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評|李小雲:看到一個全球農業新世界

作者:中國鄉村發現

——讀韓長賦同志《我到訪過的外國農家》有感

書評|李小雲:看到一個全球農業新世界

《我到訪過的外國農家》韓長賦 著

中國農業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

ISBN:9787109279049

不管是德國的葡萄酒、法國的小麥、意大利的油橄榄、愛爾蘭的黑麥草、芬蘭的奶牛、斯洛文尼亞的蜂蜜、伊朗的石榴、波蘭的蘋果、保加利亞的玫瑰、還是智利的車厘子、秘魯的馬鈴薯、古巴的糖、雪茄和辣木、哥斯達黎加的咖啡、墨西哥的牛油果、以及埃塞俄比亞的苔麸、泰國的橡膠、水稻、龍眼和馬來西亞的棕榈樹等,世界各地五彩斑斓的農産品數不勝數,依次展現。印度的家庭養牛場、哥倫比亞的漁村、以色列的基布茲大食堂和滴灌技術、日韓的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北美的大農場和紐西蘭的田園牧歌等,不同區域國别、不同發展階段的農業生産管理模式多姿多彩,漸進凸顯。不止如此,還有高學曆從事農業的西歐青年、精益求精享受田園的北歐老人、正為後繼乏人發愁的北美大農場主、擔心氣候變化的南太平洋島國小農、因失地而困頓的非洲小農,以及正為如何推動土地改革而滿腦疑問的南美國有農場主等等風貌迥異,陸續出場。

一幕幕,一場場,全球農業新世界就以如此豐富的樣态展現在讀者面前。我們可能很少像這樣走出“農産品消費者”的視角桎梏,跨過餐桌、市場和城市,紮入世界各地的田間地頭、工廠公社,走進長期靜默卻有力支撐目前全球化世界的“農業生産最基層”,邁入世界各國推動現代化程序中或穩固或動蕩的農業底座,從這個獨特的視角體驗世界的多元性和複雜性,緊貼着地皮看到一個絢麗多彩的“三農”新世界。由此,我們想到,通過過去幾百年的全球化程序,世界各地不同的農産品借助跨國貿易與國際發展合作不僅提高了全球的糧食安全和營養水準,還通過凝結在食物之上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豐富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促進了世界各地群眾之間的了解,并通過經驗分享增強了我們共同發展的信心、以及面向未來應對共同挑戰的勇氣。

這就是韓長賦同志付梓新書《我到訪過的外國農家》帶給我的最大感受。韓長賦同志現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曾經擔任國家農業農村部部長十餘年,做過中農辦主任,正如他自己在前言中所述“我一輩子與農業結緣,對農業懷有特殊的情感……一有時間和機會,我就想到基層、到農村跑一跑,實地了解各個地方不同的自然條件、種植傳統、民風習俗。”對于本書寫作的初衷,作者也進行了細緻的說明:“這樣的通路交流、觀察思考,時間長了就産生一種強烈的責任感,覺得要把這些記錄下來,分享呈現給更多的人……真誠期待有更多的人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對于本書“故事”所基于的調研方法論,作者指出:“通路中的我,既是一個來自東方大國的農業部長,也像是一個做田野調查的通路學者。這些通路交流帶給我大量的資訊,引發我多樣的思考”、“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多年的調研習慣是從細處着眼、以小見大,在國内調研也有進村入戶上田頭的習慣。國外出訪時,和當地農民坐在一起拉拉家常,走進村頭小賣部看看消費水準,這也讓我對各國普通農民的生産生活了解得更具體、更真實。”

正是作者寫作此書所基于的三農情懷、家國情懷和世界情懷,以及深入基層、知行合一的認識論、方法論和實踐論,使得本書鮮明差別于國際上既有的基于農業講述全球化故事的傳統文本,比如《甜與權力——糖在近代曆史上的地位》、《棉花帝國:一本資本主義全球史》、《鮮花帝國——鮮花育種、栽培與售賣的秘密》等,進而凸顯出一種完全不同的新風格和新叙事,“一個個異域故事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也讓我有了特别的機會和視角,來感覺思考全球背景下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

那麼這種新風格和新叙事具體是什麼呢?從内容上看,本書主要有三方面線索:第一,注重深入民間基層,交流普通大衆的生活。正如本書題目《我到訪過的外國農家》所言,本書并非展現作者作為農業部部長居廟堂之高時的政策對話和談判,這些工作在書中雖有隐現,比如金磚國家農業部部長會議、G20農業部長會議等,但本書的主角是近50個國家不同類型的農家樣貌,他們既有歐洲的小莊園、北美的大農場,也有非洲的小農、南美的漁村,以及東亞的農協等。所訪之國,隻要有機會,作者必去拜訪當地不同年齡、不同性别、從事不同行業的農業生産者,就像是在東北大炕上盤腿唠嗑般親切,主客互相娓娓道來、席間談笑風生,作者也由衷感慨“我走過那麼多地方,感覺熱情好客是全世界農民的共性。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到了農民家裡,他們都是穿上最好的服裝,準備了一大桌食物。農民願意于人分享豐收的果實和他們的快樂。”現在我們講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很重要,我自己也從事多年的國際發展合作研究和教學工作,在長期的實踐中體會到從基層做起,了解民生,做到民心相通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最難但也是最核心的要素。以曆經60年變遷的國際發展治理體系為例,目前的治理體系注重不斷推進國際制度和國際組織的建設,這固然是重要的,但另一方面,随着宏觀制度的不斷累積,尤其在繁冗官僚體系影響下難以長期深入基層開展對話和調研的挑戰下,許多國際制度難免落入既有權力結構的窠臼,難以真正有效服務于普通大衆的需求,産生了經典的援助有效性的問題。由此,重拾基層調研、注重民間對話的精神與方法在高層次對外開放中将日益凸顯其重要性。

