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迄今為止儲存了基舌骨的翼龍化石。此前,對翼龍骨的研究較為零星,這是首次發現更系統的翼龍化石。

在大多數現存鳥類中,舌骨包括一對細棒狀角舌骨和類似骨頭的上舌骨,角舌骨中間的基舌骨和尾舌骨,以及基舌骨前部形成軟骨的舌下骨。在翼龍中,以前隻發現了細小的棒狀角舌骨,是以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它們類似于鳥類的舌骨。在這個暫時被歸類為Gladocephalioideus jingangshanensis的新标本中,長三角形的基舌骨首次被發現,并且基于其角舌骨前部的浮腫現象和大多數已知保留角舌骨的翼龍,推測基舌骨可能存在于許多類型的翼龍中, 但沒有儲存,因為它不是骨頭或完全像骨頭一樣。
通過比較世界上發現的翼龍舌骨與頭骨長度的比例,得出的結論是,在翼龍進化過程中,角舌骨的長度相對于頭骨的長度逐漸變短,這可能代表翼龍向後收縮的能力逐漸減弱,梳理翼龍和加洛翼龍的比例最小, 而儲存底舌骨的金剛山劍頭翼龍屬于高盧翼龍,這可能是翼龍最短的類型之一。
在翼龍相對于它們的頭骨逐漸變短的過程中,帆翼龍進化出一種特殊的Y形舌骨,僅由角舌骨組成,前端逐漸變薄更鋒利,沒有浮腫現象,沒有基舌骨。此前,研究人員認為翼龍的兩個有角舌骨在前端愈合,并且可能有一種類似于變色龍彈出舌頭捕食的習慣。通過觀察遼西翼龍的陽性标本,這是這類舌骨中最具代表性的,并進一步修複了屬于帆翼龍的努爾哈芝翼龍标本的舌骨,發現Y舌骨的前端沒有愈合,而是兩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并與變色龍骨仔細比較也發現, 與其強大的彈射器結構不同,帆翼不像變色龍那樣吃蟲子的翼龍。
此外,帆翼龍特别延伸的角舌骨代表了與較短的類型(M. serpihyoideus和M.翼龍的長度和發育甚至更長,更發達,是以這些翼龍将食物輸送到嘴裡的能力也更加突出。結合帆翼龍的側扁平鑽石齒和下颌的突出長度等特征,它還支援以前被認為是帆翼龍狀腐爛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