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獅王”葉仲銘:傳承龍獅文化,要培養“雄獅少年”

作者:南方都市報

葉仲銘七歲開始跟随黃欽添學舞獅,是中聯黃飛鴻龍獅團的總教練。中聯黃飛鴻龍獅團多次問鼎世界冠軍,曾拿下“世界獅王”的美譽。近年來,作為嶺南文化的一個代表,他們多次出現在央視的節目裡,并分别在2014年、2016年、2018年登上央視春晚的舞台,成為廣東人的驕傲。

“世界獅王”葉仲銘:傳承龍獅文化,要培養“雄獅少年”

七歲始學龍獅

經曆“魔鬼”訓練

“我在農村長大,逢年過節村裡都會組織舞獅,每年放暑假的時候,村裡的長輩也會組織小朋友們在祠堂或者榕樹下學習國術醒獅的知識。”葉仲銘談起自己學習舞獅的緣由,“我為什麼對舞獅會有那麼大的興趣,是因為五歲那年的一個故事。當年我們村裡有一個醒獅開光,要到我們家附近那個橋拜社公,那個獅子快要走到我家門口的時候,我在路邊看,那個獅子突然把頭伸過來,吓了我一跳。我就哭了,問爸爸媽媽為什麼獅子會咬我啊?爸爸媽媽說那是叔叔舞的獅子,是不會傷害我的。”因為這段經曆,葉仲銘對舞獅發生了興趣,想了解怎麼才能舞出那麼威猛的獅子。“在學舞獅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文化,不同的套路有不同的寓意,包括做生意的财運舞,過生日的獅子舞,破财擋災是哪一種舞法……這裡面有很多文化值得我去學習。”

“師父在訓練我們的時候特别嚴格,每天六點起床去跑步,吃過早餐後正式訓練技術和體能。我最害怕的是體能訓練,因為運動量非常大,可以用‘恐怖’來形容。”葉仲銘還記得有一次,葉仲銘和師兄訓練到11點多的時候,就想偷個懶,去看看新買回來的獅子,結果被師傅發現了,挨了一頓罵,還罰他們去跑15公裡,回來後才能吃午飯,當時正好是暑假,天氣特别炎熱,葉仲銘覺得自己很委屈。“還有剛剛開始訓練梅花樁的時候,因為心理恐懼不敢上樁,師傅為了讓我們盡快适應梅花樁的高度,聊天、吃飯、喝水都要在梅花樁上。”

“世界獅王”葉仲銘:傳承龍獅文化,要培養“雄獅少年”

體能訓練的内容還包括劃龍舟,“劃龍舟是一種全身運動,可以練腰力、腿力和臂力,當地有一種跪姿的劃法,全程跪着劃,不是劃一公裡,而是劃十公裡、二十公裡,很苦很累,劃完以後晚上回來還要接着練國術。因為舞獅需要國術功底,練馬步真的很苦,師傅會在我們的屁股下面放一支香,在手上和大腿上放一隻碗,不能動,不能站,更不能坐下去。”

不斷創新獅藝

目标世界獅王

“最難的還是學習獅子的形态和創新動作,我們的師傅要求嚴格,人家沒有的我們要有,人家有的我們要比他們優秀。别人練習十次,我們要練習上千次,才能形成獨特的肌肉記憶,做出來的動作才夠穩。”葉仲銘回憶起自己學習醒獅的曆程,“創新的路上真的很苦很難,而且經常會受傷,最嚴重的一次,休息了三個月才恢複。”葉仲銘曾經想過放棄,“因為真的太苦了,而且身邊的同學朋友有的上了大學,有的已經開始工作賺錢,我們學習舞獅純粹是自發愛好,剛開始沒有收入。”

龍獅作為一項觀賞性體育運動,從入行到上台表演,起碼需要兩到三年的訓練時間。作為黃飛鴻獅隊“主心骨”之一的葉仲銘,真正參加表演也是在1998年之後。這之前,他幾乎沒有通過舞獅活動掙過錢,在獅隊的飲食起居,全靠師傅和師兄弟們的接濟。但為了自己的夢想,葉仲銘還是選擇了堅持下去。他給自己定的目标是廣東省冠軍、全國冠軍、亞洲冠軍、世界錦标賽冠軍、世界獅王,一步步地向自己的目标去努力。

