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滑雪場的流浪貓王》将首演,4200米橡皮筋疊成“雪山”

作者:Beiqing.com

合家歡音樂舞台劇《體育場的流浪貓王》在2021年用40天時間,走過了全國15座城市,這部集溫情、冒險與奇幻于一體的兒童舞台劇,所到之處均收獲了滿滿的贊譽及口碑。2022年,作為培源·青年戲劇人才培養及劇目孵化平台二期孵化作品、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1年度扶持項目,由倉颉影視與寬友文化制作,王小甯編劇,王澤執導的“流浪貓王”系列第二部合家歡音樂舞台劇《滑雪場的流浪貓王》,将于6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連演五場。

《滑雪場的流浪貓王》推廣曲。

制作上,無論從作曲,還是舞美設計、服化造型設計、多媒體設計等方面,《滑雪場的流浪貓王》均在前部作品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更新。通過電影級視聽舞美,突破兒童劇審美正常,人偶結合表演,帶給觀衆一站式的互動體驗。該劇首演在即,新京報對話出品人兼制作人張盧璐,揭秘創作背後的故事。

《滑雪場的流浪貓王》将首演,4200米橡皮筋疊成“雪山”

《滑雪場的流浪貓王》聯排劇照。 主辦方供圖

舞台:最大的難點是“滑雪場”設計

新京報:為何想做《滑雪場的流浪貓王》?

張盧璐:其實在去年經曆了全國巡演之後,我們更加有信心把“流浪貓王”系列打造成一個IP 。而2022年又恰逢冬奧會,我們何不讓它們到滑雪場去。

新京報:這部作品在“培源劇目孵化平台二期”孵化之中,評審對這部戲的反響如何?

張盧璐:當我們确定了滑雪場這一主題,便開始進入劇本創作,在劇本創作接近尾聲時,恰巧趕上“培源劇目孵化平台二期”開始征集,我們跟編劇王小甯商量,能不能也參與到“培源二期”的孵化中來,讓各位專家評判一下劇本的整體品質。我記得最終有三部兒童劇進入到孵化池,其中就有《滑雪場的流浪貓王》。當時這一題材得到了很多專家的喜愛,又加上冬奧會日益臨近,種種利好消息的加持給了我們整個制作團隊很大的信心。

新京報:在此之前《滑雪場的流浪貓王》進行了一次線上演出?

張盧璐:我們原定5月初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演,但在4月底,因為疫情的原因不得不被迫延期。還好我們在4月30日那天将彩排場錄制成了一版視訊,最終選擇在“六一兒童節”以線上的形式進行播放。

作為商業演出項目,沒有演出就線上上播放,或許很少有劇組能做到。當時我們想到受困于疫情,很多小朋友當時出不了家門,相信很多人的情緒也相對比較沮喪。既然我們做的是一部給兒童看的音樂舞台劇,何不就選擇“六一兒童節”讓大家看到我們的誠意,拿出一份厚禮送給大家。

《滑雪場的流浪貓王》将首演,4200米橡皮筋疊成“雪山”

《滑雪場的流浪貓王》依然延續“一人一貓”的結盟模式。 主辦方供圖

新京報:《滑雪場的流浪貓王》在角色上與前作有何不同?

張盧璐:這次“貓王蒼耳”、“雪貂白雪”與反派“賈有錢”三個角色沒有變化,因為我們故事核心定位在“一人一貓”的結盟,打敗壞人,但是與“貓王蒼耳”結盟的踢足球小男孩“羅小西”變成了滑雪天才少女“冬琳琳”。其他“兔子小泥巴”、“變色龍老西”、“鹦鹉吉利”、“哈士奇二哈”等都是新角色。

新京報:“人偶結合”的想法是怎樣産生的?

張盧璐:第一部《體育場的流浪貓王》的張慧導演完全用真人來扮演小動物,而這一次王澤導演則全部選擇用偶來扮演,他比較在乎動物和人之間的比例。他認為,這些偶要小于“貓王”,才能襯托出“貓王”的王者形象。

《滑雪場的流浪貓王》将首演,4200米橡皮筋疊成“雪山”

這部劇運用了“人偶結合”的方式。 主辦方供圖

新京報:作為一部合家歡音樂舞台劇,不能不提的是音樂制作,這次在音樂方面有什麼新亮點?

張盧璐:這次我們請來了資深音樂制作人、作曲家張小柯,他個人已創作30餘部舞台音樂作品,這次他為《滑雪場的流浪貓王》創作了十餘首歌曲,整體風格都是輕搖滾風。我們和導演一緻認為,給小朋友寫歌曲,千萬不要做成兒歌,隻要大家覺得好聽,小朋友自然也會有同樣的共鳴。是以與之前版本相比,我們着力加大了音樂元素,從上一部的六首歌增加到了十首音樂作品。

