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生切割術》:将工作與生活分離能否帶來完整的自我?

作者:澎湃新聞

文/Vikram Murthi;譯/龔思量

編者按:近日,包括英國、澳洲、加拿大、愛爾蘭以及紐西蘭等國家計劃試點“一周4天工作制”的新聞引發了大量關注。許多人表示,如何更好地平衡工作與生活已經成為現在工作者的一大難題。而在今年受到大量關注的美劇《人生切割術》(Severance)則向工作者們描繪了一個令人不寒而栗的、将生活與工作完全剝離的“未來”。然而,該劇留下了許多尚未回答的問題;或許該劇角色最應該問出的問題是:“我們在做什麼?”、“我們為什麼在這裡?”以及“我為什麼存在?”本文原載于《The Nation》,作者Vikram Murthi。

《人生切割術》:将工作與生活分離能否帶來完整的自我?

《人生切割術》海報

在20世紀的最後幾十年裡,美國勞動力經曆了大量有據可查的變化,這些變化系統性地剝奪了所有經濟部門勞工的權力。長期存在的工會要麼被解散,要麼面臨會員人數急劇下降的慘狀。盡管美國國内GDP穩步增長,但勞工的工資卻停滞不前。政客們成功地發起了削減資本收益稅的運動;收入和财富之間的不平等急劇上升,更高的利潤使雇主可以更大膽地剝削勞工。如果說在工業革命時期,勞工已經與他們的勞動産品疏遠了;那麼在21世紀初,他們已經在心理上遠離了勞動本身——因為勞動表面上的唯一目的就是自我延續(self-perpetuation)。

“為工作而活着”(Living to work)而不是“為活着而工作”(working to live)成為了許多人的工作模式,尤其是在“向上流動”早已成為無法實作的目标之後。現在,美國人不僅需要從事自己的工作,而且他們的工作場所也“變成”了一個“家”,盡管“家”為他們提供的保護很少,并且要求他們花更多的時間工作。“來了這裡,你就是家人”(When you’re here, you’re family)這句美國橄榄園餐廳(Olive Garden)著名的俗氣口号被大肆宣揚。它令人不寒而栗地成為了美國工作場所的座右銘。

蘋果TV+系列劇《人生切割術》(Severance)的上映得益于良好的文化時機,因為在新冠爆發後,許多人已經開始重新評估他們對工作和工作場所的态度。現在,人們開始嘗試将工作滿意度與個人的整體幸福感脫鈎,盡管這種嘗試的收獲可能很小。《人生切割術》的前提是:如果你能在醫學上保證你永遠不會把工作帶回家,會怎麼樣呢?在這個系列中,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使用外科手術來分離員工的工作記憶和非工作記憶。在本質上把他們,分為工作自我(“innie”)和每次進入辦公室就會“醒來”的個人自我(“outie”)。

該系列的主人公馬克·斯科特(由亞當·斯科特飾)在盧蒙工業公司的宏觀資料(Macrodata)精煉部門工作。在他的妻子死于車禍後,他經曆了分離手術。在該劇的開場,馬克試圖讓剛剛經曆分離手術的同僚赫利(由布裡特·洛爾飾)進入工作場所。她在會議桌上醒來,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在哪裡。她将取代馬克在公司最好的朋友皮特(尤爾·巴斯克斯飾),後者在神秘的情況下被解雇。我們很快就知道,皮特的工作和個人記憶通過一種有争議的幕後程式被“重新整合”。蓬頭垢面的皮特最終與非工作狀态的馬克取得了聯系,告訴他盧蒙公司并非像它看起來的那樣。

該劇由丹·埃裡克森(Dan Erickson)創作,本·斯蒂勒(Ben Stiller)擔任執行制片人,它以《陰陽魔界》(Twilight zone)式的高概念架構為前提,探索反烏托邦式企業的過度擴張。該劇必然需要創造一個充滿神秘感的沉浸式世界,是以埃裡克森和斯蒂勒塑造了一個人造的、脫離時間的世界和按照大型科技公司的形象設計的“地獄”。事實上,雖然《人生切割術》因其“謎盒”式的情節而廣受好評,通過各種故事來留住觀衆,但它首先離不開制作設計的壯舉。建築師有意将盧蒙的辦公室設計成20世紀中期的辦公樓,辦公室的内部設計可以稱得上陰森奇怪,簡直就像地獄。

