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海東青
上一篇文章中筆者介紹了以色列烏茲沖鋒槍的捷克老爹SA-23系列沖鋒槍,該槍性能雖然優秀但是可惜生不逢時,誕生沒多久就被VZ-58突擊步槍所取代,因而藉籍無名,在SA-23系列沖鋒槍的身上,其實展現的是沖鋒槍這一槍種的悲劇,其誕生于一戰末期,在二戰中成為步兵作戰主力,但是風光沒幾年就因為突擊步槍的誕生而被取代,從步兵主力裝備的位置上被一腳踢了下來。

▲捷克VZ-61蠍式沖鋒槍。
但是,沖鋒槍也有一些優點是突擊步槍無法比拟的,在尺寸短小這一方面,沖鋒槍就可以比突擊步槍做到更好,畢竟突擊步槍發射的是步槍子彈,不管做的再怎麼短也隻能這樣了,蘇聯的AKS-74U差不多代表了短突擊步槍的尺寸極限,但是槍托折疊之後長度仍然有490mm,比SA-23、标準型烏茲、M12S等冷戰短沖鋒槍還要長一點,而上述沖鋒槍還遠沒有達到沖鋒槍尺寸縮小的極限,部分沖鋒槍極限壓縮尺寸之後長度甚至可以壓到300mm以内,這些微型沖鋒槍憑借着尺寸優勢在突擊步槍統治的時代成功殺出了一片天地,而在冷戰一票微型沖鋒槍之中,最優秀的型号依舊是來自捷克斯洛伐克這個東歐小國,它就是VZ-61蠍式沖鋒槍。
之前介紹SA-23沖鋒槍時提到,冷戰早期捷克斯洛伐克軍方要求研制一種短小精悍的沖鋒槍,由此誕生了SA-23,但是服役沒幾年就被VZ58取代了。但是捷克斯洛伐克軍方并不死心,在50年代後期再次提出要求研制一種短小精悍到極緻的微型沖鋒槍,要求其尺寸重量僅比手槍略大一些,以作為飛行員、基層軍官等非一線槍戰人員的自衛武器,來自布爾諾兵工廠(該廠的另一個名字更為人所熟知,即CZ兵工廠)的另一位天才博士後槍械設計師米羅斯拉夫·裡巴在1959年拿出了自己的設計,原型槍被稱為S-59型,在經過一些列小改進之後在1961年裝備部隊,命名為VZ-61,綽号蠍式沖鋒槍。
▲VZ-61蠍式沖鋒槍。
VZ-61沖鋒槍并沒有采用微型沖鋒槍常見的T字型布局,而是使用了傳統布局,其使用自由槍機式原理,與SA-23一樣采用包絡式槍機,空重僅1.28kg,全長270mm(槍托折疊)/522mm(槍托展開),槍管長度115mm,發射.32ACP子彈,即7.65X17mm勃朗甯手槍彈,射速750-850發/分,使用10發或20發彈匣供彈。
單從這些資料來看,蠍式沖鋒槍除了長度比較短、重量比較輕以外,似乎也沒有什麼神奇之處,哪怕是跟幾十年前的毛瑟C96手槍全自動版本(通常稱為M1932或者M712)相比也并無太多優勢,子彈威力反而還不如。但是實際上,如果仔細剖析一下蠍式沖鋒槍的内部結構的話,就會發現其中設計精妙之處,甚至不禁為其拍案叫絕。
▲蠍式沖鋒槍的10發短彈匣是專門為了裝進槍套裡而設計的。
首先關于微型沖鋒槍和沖鋒手槍(這兩者功能定位相同是以一起讨論),存在着一個緻命的悖論,無論是采用沖鋒槍常見的自由槍機式原理還是手槍常見的槍管短後座式原理,其都會由于全槍尺寸受限,導緻自動機往複運動的行程很短,是以自動機往複運動速度非常快,這就産生一個問題,那就是全自動射擊時射速快得離譜,比如說微型烏茲(Micro UZI)和MAC-10這兩個西方典型的微型沖鋒槍,其全自動射速都在1200發/分以上(格洛克18沖鋒手槍也是一樣的射速),再加上這兩支沖鋒槍太短了,扳機前面壓根沒有可供握持之處,射擊的時候左手完全無處安放,這就導緻這兩支經典微型沖鋒槍全自動射擊基本沒有任何精度可言,隻能提供一個火力壓制效果,說得不好聽點就是純粹聽個響。
▲MAC-10的前方設計有一個帆布背帶,設計師的用意是讓左手可以抓着這個背帶射擊,但是實際效果證明這個設計就跟瞎子的耳朵沒什麼兩樣。
而米羅斯拉夫·裡巴雖然當時作為一名槍械設計師還初出茅廬,但是也是博士後高材生,可以說是才華橫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其采用了一個天才般的設計,被稱之為減速器。在蠍式沖鋒槍的握把内部,就暗藏着這個精妙的減速器,除了扳機阻鐵以外,減速器也有一個阻鐵,槍機後座到位之後,會被這個減速器阻鐵挂住,槍機的後座能量傳導到減速體上,減速體也開始向下後座,後座到位之後在彈簧作用下往上回彈,完成一次往複運動之後,阻鐵才會釋放槍機,可以簡單粗暴的了解為,設計師把沖鋒槍改成了半自動,然後設計了一套“機械手指”,用減速器這個“機械手指”去扣槍機,隻不過這個“機械手指”能夠狂暴地一秒鐘扣十幾次,是以打出來跟全自動一樣的效果。
靠着這個精妙的減速器設計,蠍式沖鋒槍硬生生在全槍尺寸隻有270mm的情況下卻把射速壓到了750-850發/分,再加上.32ACP子彈本身後坐力也小,是以跟微型烏茲/MAC-10那種聽個響沖鋒槍完全不同,蠍式沖鋒槍是一支可以有效控制、瞄準的實用化微型沖鋒槍。
▲蠍式沖鋒槍的減速器隐藏在握把裡面。
正是由于蠍式沖鋒槍優秀的性能,是以其随後大量裝備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軍官、飛行員、傘兵、特種部隊等機關,捷克警方也對此槍愛不釋手,同時剛好.32ACP子彈在西方也很常見,是以蠍式沖鋒槍亦通過各種管道大量出口國外,總産量達幾十萬支。
當然,VZ-61也并非完美無缺,其最緻命的缺點還是在于那個.32ACP子彈動能僅有200多焦耳,威力實在是不敢恭維,隻不過當初上面上司點名了要求用這種子彈,設計師也隻能捏着鼻子了。
▲發射9X19mm子彈的VZ-68。
在VZ-61大獲成功之後,設計師立刻着手研發換用其他子彈的改進型,發射.380ACP子彈(9X17MM勃朗甯短彈,動能280-300焦耳)的型号被命名為VZ-64,發射9X18mm馬卡洛夫手槍彈(動能300-350焦耳)的型号為VZ-65,發射9X19mm帕拉貝魯姆手槍彈(動能420-500焦耳)的為VZ-68,其中VZ-64長度重量不變,VZ-65長度不變空重增加到1.32kg,VZ-68長度增加至305mm/595mm,空重則是2kg。不過可惜的是,這三種槍都隻造出來原型槍就不了了之了,1970年米羅斯拉夫·裡巴與世長辭之後,CZ兵工廠也曾經推出過多種炒冷飯的改進型,但是無一獲得巨大成功,這或許也與VZ-61這位前輩太過成功脫不了關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