第二,注重平行經驗分享,促進發展合作和文明互鑒。通路各國農家的過程不僅是各國文化和家常融通交流的過程,同時也是不同發展經驗與發展知識流動的過程,這種經驗與知識有時是有形的物種,比如書中提到塔吉克斯坦的葡萄和伊朗的石榴曾經都是通過張骞的西域之行引入中國,而中國的水稻、茶葉等通過國際交往走向世界;這種經驗和知識更是無形的人類智慧的結晶,比如作者提到看到世界上許多國家在農産品收獲後,都會舉辦農事節活動,比如波蘭的豐收節、葡萄牙的農業節等,中國從中學習,由此在2018年推動了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定;再比如作者在通路古巴時印象最深的是對方想要在農村改革中學習中國經驗,“他(古巴會議副主席)誠懇地請我介紹中國的農村改革,并一口氣給我提了是四五個問題……比如說分地,地有肥有瘦怎麼辦?農機怎麼分?種子化肥怎麼解決?有人懂技術有人不懂怎麼辦?問的都是改革開放初期遇到的一些問題。我也跟他們談了很多,把我們走過的路、摸索出來的經驗分享給他們。”

由此可見,這些發展經驗和知識的流動是雙向的、甚至是多向的,且不具有附帶條件性、幹預性和知識的建構性。相反,這些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注重雙方的文明互鑒、雙向啟發和經驗的适用性,即在雙方互動場域中拓展開放的公共空間,進而讓雙方有動力、建機制能有機融合本土現狀與國際經驗,而不是機械地學習先進,要考慮适用性。我稱之為平行經驗分享,主要展現在經驗選擇的适用性、互動交流的開放性,以及形成共同利益、共同責任和共同價值。這也是我和我的團隊十多年在非開展中國農業發展和減貧經驗示範過程中的概念提煉,對于了解目前中國開展新型國際合作和交流具有一定的參考,也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互不幹涉、平等互利等原則的進一步提升。通過平行經驗分享的雙向啟發和參考,國際體系能夠孕育出更加包容和可持續的發展知識庫與解決方案。

第三,注重農業在國家發展和國際發展合作議題中的重要性。最後,但也是最重要的是,本書聚焦農業看世界,透過世界各國看農業生産和發展的多樣性,關注由農業的生産、貿易與合作所形成的全球糧農共同體的可能性,并指出,農業發展對一國的現代化和社會穩定的核心支柱作用,通過農業發展合作對創造一個優勢互補、和平穩定的世界也同樣至關重要。在這個全球農業體系中,中國既是國際經驗的有機學習者,通過鄉村振興繼續推動現代化,同時也是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尤其通過其廣大的消費市場、國際貿易和發展援助等做出獨特的貢獻。

通過世界各國農家的實地走訪和對話,結合中國自身的發展曆程,作者嘗試性地将“三農問題”這個叙事架構進行了全球範圍内的比較和應用,并指出:“三農問題不失其本身的問題,而是關乎經濟基礎、執政基礎的根本性問題。從全球GDP最高的美國保護農民種植大豆和玉米的積極性,到高度城市化的新加坡利用寸土寸金土地搞蔬菜立體種植,這些國家再發達也還在關注農業;而反觀一些國家經濟奔潰、政局不穩、社會動蕩,很多也是由農業這個最基本的民生問題、農民這個最廣大的民意基礎引發和加劇的。是以,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夯實農業基礎,保障國民吃飯,對世界任何執政集團來說都是明智之選。”

作者同樣對“和平與發展”的叙事架構進行了不同區域國别的對比了解。書中提到:“一個國家要發展,老百姓要幸福,首要條件是要有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這一點我在哥倫比亞和塞爾維亞兩個國家感觸最深。”尤其出訪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國時,了解當地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區域,其中有31個國家被聯合國列為最不發達國家,“在這裡,我深深體會到發展的重要性。”

目前,發展議程一直是國家面向國際社會所倡導的優先領域,而農業農村發展則是“發展優先”議程中的優先關注點。2021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為加快落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實作,提供全球公共産品,中國發起“全球發展倡議”,其中,農業議題,尤其是糧食安全問題仍是其優先關切八個領域中的首要領域。但長期以來,全球農業、國際農村發展研究、涉農國際事務人才培養,以及相應的政策咨詢和社會服務等基礎都相對薄弱,相信此書的出版一定程度上能推動這一局面的改變,讓全球農業、國際農村發展的相關議題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尤其加強全球農業中民心的交流與民生項目的合作,共築和平的力量,助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書評|李小雲:看到一個全球農業新世界

(作者系《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講席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書評|李小雲:看到一個全球農業新世界

繼續閱讀