盧蒙溫暖而又不祥的形象,大大增加了宏觀資料精煉部門反抗公司老大的信心。這些老大包括主角的直接上司塞思·米爾奇克(特拉梅爾·提爾曼飾)和代理老闆哈莫尼·科貝爾(帕特麗夏·阿奎特飾)。在《人生切割術》第一季中,馬克、赫利和同僚們:亵渎世俗、沾沾自喜的迪倫(紮克·切裡飾)和挑剔又循規蹈矩的歐文(約翰·特托羅飾)意識到了雇主的邪惡,拒絕了分離手術。此後,他們開始感到“表面上安全的”工作場所正逐漸壓迫着他們。盡管該劇資訊量極大(甚至有些貪多嚼不爛),但《人生切割術》成功地将焦點放在了馬克和他的同僚們逐漸激進化的過程中。和以前的許多勞工活動家一樣,他們被一篇文章激勵着去推翻這個制度。喚醒他們的不是口号或理論,而是一本自命清高的自助書籍。這本書的無聊封面足以讓你目光渙散,這是今年最好的笑話之一。

盡管斯蒂勒深度參與了該劇,執導了本季三分之二的劇集,但《人生切割術》并不是一部喜劇,至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喜劇。一些超現實主義的小插曲偶爾會打破該系列的嚴肅基調,但它仍然保留着一種嚴肅的性格,與這部劇令人不安的前提相得益彰。然而,這并不意味着該劇毫無幽默感。《人生切割術》的許多元素可以被稱作結構性(甚至是建築性)喜劇。涉及設計和哲學的黑暗笑話構成了該劇的基礎,強調了角色的情感本質。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馬克的自大、感性的姐夫裡肯·黑爾(邁克爾·切魯斯飾),馬克和他的姐姐德文(詹·塔洛克飾)都對他嗤之以鼻。黑爾給了馬克一本他的新書《你是你自己》(The You You Are)的副本。在他開始閱讀之前,這本書就被公司上司科貝爾沒收了。她冒充馬克的好心鄰居,在工作之外監視着他。她把它帶到了共同的辦公場所,工作狀态下的馬克意外發現了它,把這本書從他的老闆那裡藏了起來。他和迪倫在閑暇時偷偷地閱讀該書,并開始吸收其中陳舊的、意圖良好的格言。在某一集裡,我們聽到一連串的摘錄:“一個社會,如果勞工們心懷不滿,就不可能繁榮昌盛。就像腳趾腐爛的人無法跳躍一樣”;“人和機器的差別在于機器無法獨立思考。還有機器是金屬做的,人是皮肉做的”;“霸淩者除了狂言和謊言外一無所有”。

《你是你自己》這本可笑的散文書可能會被工作狀态外的馬克嘲笑,但工作狀态下的馬克和他的同胞們在一本通過新時代白話,來鼓吹勞工解放的書中找到了真正的靈感,盡管這種方式非常笨拙。《人生切割術》通過将該書的内容與盧蒙創始人基爾·伊根(馬克·蓋勒飾)的教導進行暗中對比,強調了這些差別。伊根通過一本勞工手冊傳播他那邪教式的墨守成章言論,這本手冊同時也是“工作聖經”。值得慶幸的是,這個系列沒有過分強調這一對比。有趣的是,伊根的傳教比黑爾的更精緻,寫得更精巧,但也更陰險。在一個情節中,歐文引用了手冊中的兩句話:“滿足于我的文字,不要浪費時間向不如我的人學習”和“任何工作場所都不能用來睡覺”。翻譯過來就是“不要聽外人的話”和“工作時不要打盹”。

然而,該劇最成功的一點或許是盧蒙大樓那迷宮式的設計,這所大樓專門被用來迷惑和困住裡面的勞工。馬克和同僚們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宏觀資料精煉”(Macrodata Refinement)區。這間有着低矮的天花闆的巨大房間氛圍沉悶,它家庭化的裝飾,以及員工使用的古怪且過時的技術都格格不入。樓層由無盡的、一模一樣的白色走廊組成,似乎可以将員工引導去任何地方(又或者是去往無人知曉的地方)。盧蒙禁止員工繪制辦公室地圖,雖然員工知道其他部門的存在,但不清楚公司内有多少部門,也不清楚它們的确切位置。導演斯蒂勒在最後一集使用的技巧極好地描繪了該公司迷宮式的結構。他在走廊上短暫地跟蹤馬克和米爾奇克,但當他們向右走去時,鏡頭卻向左移動。白色的牆在那一秒内占滿了整個螢幕,直到米爾奇克從右邊走進來。斯蒂勒的鏡頭仍在向左跟蹤,最終追上了馬克。這種讓人迷失方向的效果說明:甚至我們都不知道他們在前往哪個方向。

《人生切割術》:将工作與生活分離能否帶來完整的自我?

