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告别“看天吃飯”,看氣候試驗室如何成為新戰機的“鐵面考官”

作者:光明網

氣候試驗室:新戰機的“鐵面考官”

姜子晗 陳韻宇 劉 峰

前不久,加拿大軍隊宣布将采購F-35作為下一代主力戰機,預計今年年底前敲定軍貿交易合同。

這意味着加拿大将成為世界上第15個擁有F-35戰機的國家。截至目前,F-35已經列裝英國、日本、以色列等國家,F-35的“飛行觸角”逐漸延伸到世界各地。複雜氣候環境,對F-35整體性能是極大考驗。據報道,自服役以來,F-35頻頻出現塗層脫落、電池低溫損壞等問題。戰機出現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可歸結為“水土不服”。

衆所周知,戰機在極端環境中完成任務能力是保證飛行安全的關鍵。是以,在設計研發環節,戰機需要進入氣候試驗室,接受極限天氣的考驗,檢驗戰機的全域作戰能力。那麼,氣候試驗室是如何模拟天氣的?氣候試驗有哪些步驟?又有哪些技術難點?本文為您一一解答。

告别“看天吃飯”,看氣候試驗室如何成為新戰機的“鐵面考官”

麥金利氣候試驗室對F-22戰機進行冷試驗。 資料照片

告别“看天吃飯”,試驗室模拟“一年四季”

1943年冬季的一天,喜馬拉雅山脈上空風雲突變,正在執行“駝峰”空運作動的“飛虎隊”相繼失聯——16架戰機遭遇機翼嚴重結冰而失事墜毀,機上人員全部罹難。這則新聞公布後震驚世界,人們開始關注極端天氣對戰機飛行安全的影響。

早期氣候試驗,是依靠自然環境驗證戰機的氣候适應性。然而,自然環境是不可控的,科研人員隻能“看天吃飯”——一旦錯過特定季節,将嚴重影響試驗進度。是以,打造人工環境試驗室勢在必行。

二戰後,美國在佛羅裡達州埃格林空軍基地,建立一座麥金利氣候試驗室。該試驗室綜合運用制冷、加熱、空調控制等技術,将高溫和嚴寒等自然氣候“搬”進試驗室。随着溫控技術發展,英國、瑞典、南韓等一些國家也相繼建立氣候試驗室,尤其是大型工業制冷和制熱系統的問世,使試驗室可以實作“一年四季”自由切換。

短時間内實作氣溫的自由切換,對溫控裝置的要求極高。為了模拟炎炎夏日,科研人員通過鍋爐向試驗室輸送高溫蒸汽,使室内溫度達到70℃,制造出“三溫暖天”的酷熱氣候;為營造“冰天雪地”的嚴寒氣候,試驗室内又安裝有多部制冷空調,可在24小時内将室溫降至-53℃。

此外,要想實作氣候的可控調節,試驗室的保溫與密封技術十分關鍵。門窗和通風系統的密封性與保溫性,直接影響到試驗室的能量消耗和環境模拟效果。

南韓一家氣候試驗室建造之初,曾發生過試驗室拉門氣體洩漏故障,直接影響到試驗室的建造程序。為解決這一難題,科研人員在門牆之間的縫隙處,使用熱追蹤法進行充氣式密封,并将傳統雙軌拉門設計為變軌運作、單軌排布,使得多扇大門關閉後形成同一平面,起到良好的密封保溫效果。

新戰機“鐵面考官”,模拟複雜極端環境

一款新戰機完成氣候試驗,需要耗時多久?