“世界獅王”葉仲銘:傳承龍獅文化,要培養“雄獅少年”

在黃欽添的第一批徒弟中,葉仲銘是年紀最小的一個。所謂“師傅領入門,修行靠個人”,葉仲銘訓練刻苦,對自己的要求一直很高,學藝不偏科,而且跟師兄弟之間的配合也比較好。為了跟上時代,葉仲銘不斷了解其他地方的舞獅乃至世界各地的獅藝,創新難度,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迎合社會發展和觀賞價值的提升。“廣東醒獅發展到現在,經曆了很多次創新,從在地上舞的,桌子上舞的,竹竿上舞的,梯子上舞的,發展到梅花樁上舞。梅花樁由以前國術裡的木樁發展到現在的鋼管樁,比較高,也比較牢固,有難度,有看點。”葉仲銘介紹說,他們的團隊是根據每個人的特點來設定梅花樁,在梅花樁上翻跟鬥,淩空轉體,空中180度、360度轉體等,都是佛山中聯黃飛鴻龍獅團的創新動作。他們的龍獅表演集南派武功、舞蹈、技巧和音樂于一體,動作剛勁、勇猛、威武,兼備靈巧、靈活、穩重;鼓樂伴奏密鼓緊鑼急钹(攝鑼法),鼓點豐富有序,技法精練靈巧,剛柔并濟,千變萬化,栩栩如生。

傳承龍獅文化

發掘醒獅人才

葉仲銘在傳承獅藝及創新獅藝這條路上付出了很多,盡自己所能,不論門派,将會的東西毫無保留地教給學員,希望龍獅文化,能一代代傳承下去。以前舞獅之人得不到社會的重視及關注,如今,傳統文化被重新拾起,得到政府及社會各界的認可和重視。現在,他可以驕傲地說一句:“我是一名龍獅教練。”

“世界獅王”葉仲銘:傳承龍獅文化,要培養“雄獅少年”

為了讓更多的青少年愛上廣東醒獅,葉仲銘一直在推進“龍獅進校園”的活動,“我們還通過剪紙、手作、繪畫、電影、遊戲等小朋友們喜歡的藝術形式來推廣醒獅文化,包括前一段時間很火的《雄獅少年》,我們是這部電影的技術顧問,獅子的外形,人物的服飾,包括裡面的鼓手,其原型就是我的一個師弟,胖胖的那個肥仔。”葉仲銘還提到了一部名叫《南獅夢》的微電影,“裡面那個小孩子的故事,就是我的真實經曆。”

葉仲銘一直提倡學習醒獅文化要從娃娃抓起,“龍獅協會創辦了一個特色幼稚園,作為醒獅人才的啟蒙。開始學醒獅最重要的是學禮儀,怎麼敬禮,怎麼拜師,引導小朋友學習傳統文化。”葉仲銘的兒子現在才兩歲多,已經開始跟着協會裡的哥哥們一起訓練,他覺得很好玩,很喜歡獅子。

非遺小科普

提起龍獅,南海大瀝當仁不讓,這裡不僅有着“龍獅源地”的美譽,還是首批“全國億萬農民健身先進鎮”、“全國龍獅運動名鎮”,也是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醒獅、傳統龍舟)之鄉。自明清開始,大瀝就有了許多練獅之人,每逢過節或重大喜慶,定必出動醒獅助興。數百年以來,大瀝一直都保有醒獅賀歲的習俗,曆代相傳鼎盛不衰。舞動的龍獅蘊含着喜慶、團結以及進取的精神核心,流淌在每一位大瀝人的血液中。2006年,大瀝龍獅已被列入國家和廣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2年,大瀝獅子會還入選了南海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作為國家級“非遺”,大瀝的龍獅運動近年來呈現出職業化和産業化的發展模式,讓醒獅這項傳統文化煥發了新的活力。

采寫:南都·灣财社記者 許琨

如果有線索提供或服務咨詢

可聯系南都新文旅研究課題組。

發送郵箱:

[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