《人生切割術》劇照

《人生切割術》将許多《呆伯特法則》(美國最暢銷的企管書)式的,關于辦公室文化的笑話化為現實。其中包括“在下班時間之前,不可能離開大樓”。可笑的是,馬克和他的同僚所做的工作毫無意義:在電腦螢幕上拖拽随機的數字集。這再合适不過,因為“宏觀資料精煉”這一工作是如此模糊,以至于毫無意義。這個團隊表面上是為了令人沮喪的,包括指套玩具、雞蛋小吃、華夫餅派對在内的瑣碎福利而工作。但那都是廉價的、用來分散注意力的活動。一切都是為了阻止馬克和其他人問出許多白領曾問過的問題:我們在這裡到底是在做什麼?

《人生切割術》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并試圖揭露出更大的陰謀。但它還留下了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它對盧蒙的影響及其有害的目标進行了調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導演埃裡克森給未來幾季留出了很多餘地。例如,該劇僅僅觸及了分離手術如何影響外部世界。馬克生活在一個明顯受到監視的,由盧蒙公司補貼的小鎮上。而該公司的政治影響力,即該公司如何讓州參議員決定打擊“群眾對于該手術的反感”,這些重要問題還沒有被探讨。神秘人物,例如看不見的“董事會”,通過一個代理人傳達準許或不準許的資訊,仍然沒有得到解釋。這一季最後的轉折表明,盧蒙一直在向公衆隐瞞大量的附帶損害。況且,我們甚至還不知道該公司的大樓裡還有多少其他樓層、部門或勞工。

這種畏首畏尾的态度可能會令人沮喪,因為尚不清楚這些問題的答案是否會令觀衆滿意。觀衆很可能會把這種不透明的情節視作冗長的輪回。在一些不那麼令人滿意的時刻,《人生切割術》看起來像是在拖延時間。但就像大多數這種類型的電視一樣,過程往往比結局更有意義。一開始,這部劇之是以引人注目,是因為它隐瞞了劇情設定的基本資訊;當觀衆終于有了足夠資訊,開始感到踏實之後,導演的排程和表演成為了賣點。

這部劇最突出的問題不在于它缺乏答案或細節,而在于一個更存在主義的問題:為什麼有公司會在一開始提供分離手術?該劇試圖讓觀衆相信,馬克把記憶作為悲傷的副産品,并決定将其割舍的決定是合格的,盡管其情感推理很不可靠。可質疑的是,大多數人會不會願意接受自我記憶的不連貫,好讓自己隻在一半的時間裡體驗悲傷?當涉及到他的同僚時,觀衆也會有相似的疑問,盡管他們接受分離手術的事實隻是被簡單暗示了一下,但似乎他們也有類似的創傷動機。即使從最誇張的邪惡公司的角度來看,完全控制員工的好處也很難超過允許員工對公司提出問題的問題,或分離手術(包括其引發的異議)所帶來的巨大責任。盧蒙采用心理折磨和秘密監視行動來保持其勞工的秩序,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它引發了自殺的嘗試和公然的混亂。從可信度的角度來看,在無政府狀态的可能性如此高的情況下,該公司的醫療幹預似乎不是最安全的選擇。

當然,對虛構劇中的可信度大加批評,尤其是在它涉及到企業實體的短視(shortsightedness)時,可能是愚蠢的。但是,如果這個系列想解決對勞工的剝削問題,即使是用它自己誇張的方式,那麼讓威權主義者的壓迫手段能夠在邏輯上和情感上都能更有意義,應該會有所幫助。或許,《人生切割術》可以讓角色們開始問出“我們在做什麼?”和“我們為什麼在這裡?”等問題。當然,最好的問題應該是:“我為什麼存在?”

責任編輯:韓少華

校對:栾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