新京報:談到《滑雪場的流浪貓王》,或許大家的第一感覺便是對這個舞台如何呈現“滑雪場”充滿期待。

張盧璐:對的,這次我們制作上最大的難點就在于“滑雪場”三個字。因為大家對雪、雪山、雪場期待特别高,如果不給小朋友一個視覺上的沖擊,這個劇名是不成立的。一開始圍繞我們最大的一個難題就是如何讓來到劇場裡的小朋友得到沉浸式的觀劇體驗,希望讓他們走進劇場就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以無論從雪山的打造、雪的制作、多媒體的運用方面我們都考慮了,甚至還想到要不要将劇場的空調調低。

這次演出大家可以特别關注一下我們舞台上的“大雪山”,它的整體設計是我們舞美設計李楊老師一個大膽的構想。他選用了總長4200米,600多根垂直的橡皮筋設計成“雪山”的造型,而這些橡皮筋特别之處在于,每根都需要美工單獨來畫,再拼接成整個畫面。而且每一道橡皮筋組成的雪幕分成三層,三種不同尺寸的橡皮筋疊在一起,便于光透進來,鼓風機吹的時候也更容易出風雪的質感。

《滑雪場的流浪貓王》将首演,4200米橡皮筋疊成“雪山”

劇照中能看到部分橡皮筋的使用。 主辦方供圖

在導演王澤看來,在過往的戲劇舞台上,呈現冰的效果并不算難,難在呈現雪的效果上。是以當舞美設計李楊提出橡皮筋配合鼓風機做出“大雪山”的構想時,讓導演也感到非常的興奮。

故事:努力書寫當代少年兒童的中國故事

新京報:先後推出兩個“流浪貓王”系列,在創作風格上,兩位導演有哪些不同?

張盧璐:我相信兩個版本大家一定都會非常喜歡。上一版的張慧導演,本身就是一位很純粹的導演,因為她的真誠,加上她講故事的能力很強,情感表達也非常細膩。無論大人孩子看了作品之後都很受感動。相比于《體育場的流浪貓王》,這一次的《滑雪場的流浪貓王》優點在于舞台視覺上的全面更新,首先會讓進到劇場裡的觀衆眼前一亮。王澤導演本身就是晚會導演出身,北京衛視這十年的春晚他都是副導演,是以他的優勢在于很多舞台與視覺技術的運用,包括人偶的結合、舞美與燈光媒體的配合,整體的視覺感受與舞台質感更具現代感。

新京報:這次演員陣容上有哪些亮點?

張盧璐:這一次大部分演員都是通過招募,經過我們精挑細選而來,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點。唯一參加過《體育場的流浪貓王》的演員就是“雪貂白雪”扮演者姚瀾。她可以說是上一個系列中,最受小朋友喜愛的一個角色,每次中場休息互動,小朋友都會争相與她拍照合影。當然“雪貂白雪”也是姚瀾一直割舍不下的一個角色,她曾說,害怕這次有小朋友是為了想再見到白雪而來,卻發現不一樣了,會難過,她希望能一直飾演小朋友心中的白雪。

這次飾演“賈有錢”的演員孫磊,招募時就沖着“賈有錢”來的,因為當時的演員彭梓桁将“賈有錢”演得太出色了。他本職工作是卡酷少兒節目的主持人,也在電視裡演出一些兒童的獨幕喜劇劇。這兩位演員都或多或少跟上一部有些關系,這也是激勵着我們堅持把“流浪貓王”一部部做下去的動力。

《滑雪場的流浪貓王》将首演,4200米橡皮筋疊成“雪山”
《滑雪場的流浪貓王》将首演,4200米橡皮筋疊成“雪山”

演員在進行“人偶”排練。 主辦方供圖

新京報:兩個系清單達的核心内容有什麼不同?

張盧璐:第一部《體育場的流浪貓王》我們有個口号叫“小小的你,去做大大的英雄夢吧! ”其實想一直延續,而導演為第二部定的主題是“你不要懼怕失敗!”這個故事講的是天才滑雪少女“冬琳琳”,因一次跳台滑雪失敗,她選擇了逃避現實。後來在“貓王”的幫助下,戰勝了心裡的恐懼,找回了初心。我們最終還是想傳達團結友愛、勇敢戰勝困難的正能量。

還有一點很重要,之前做《體育場的流浪貓王》時,很多人說這部作品應該突出“貓王”,不應突出小朋友,但是我覺得我們一直想表達的是“一人一貓”的結盟,“貓王”不是完美的,而小朋友也有他們自己的困惑與困境,當這兩種孤獨的靈魂碰到一起時,隻有互相拯救、彼此溫暖才能催生出更大的力量,看似是一部兒童劇,其實還是有“雙主人公”的特點。

新京報:你們要堅持做“流浪貓王”系列的初衷是什麼?

張盧璐:如今很多經典的神話IP無論是《西遊記》也好,《封神演義》也罷,我們都覺得這些不是當下小朋友的生活和感受,這是我們要堅持做原創的一個初衷,我們希望把當下小朋友所面臨與感受到的困境,通過舞台作品表達出來。因為困境不隻屬于大人,小朋友他們也存在實實在在的困境。我們借助“貓王”這樣帶有英雄主義夢想的角色,去書寫當代少年兒童的中國故事,因為在我們看來,無論迪士尼動畫還是上古神話,這些都不算當代小朋友自己的故事。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