有20人是客卿。這在七雄中也是絕無僅有。這些受到重用的客卿大都對秦忠貞不二,拼死效力,為秦掃六合立下了豐功偉績。如張儀(魏人)為秦四出“連橫”,瓦解諸侯對秦的“合縱”;甘茂(楚人)為秦領兵定漢中,平蜀亂,拔韓之宜陽;李斯(楚人)與秦始皇共訂“并六國”之策,并及時上《谏逐客書》,阻止了秦宗室大臣發動的逐客之議,避免了秦國政治路線的一次大失誤。

四是秦王國強大的軍隊和高科技是秦國對外霸權的基石

六國雖也很注意軍隊建設,但都沒能像秦那樣,通過改革,确立系統的軍功授爵制,并利用“利出一孔”的手段,造成民欲求富貴,“非戰無由”的社會情勢,也沒有像秦那樣持久不懈地調動起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積極從軍、勇猛作戰的熱情。秦自商鞅變法後所培養、訓練的軍隊确為對六國有威懾力的勁旅,正是憑借這支勁旅,秦國才得以力敵群雄,“以虎狼之勢而吞天下”。

秦軍在戰國時期一直被稱作虎狼之師,不隻是軍隊制度直接有效,還有著名的軍事将領源源不斷。秦滅六國之戰時,秦軍名将彙聚,如内史騰、王翦、王贲、楊端和、李信、蒙武、蒙恬等。其中,内史騰滅亡南韓并俘虜了韓王;王翦打敗燕、代聯軍,王贲滅亡燕國并俘了虜燕王和代王;王翦、蒙恬大敗項燕率領的楚軍,俘虜了楚王;王贲率兵滅亡齊國,俘虜齊王。六國之中除李牧和項燕外,再也沒有能阻止秦軍的名将了,更可悲的是李牧還被讒言所殺。

在高科技方面,秦國擁有其它六個諸侯國所沒有的優勢。一是秦國強大的交通運輸系統,秦國已經建立了堅固的軌道交通系統,适合馬匹在上面奔跑,極大地提升了秦國的物資運輸能力。二是秦國的劍加入了合金工藝,從強度和鋒利程度上來講要遠超其他國家的戰劍,并且由于不怕折斷,是以劍身更長,在戰場上能夠更加有效的殺敵。三是秦國的弩戰部隊數量龐大,采用的三棱型的箭頭,能夠給敵人造成極大的殺傷。

五是秦王國廣泛采取和平演變政策來破壞各國内政

秦國像漂亮國一樣的,通過收買、暗殺、謊言、欺騙來破壞各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廣泛制造各諸侯國之間的摩擦,通過隐蔽戰線的行動消弱對手。

大梁人尉缭建議秦王嬴政花錢收買各國的豪臣,破壞六國組織合縱;李斯被秦王嬴政任命為長史,負責隐蔽戰線工作,金錢與利劍并用,花大價錢賄賂六國的豪臣,用劍解決賄賂不了的豪臣。這種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趙王想重新啟用廉頗,但是被郭開進讒言給阻止了;李牧在前線率軍阻擊秦軍,結果被郭開進讒言說要謀反,在軍中被殺,導緻趙國三個月内亡國。魏國大臣向魏王進讒言,導緻信陵君被猜疑,最後飲酒作樂、郁郁不得志而死,是以信陵君死後,六國中再也無人能組織起有效的合縱,主動向秦國發動攻擊。齊王建任用後勝為相,後勝收受秦國賄賂,極力勸說齊王不接受六國的求援,坐視六國逐個滅亡。

可以說,隐蔽戰線成功極大地削弱了六國的實力,為秦軍最大程度地減輕軍事壓力。

六是六國統治者的政治短見和昏庸統治

六國國君沒有鴻鹄之志,思維方式上沒有跳出原來固有的思維。他們的思維和秦國的舊貴族一樣,他們的志向最多當個霸主。如同北洋時期,軍閥割據,各個軍閥之間紛争不斷,軍閥主的志向也就是偏安一隅,當一方諸侯罷了。

戰國時期,六國國君中也不乏明主,但也都是昙花一現,多數都是目光短淺,昏庸無能。不像秦國一樣, 自秦孝公至秦王嬴政,基本上都是有作為的明主,很少走出昏招。

另外,東方六國之間盡管明顯感覺到秦國的壓力,但各國之間的沖突不少,趙燕之間、燕齊之間、齊楚之間、魏齊之間更是互磕很久,韓趙魏雖然同出于晉,摩擦也不少。每次合縱攻秦,都未必真心出力。要讓六國真心抱在一起打秦國,很難。

讀史以鑒今,當今漂亮國的一些作法,與秦王國的作法是否有類似之處呢?當今國際格局和政治形勢,與戰國時期的國際格局和政治形勢相比,是否有類似之處呢?又是否有借鑒意義呢?

[點亮平安燈]如您喜歡我的文章,為便于向您推送,敬請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