麥金利氣候試驗室給出答案:6個月。在這半年的試驗過程中,戰機将在高溫高壓、雨水浸泡、凍雲結冰等多種極端環境下接受性能測試。

作為新戰機的“鐵面考官”,氣候試驗室運用強大的資料模拟試驗能力,還原戰機飛行可能遇到的多種複雜極端環境。

目前,氣候試驗主要分為以下3種:

一是冷試驗。冷試驗是戰機形成初始作戰能力的一個關鍵步驟。氣候試驗室的制冷系統将超冷空氣引入試驗艙,打開凍雲結冰系統向戰機吹出時速高達190公裡的水蒸氣,形成厚度不同的“凍雲”,模拟高海拔雲層效果。

穿過“凍雲”的戰機,會瞬間被凍成“冰棍”。通過觀察戰機結冰過程,可以找出戰機哪些部位容易結冰、哪些部位可能受損,科研人員進而改進戰機防冰系統,提升極寒環境下作戰能力。2013年,歐洲新一代軍用運輸機A400M曾在瑞典飛機氣候試驗室進行了嚴苛的極寒氣候試驗,經過上百小時的“冰封”試驗合格後,才能拿到執行北極飛行任務的“許可證”。

二是熱試驗。冰雪融化後,戰機将進入熱試驗環節,試驗室内100多盞高能太陽燈會根據時段變換日照狀态。每盞太陽燈是單獨可控的,根據戰機傳感器發來的信号,自行調節溫度,確定戰機受熱均勻。

F-22戰機研制過程中,為真實還原熱帶地區戰機飛行情況,不僅戰機要接受“烈日”考驗,飛行員也要同步進入座艙,以檢驗戰機發動機高溫啟動狀态和座艙環境控制系統。

三是雨試驗。在經曆冷/熱試驗後,戰機将迎來淋雨與風暴試驗。科研人員會為試驗室加裝巨型“花灑”,制造出每小時350毫米的人工降雨,随後科研人員會啟動大型工業風扇,産生71公裡/小時的飽和風,模拟暴風雨等極端氣候。

此外,一些艦載機在試驗後期還會被送到海洋試驗室,置于10多米深海水中,接受海浪和鹽霧腐蝕等多重考驗。

高科技賦能,多種試驗實作精準“瘦身”

五代機作戰領域拓寬,氣候試驗耗費也随之水漲船高。國外相關資料顯示,五代機進入氣候試驗室後,一天試驗費用在20萬美元左右。

如何縮減戰機氣候試驗開支,科研人員進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實作氣候試驗精準“瘦身”。

近年來,一些國家科研機構将計算機仿真、智能算法等技術引入氣候試驗室,推動氣候試驗不斷疊代更新。以F-22戰機為例,隻需經過3個月的氣候試驗即可獲得完備的環境測試資料,相比三代機動辄半年以上的氣候試驗,縮短了近一半時間。那麼,五代機氣候試驗有哪些步驟呢?

第一步是仿真計算。科研人員發現,很多故障問題往往在氣候試驗後期暴露,導緻試驗效率不高。通過仿真技術模拟極端氣候下戰機發生故障,科研人員可以預知各部件的承受力上限,為合理規劃戰機氣候試驗提供參考。

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國防部有關部門将仿真模組化研究寫入戰機發展計劃,研發出一整套仿真計算軟體,可快速找到氣候試驗中戰機的薄弱部件,大大提高了戰機氣候試驗效率。

第二步是分解試驗。如果整機氣候試驗失敗,科研人員将重新設計戰機,這可能會帶來一系列全新難題。是以,在整機氣候試驗前,對所有元件、子系統進行分解試驗非常重要。

目前,國際上普遍采用“積木式”驗證方法對戰機進行分解試驗,俄、英等國在上世紀90年代制訂了嚴格的操作規範,形成較為成熟的流程标準。科研人員将各小型部件放置在試驗箱内開展環境試驗,以提升整機試驗的成功率。

第三步是複合試驗。自然界中氣候環境複雜多變,而一座試驗室往往隻能模拟一到兩種氣候特征,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時間。為提高氣候試驗效率,科研人員要對多個環境試驗進行整合。

近年來,麥金利氣候試驗室斥資打造了水溫、海上風浪等可自行調節的智能試驗室。該試驗室可以模拟多種複雜海上環境,加快戰機的腐蝕速度,幫助科研人員快速找到戰機設計缺陷。

室内項目完成後,戰機還要移到室外接受真實環境測試。試飛員将駕駛戰機飛往世界各地,在各種極端環境中完成多項飛行任務測試。當戰機通過全部測試環節後,才能最終傳遞部隊使用。

來源: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